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
- 作品数:22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台州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文人的书香情结——“神仙考验”母题与“红袖添香”意象别解被引量:1
- 2004年
- 书香 ,实际上凝结着书与读者的精神血缘关系。“神仙考验”试的是门徒的“慧根” ,实质上试的就是“师徒”之间的缘分。有了缘分 ,也就有精神交往的通道 ,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而文人读书时渴望“红袖添香” ,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享受艳福” ,而且是为了托付精神 ,就是在理想世界里期待自己的精神趣味终能被某一“知己”读解。文人希望自己是原书作者的有缘人和知音 ,能够承传前人的精神传统 ;文人又希望自己的作品得以精神流芳 ,希望有后人成为自己的有缘人和知音 ,使文化的精神链得以绵延。纵向的历时性的精神链延伸 ,一旦在横向的共时性的“红颜知己”身上得到确证 ,就增添了“书香”源远流长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因而也增添了文人的读书、写作的激情与活力。
- 王正
- 关键词:精神传承
- 《剪刀手爱德华》镜像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论及电影艺术,镜子是绕不过去的理论命题和艺术链环。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镜像里,反光镜折射出山下(现实性)—山上(超越性)、人—非人之间既融通又分割的两个世界,镜像爱德华隐喻"机器人—人"的身份转换与自我确认,以及"人心—人手"的文化象征序列,镜像嘉莉通过"雪花意象—青春情结"的内在关联,昭示出"自然时间—雕刻时光"的哲理内涵。三组镜像共同推进了电影对人性、爱情、青春、成长等文化母题的探索,构成了哥特式电影特有的情境氛围和艺术张力。
- 王正
- 关键词:镜像文化象征哥特式
- 农民爱情叙事中的文化情缘——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被引量:12
- 2010年
- 《平凡的世界》依托社会转型期的特定语境展开小说的爱情叙事,这是一个迁徙者、历险者、奋斗者的叙事,也是一个读书者、思想者、高尚者的叙事,爱情叙事总是与道德的自我提升、人格的自我完善、身份的自我超越如影随形。爱情叙事中浓郁的文化情调和诗意美,成为始终贯穿孙、田爱情历程的主线,爱情叙事与文化叙事融为一体,这是当代以农民为主体的现实主义小说在爱情主题上的新开掘和新探索。超越出身局限的理想追求与超越阶层结构的爱情形态,构成了某种深层的呼应。但路遥让这份爱情在最美丽的时刻戛然而止,既保持了爱情的纯美,又因爱情叙事的终止、定型而省略了爱情发展的多重可能性。其实过程比完成更具有艺术的余味,未完成式比完成式更具有一种蒹葭苍苍的原型美。
- 王正
-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爱情叙事文化身份认同
- 诗人气质“五因”说被引量:1
- 2018年
- 诗人气质,指诗人的精神气象,包括诗性的精神趣味和诗意的生存方式。诗性,维柯《新科学》将之置于智慧层面加以专述。“在世界的童年时期,人们按本性就是些崇高的诗人”,世界的童年时期和儿童性情可以互喻,童年天性和原始思维共具诗性,而诗性以“崇高”为核心内涵。
- 王正
- 关键词:诗人气质童年时期《新科学》原始思维诗性
- 技术与素养:大众化写作的双重策略
- 2006年
- 写作。顾名思义就是书写、操作。书写。需要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操作。需要文本程序的生成能力。“写作”说到底。是依照一定的文本程序抒发心情、表露思想的过程,是人的精神能量的释放。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互动方式。
- 王正
- 关键词:写作大众化书面语言
- 徐志摩、林徽因恋情新证被引量:5
- 2007年
- 徐、林恋情之所以复杂莫辨,是因为现有史料信息的含蓄和两可造成的,这种隐晦不明的现象源自康桥日记的散佚和当事人的讳莫如深。为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我们从“隐中辨”走向“显中寻”,从胡适、费慰梅和李欧梵这三家资料的显性信息出发,进行搜证和梳理,得出徐、林相恋的明确结论。并紧扣“此中果有文章”这一核心话语,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对《那一晚》的诗本事和诗歌意象作了具体解读,以揭示徐、林英伦生活中被遮蔽的隐情。
- 王正
- 关键词:林徽因恋爱
- 走近陈世美——兼评秦香莲和包公形象被引量:1
- 2007年
- 舞台上的陈世美、秦香莲、包拯已定型为负心郎、孝妇、清官的活样板,似无再辩的必要,而近年来考证的新发现和阐释方法论的更新,迎来了人物品评的新视野。上述人物处于文化转型期,多重价值的冲突构成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陈世美的童年记忆、功利价值观以及潜在的性意识构成了他追逐驸马地位的心理动力;秦香莲渴望苦尽甘来的平衡心态、不愿被弃的女性心理以及与公主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她状告丈夫的内在原因;包拯为了树立女性典范、为了维护清官形象、为了政治权力的相互制衡,不得不铡掉陈世美。包公铡美,既是民间理想的艺术再现,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印痕。
- 王正
- 关键词:文化解读人物品评
- 朱熹六劾唐仲友新考被引量:1
- 2019年
- 关于朱熹六次状告台州知州唐仲友,历来众说纷纭。若要探其真正原因,须追本溯源,回到六道奏折的原始文本,并以《宋史》《四朝闻见录》《宋元学案》《金华唐氏遗书五种》等史料为参证。朱熹六劾唐仲友有人证物证旁证,事实清楚,法理严谨,而且朱熹弹劾官员,并非唐仲友一人,朱熹对贪官污吏一个都不宽恕。而且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理学,要求奋发进取,恢复一统江山,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又必然会和以宰相王淮为代表的那个不作为的职业化官僚集团冰炭不相容,朱熹状告唐仲友,就是这种矛盾冲突的一种折射。根据相关史料,对事件中涉及的妓女严蕊形象,也进行了重新勘定。
- 王正
- 关键词:弹劾唐仲友勘定
- 从“去文学化”走向“专业化”被引量:11
- 2006年
- 应用写作课程不放弃对文学的依赖性,就没有自身的独立性,就没有本课程的个性。在中外应用写作教学的成功经验中,也往往是“去文学化”越彻底,课程的个性就越鲜明,越具有自我的魅力,也越具有范型的意义。应用写作教学在“去文学化”之后,应该关注技术操作流程,这并非要忽略与牺牲写作主体的人文涵养,忽略日积月累的素质与功底,而恰恰是尊重课程特性,为学生安装简单实用的“驱动程序”,让学生容易上手,从而加强课程的有效性。
- 王正
- 关键词:应用文教学文学情结课程规划
- 日记中的卡夫卡被引量:3
- 2005年
- 学界论卡夫卡,大多侧重于对人的“异化”,对社会文明病的反思与批判,而忽略卡夫卡身上所包含的恪守职责、屈从社会的一面,他并非人们所想象的不修边幅、艺术至上的“天外怪人”。这就导致了卡夫卡在对待创作、情感、人生诸方面都表现出深刻的矛盾性。卡夫卡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社会”,不等于他的灵魂深处也被现实社会秩序所同化,他始终追求着“天上的食物”,承受着“求而不得”的精神痛苦。我们对卡夫卡书信、日记与个人“情史”进行细致入微的考据,可以解读他作为“双面人”所具有的悖谬式创作心态。
- 王正
- 关键词:日记创作心态文明病恪守怪人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