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平凡

作品数:17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胆囊
  • 5篇幽门螺
  • 5篇幽门螺杆菌
  • 5篇胃癌
  • 5篇腺癌
  • 5篇螺杆菌
  • 4篇胆囊腺癌
  • 4篇胃溃疡
  • 4篇囊腺癌
  • 4篇溃疡
  • 4篇P53
  • 3篇胆囊腺瘤
  • 3篇真菌
  • 3篇黏膜
  • 3篇细胞
  • 3篇腺瘤
  • 3篇霉菌
  • 3篇囊腺瘤
  • 3篇癌组织
  • 3篇病理

机构

  • 16篇兰州市第二人...
  • 2篇会宁县人民医...
  • 1篇甘肃省肿瘤医...
  • 1篇兰州军区总医...

作者

  • 16篇王平凡
  • 12篇张东生
  • 10篇张晶晶
  • 9篇邱娜
  • 8篇拓晓娟
  • 6篇李岚
  • 3篇张少华
  • 3篇李久澄
  • 2篇张国俊
  • 2篇薛迪强
  • 2篇刘斌
  • 1篇王惠霞
  • 1篇米泰宇
  • 1篇贾海明
  • 1篇周承刚
  • 1篇刘晶
  • 1篇李敏
  • 1篇刘开坤
  • 1篇魏婧
  • 1篇李东海

