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江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1篇抑素
  • 1篇用药
  • 1篇直肠
  • 1篇致病
  • 1篇致病菌
  • 1篇入路
  • 1篇生长抑素
  • 1篇矢状
  • 1篇头孢
  • 1篇头孢替安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切除吻合
  • 1篇憩室
  • 1篇疝复发
  • 1篇外科
  • 1篇外科治疗
  • 1篇外瘘

机构

  • 5篇湖南省人民医...

作者

  • 5篇王江
  • 3篇陈超武
  • 3篇阎大益
  • 3篇李军
  • 1篇李树根
  • 1篇周轲
  • 1篇彭微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实用休克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生长抑素联合头孢替安治疗腹腔镜梅克尔憩室切除术患儿的临床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头孢替安治疗腹腔镜梅克尔憩室切除术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7月~2024年2月期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梅克尔憩室并行腹腔镜下梅克尔憩室切除术治疗的86例患儿,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在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生长抑素治疗)和联合组(4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头孢替安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5 d。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术后恢复指标(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血清WBC、PCT、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生切口感染、炎性肠梗阻、吻合口狭窄、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头孢替安治疗腹腔镜梅克尔憩室切除术患儿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减轻患儿不适症状,降低血清炎症水平,促进患儿恢复。
张容王江朱雷李军阎大益
关键词:生长抑素头孢替安腹腔镜梅克尔憩室肠切除吻合
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手术治疗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手术的93例中高位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肛门排便功能情况、并发症,采用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93例中肛门排便功能优良者87例(93.55%),差者6例(6.45%),有并发症者14例(15.05%),其中直肠黏膜脱垂2例,肛门狭窄4例,粪便潴留2例,大便失禁6例,93例均治愈。结论详细周密的围手术护理,高超的手术技巧及精细的手术操作,规范正确的术后康复训练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周轲李树根阎大益王江
关键词:肛门闭锁外科治疗
肠瘘并发腹腔感染患者的致病菌类别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对病原菌培养阳性的肠瘘并发腹腔感染患者的感染情况、病原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进行临床分析,总结肠瘘患者腹腔感染的临床特点、菌种分布及耐药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早期精准使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本院收治外院转入的腹部手术后肠瘘并发腹腔感染且腹水或引流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病例资料,计算病原菌菌种构成比和耐药率,分析其感染特点和耐药现状。结果检出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比25%和17.3%,其次是屎肠球菌,占比15.4%,白色念珠菌占比13.5%。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对喹诺酮类耐药率高;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多种药物敏感,对喹诺酮类、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较以往明显升高,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结论肠瘘并发腹腔感染患者病原菌培养的耐药菌以及真菌检出率较以往升高,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和及时控制感染源是治疗肠瘘并发腹腔感染的关键。
李军王励之王江陈超武
关键词:肠瘘腹腔感染耐药菌合理用药
肠外瘘合并Wernicke脑病1例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1病例资料病人,女,17岁,2018年11月26日因"突发上腹部疼痛半天"入当地人民医院行腹部CT检查提示:小肠套叠,于2018年11月27日在当地医院全麻下行腹腔探查+小肠套叠松解复位+肠减压+坏死空肠切除(切除小肠10~15 cm)吻合术,术后1周后开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3℃,伴腹胀、腹痛、剧烈呕吐,并发现盆腔引流管引出黄褐色浑浊液体,考虑小肠吻合口瘘,予以抗感染、肠外营养(PN)、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病人反复出现发热不退,并腹胀.
李军王励之卢太亮王江陈超武
关键词:肠外瘘韦尼克脑病禁食维生素B1
腹股沟疝患儿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术后疝复发及对侧腹股沟疝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4
2021年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患儿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术后疝复发及对侧腹股沟疝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7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小儿外科诊治的腹股沟斜疝患儿225例,入选206例。其中,男性120例,女性86例;平均随访(48.12±1.23)个月;手术时平均年龄(3.88±1.01)岁。手术期间常规观察无症状的对侧内环,腹膜鞘状突未闭合(PPV)时,行预防性手术。观察患儿疝复发和对侧异时性腹股沟疝(CMIH)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疝复发和CMIH的危险因素。结果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术后疝复发率为2.24%(5/223侧),复发均为男性患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岁是男性患儿复发的危险因素[RR=4.542(95%CI:1.072,19.215),P=0.041]。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术后CMIH发生率为1.72%(3/174),均为男性患儿。189例单侧患儿中84例(44.44%)确诊为无症状对侧PPV,并接受预防性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LPEC)术。女性、<1岁及外科医生经LPEC术治疗前30例患者是无症状对侧PPV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为防止腹股沟疝复发,外科医生对年龄较小男性患儿行手术时需要谨慎。尽管本研究未发现CMIH的危险因素,但确定了无症状对侧PPV的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探讨CMIH与PPV的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王江阎大益彭微陈超武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复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