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荣

作品数:27 被引量:125H指数: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历史地理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矿业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6篇玉器
  • 8篇出土
  • 6篇闪石
  • 6篇透闪石
  • 6篇出土玉器
  • 5篇古玉
  • 3篇阳起石
  • 3篇遗址
  • 3篇蛇纹石
  • 3篇古玉器
  • 2篇玉料
  • 2篇蛇纹石玉
  • 2篇土壤
  • 2篇西汉
  • 2篇绿松石
  • 2篇考古
  • 2篇科技考古
  • 2篇化学风化
  • 2篇古文明
  • 2篇光谱

机构

  • 18篇复旦大学
  • 8篇中国科学技术...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安徽省文物考...
  • 2篇河南省文物考...
  • 1篇北京印刷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上海博物馆

作者

  • 25篇王荣
  • 9篇王昌燧
  • 8篇冯敏
  • 2篇金普军
  • 2篇高飞
  • 2篇吴卫红
  • 2篇朔知
  • 1篇姚政权
  • 1篇罗武干
  • 1篇张养志
  • 1篇承焕生
  • 1篇方晓阳
  • 1篇施继龙
  • 1篇毛振伟
  • 1篇俞斐
  • 1篇龚明
  • 1篇陈刚
  • 1篇张敬国
  • 1篇潘伟斌
  • 1篇方晓阳

传媒

  • 10篇文物保护与考...
  • 3篇中原文物
  • 2篇岩石矿物学杂...
  • 2篇岩矿测试
  • 2篇复旦学报(自...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江汉考古
  • 1篇中国印刷与包...
  • 1篇2015年古...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微量元素探索绿松石的产地被引量:11
2007年
本文采用ICP—MS技术测试了三个现代矿产地和贾湖遗址出土的绿松石样品的微量元素。结果表明:通过多元统计方法遴选出的微量元素组合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产地的绿松石样品,并且进一步验证了“贾湖遗址绿松石不是来源于陕西、湖北、安徽”。
王荣王昌燧冯敏潘伟斌
关键词:绿松石
中国古代蛇纹石玉的白化机制研究述要被引量:5
2016年
蛇纹石玉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与透闪石-阳起石玉相似,许多出土蛇纹石玉呈现部分白化和全器白化现象,其时代贯穿史前至近代,地域跨越中国全境,因而其成因颇受关注。本工作借助考古学、矿物学和材料学等相关研究成果,从人为火烧成因和自然受沁成因两方面对白化的性状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细致梳理和探讨,以期探明蛇纹石玉火烧变白过程的热力学机制,探讨自然受沁成因的内在白化机制。藉此有助于判断和揭示白化玉器背后的人类行为和自然行为,有益于白化蛇纹石玉器的科学保护。
王荣诸诣
关键词:蛇纹石玉白化
凌家滩古玉受沁过程分析被引量:26
2005年
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 ,凌家滩古玉的颜色、透明度、硬度、吸水性等物理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甚至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特殊现象。为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 ,对典型样品进行体视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结果表明 ,古玉在入土埋藏后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阶段和渗透胶结阶段 ,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是造成古玉“外实内松”的原因。
冯敏张敬国王荣王昌燧龚明
关键词:古玉蛇纹石高岭石
内蒙古巴林右旗地区兴隆洼、红山玉器的材质利用研究
2024年
内蒙古巴林右旗地区出土、采集到的兴隆洼、红山玉器较多,但长期以来缺乏针对当地玉器的系统性材质研究。本研究借助拉曼光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便携式仪器对当地的74件兴隆洼与红山玉器进行无损测试分析,确定了这批玉器的材质主要为闪石玉。根据X射线荧光光谱的峰值记数进行横向对比,这批玉器可被分为3个组别:兴隆洼时期的用材集中于B、C两组,颜色呈浅黄或浅绿色;红山时期玉器用材集中于A、B两组,颜色呈浅绿或深绿色。此外,这批玉器中也包含少量地开石、方解石、蛇纹石、云母、萤石材质。结合地质学相关信息,对玉器的产源地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推断闪石玉取材于辽宁岫岩地区,而其他材质多为就近取材,亦有部分取材于辽宁岫岩地区。
李一凡曹布敦嘎徐逸文王荣
关键词: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玉器
中美洲三大古文明地域出土玉器的玉料利用综述
2024年
玉器是中美洲三大古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祭祀、礼仪和装饰等多重功能。通过引入科技考古视野,首先经眼学和谱学方法(如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的分析结果可知,中美洲所用玉材至少有20种且以翡翠为主,进而分析了中美洲先民的玉材利用特点:体现在治玉方面,古典时代玛雅人在雕琢、钻孔、磨抛并标准化加工翡翠的过程中展现了高效而精湛的技艺;体现在性别方面,高等级男性贵族用玉以绿色翡翠器为尊,女性贵族使用各色且种类多样的玉器而很少拥有翡翠器;体现在等级方面,贵族常用大量象征性玉器,平民使用单件玉质工具;体现在历时性方面,翡翠受资源、文化等因素影响,阿兹特克古文明的先民们对翡翠的利用率下降。本文丰富了对中美洲独特且多元的玉器发展史和玉文化的认识。
石晓薇王荣
关键词:出土玉器科技考古
中国古代受热玉器无损鉴别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透闪石-阳起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玉材料,其在古代社会承载着装饰、礼仪、丧葬等多种功能。除了在自然状态下的应用之外,玉器也在非自然状态下被应用,如燎祭、热处理等。然而,当透闪石-阳起石玉器的受热程度低,现有的快速鉴别方法常无法有效鉴别。本文据此通过模拟加热实验对便携式红外反射光谱方法进行探讨,结果显示通过二阶导数的处理方法可以方便地鉴别出受热温度低的透闪石-阳起石玉器。该项研究既有助于玉器文物考古研究,也有助于从入土前的人类行为和入土后的自然作用两方面探讨玉器的劣化机制,进而有助于玉器文物保护研究。
王荣张熠丹包天添
关键词:受热二阶导数
中国出土玉器病害与修复保护综论被引量:4
2022年
透闪石-阳起石玉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保护传承非常值得关注。本工作将玉器在入土埋藏前人类行为和入土埋藏后自然风化过程的影响作用进行有机结合,对狭义概念的透闪石-阳起石质出土玉器的病害特征、形成机制、修复和保护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结果显示,出土玉器的病害特征主要包括10种:裂隙、剥落、断裂、残损等4种可因人类行为方式造成;表面污染、表面结壳、孔洞、粉化、复合材料脱落等5种主要由自然受沁作用造成;色变现象可由人类行为方式和自然受沁作用分别或共同造成。出土玉器的修复应遵循最小干预性原则,一般不作处理;存在孔洞严重、粉化、复合材料脱落的玉器,建议加固封护,维持其基本外形。出土玉器的预防性保护需要设置中高湿度条件,展陈时规避紫外光,保藏时使用无酸性材料包装。该项工作旨在将保护和考古工作紧密结合,不仅为玉器保护服务,而且为玉器考古工作服务,进而有助于该类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
王荣陈刚
关键词:病害
薛家岗玉器加工工艺的微痕迹初探被引量:8
2009年
为探讨薛家岗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采用体视显微镜进行微痕观察,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分析仪器的物相测试,对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博物馆所藏的127件薛家岗玉器的表面加工微痕迹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薛家岗玉器大多光素无纹;玉料主要以闪石玉为主,结构普遍较粗;开料以线切割技术为主,片切割技术为辅;钻孔主要为两面对钻,工具有实心钻和空心管钻,孔壁常留有螺旋钻痕和对钻台痕;玉器整体经过打磨抛光工序;出现了破裂玉器的接合修复技术;薛家岗文化晚期出现了镂空技法、减地浅浮雕技法以及阴线刻技法,体现了玉器制作工艺的明显进步。
王荣朔知王昌燧
关键词:线切割钻孔镂空
拉曼光谱在薛家岗古玉测试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29
2005年
无损分析一直是玉器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文章将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薛家岗文化遗址出土古玉的研究中,在确定古玉的主体矿物、不同类型斑晶及内含包裹体的组成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结果表明:拉曼光谱作为一种无损测试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探测古玉表层及内部的信息,对古玉的鉴定和探讨其矿料来源的地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王荣冯敏吴卫红高飞王昌燧
关键词:拉曼光谱包裹体
中国古代透闪石—阳起石玉器白化机制研究述要被引量:11
2017年
出土透闪石—阳起石玉器呈现部分白化和全器白化现象,其时代涵盖史前至近代,地域跨越中国全境。目前白化动力成因研究颇为零散,迄今尚未从"面"上进行系统总结。为此,本研究拟从玉料加工成器之前的自然(风化)白化、玉料加工成器之后的加热白化和自然(受沁)白化等三方面对白化的性状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细致梳理和探讨,总结透闪石—阳起石玉火烧变白过程的热力学机制,探讨自然成因的多样形式以及不同形式的内在白化机制,藉此有助于判断和揭示白化玉器背后的人类行为和自然行为。
王荣
关键词:白化风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