传媒

  • 2篇微生物学杂志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甘肃医药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霉菌、幽门螺杆菌及双菌种感染在胃溃疡、胃癌中检出的意义(英文)被引量:6
2013年
探讨霉菌、幽门螺杆菌(Hp)单菌种感染和霉菌、Hp(双菌种)同时感染在胃癌及胃溃疡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发病情况及意义。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PAS、Giemsa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PCR方法,对22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1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16例胃溃疡、121例胃癌纤维胃镜活检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未检出双菌种感染。胃溃疡双菌种感染11例,检出率9.5%;胃癌双菌种感染21例,检出率17.4%。双菌种感染在胃癌及胃溃疡中的发现,表明双菌种感染可能是导致胃溃疡、胃癌发生的又一致病因素。
张东生李东海王平凡张晶晶张少华邱娜拓晓娟李岚
关键词:霉菌幽门螺杆菌胃溃疡胃癌
胃溃疡、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及真菌基因片段的扩增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探讨胃溃疡、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真菌(Fungi)单纯感染及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并进行验证。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自4例胃溃疡和4例胃癌并伴单纯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其混合感染病例石蜡包埋组织(FFPE)中扩增Hp及fungi基因特异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成功提取了FF-PE胃组织基因组DNA,并扩增出Hp 16S rRNA及真菌内转录间隔区18S rDNA基因和28S rDNA之间的基因特异条带,测序大小分别为114 bp和357 bp,经在线BLAST比对分析表明所扩增基因与Hp及真菌核苷酸具有高度同源性。胃溃疡、胃癌组织中存在Hp和真菌单纯感染及混合感染。推测Hp与真菌混合感染可能是加重胃溃疡发展和诱发胃癌发生的又一致病因素。积极治疗Hp与真菌混合感染有助于提高胃溃疡的治愈率和减少胃癌的发生。
张东生张少华李东海王平凡
关键词:胃溃疡胃癌幽门螺杆菌真菌
CEA、p53和Ki-67在胃癌伴霉菌、幽门螺杆菌和双菌种感染中的表达研究
2013年
目的 CEA、p53和Ki-67在霉菌、幽门螺杆菌(Hp)各自单菌种感染和霉菌、Hp(双菌种)同时感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伴霉菌、Hp和双菌种感染的胃癌活检标本中CEA、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CEA在22例胃癌伴霉菌感染的阳性率为63.64%;在17例胃癌伴Hp感染的阳性率为58.82%;在21例胃癌伴双菌种感染的阳性率为95.24%。p53在22例胃癌伴霉菌感染的阳性率为31.82%;在17例胃癌伴Hp感染的阳性率为23.53%;在21例胃癌伴双菌种感染的阳性率为61.90%。Ki-67在22例胃癌伴霉菌感染增殖指数>10%的占54.55%;在17例胃癌伴Hp感染增殖指数>10%的占64.71%;在21例胃癌伴双菌种感染增殖指数>10%的占95.23%。结论 CEA、p53和Ki-67在胃癌伴双菌种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及平均增殖指数明显高于单菌种感染。进一步表明,双菌种混合感染可能比单菌种感染更能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和加剧瘤细胞的增殖,与胃癌的关系更加密切。提示,积极治疗胃内微生物混合感染是预防胃癌发生的又一途径。
拓晓娟张晶晶张东生王平凡邱娜李岚
关键词:CEAP53KI-67幽门螺杆菌霉菌双菌种
HepG2细胞系CD133^+细胞对多柔比星的抗性及其机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Hep G2中CD133^+细胞对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的抗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磁珠分选实验对Hep G2细胞中CD133^+细胞进行分选,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细胞阳性率,MTT法检测CD133^+细胞对DOX诱导凋亡的抗性,免疫荧光实验检测DOX处理各组细胞后P65激活转运情况,q RT-PCR检测各组细胞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CD133^+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磁珠分选可以高效地富集Hep G2细胞中CD133^+细胞。与CD133-细胞相比,CD133^+细胞对DOX具有更强的抗性(P<0.05);与CD133-细胞、Hep G2细胞相比,CD133^+细胞中P65激活速度与表达水平明显提高(均P<0.05);CD133^+细胞中BCRP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D133-细胞和Hep G2细胞(均P<0.05);与Hep G2、CD133-组相比,CD133^+细胞组Bax和p5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减少、Bcl-2和Survivin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Hep G2细胞中CD133^+细胞亚群对DOX高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在于高表达存活相关蛋白NF-κB、Bcl-2、Survivin以及耐药性转运蛋白BCRP,而低表达促凋亡相关蛋白p53、Bax。
王平凡张东生徐杨马艳红
关键词:肝癌HEPG2细胞CD133^+细胞多柔比星抗性
骨桥蛋白在人胆囊腺癌中的表达
2012年
目的应用抑制差减杂交联合cDNA芯片技术筛选人胆囊腺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探讨筛选出的骨桥蛋白在胆囊腺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胆囊腺癌组织和非肿瘤组织作为对比材料进行抑制差减杂交,构建正、反向差减杂交文库,应用差减片断的PCR产物制备cDNA芯片,筛选胆囊腺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验证和分析筛选出的胆囊腺癌中高表达基因骨桥蛋白在胆囊腺癌和正常胆囊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胆囊腺癌差减文库。cDNA芯片杂交结果显示骨桥蛋白在胆囊腺癌中高表达,经实时荧光定量技术证实。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骨桥蛋白在胆囊腺癌和癌旁胆囊组织中高表达,在正常胆囊组织中低表达(P<0.05),其表达部位主要在细胞核,在低分化胆囊腺癌中骨桥蛋白的表达有增高趋势。结论抑制差减杂交方法构建的胆囊腺癌差减杂交文库富含胆囊腺癌差异表达基因。胆囊腺癌中高表达基因骨桥蛋白可能与胆囊细胞的生长、转移和侵袭能力有关。
刘开坤米泰宇李久澄贾海明张东生王平凡
关键词:胆囊腺癌抑制差减杂交骨桥蛋白免疫组化
PG、MUC1、HIK1083联合检测在胃早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王平凡徐杨曾通旭孙晓彤周承刚魏婧张晶晶王惠霞卫陇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该课题来源于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基地和人才计划)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1JR7RA866,研究起止年限:2021年11月01日至2023年10月31日。②研究目的与意义: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
关键词:
关键词:胃癌组织学检查
胃溃疡、胃癌组织中真菌、幽门螺杆菌混合感染的意义及机制研究
张东生王平凡李东海李敏张晶晶张少华薛迪强拓晓娟等
证实胃溃疡和胃癌中不仅有幽门螺杆菌(Hp)和真菌的分别感染,还发现二种微生物混合感染(“双菌种”感染)。胃溃疡“双菌种”感染检出率9.5%,胃癌“双菌种”检出率17.4%,“双菌种”感染可能是导致胃溃疡、胃癌发生的一个致...
关键词:
关键词:胃癌胃溃疡
Survivin与P53在胆囊腺瘤和胆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病理诊断研究
张东生刘斌李久澄张晶晶王平凡邱娜李岚拓晓娟
该课题来源于2003年兰州市科技局计划项目,计划编号:2003-2-41。病理检查对胆囊腺癌与胆囊腺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不困难,但对分化高的胆囊腺癌与有一定异型性的胆囊腺瘤做出明确诊断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其诊断与鉴别诊断问...
关键词:
关键词:胆囊腺癌胆囊腺瘤
胆囊腺瘤和腺癌中Survivin与p53的定位表达及病理诊断意义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胆囊腺瘤和胆囊腺癌细胞中Survivin与p53蛋白定位表达和形态特征,研究其在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25例胆囊腺瘤和53例胆囊腺癌细胞中Sur-vivin与p53蛋白的表达。结果:25例胆囊腺瘤,23例Survivin蛋白细胞浆内表达,阳性率92%;其中21例核上表达,包括"核上核样"表达17例、"核上泥沙样"表达4例;细胞浆弥漫表达2例;p53蛋白在胆囊腺瘤组织中无表达。53例胆囊腺癌,Survivin蛋白细胞浆弥漫表达,阳性率75.47%;p53蛋白细胞核内表达,核内表达率77.36%。Survivin在胆囊腺瘤和胆囊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虽无显著性差异,但表达部位和形态特征显著不同。结论:Survivin在胆囊腺瘤中的"核上核样"和"核上泥沙样"表达,特异性强,有望成为胆囊腺瘤的诊断性抗体;其与p53在胆囊腺癌组织中核阳性表达、胆囊腺瘤组织中无表达这个结果相结合,构成两者在分子形态学表达的差异性,可作为胆囊腺瘤和胆囊腺癌病理鉴别诊断中的一种分子学方法,结合HE切片,基本可解决胆囊腺瘤与胆囊腺癌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问题。
张东生王平凡李久澄张晶晶邱娜李岚拓晓娟刘斌
关键词:胆囊肿瘤SURVIVINP53病理诊断
5200例农村女性高危型HPV分型检测与年龄分层的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5200例农村女性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不同基因亚型与年龄分层的关系,为HPV感染筛查及子宫颈癌精准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会宁县人民医院行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52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25岁组、>25~30岁组、>30~35岁组和>35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行HPV分型情况。结果HPV阳性感染者1586例(30.50%),其中高危型感染者1397例(26.87%),低危型感染者189例(3.63%)。≤25岁组感染率最高,为35.22%(168/477);其次是>35岁组感染率为31.31%(905/2890),>25~30岁组感染率为28.38%(250/881),>30~35岁组感染率为27.63%(263/952)。HPV高危亚型感染前三位为HPV52、58、16型分别占28.92%、19.18%、18.04%,低危型感染以HPV6、11、43型为主,其中HPV52在各年龄组感染率均最高。HPV的多重感染中,各年龄组中均以单一感染为主。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在年龄分层上存在≤25岁和>35岁2个高峰,进行子宫颈癌筛查时应高度重视此2个年龄段女性的感染情况。
拓晓娟王平凡张国俊邱娜魏晓丽卫陇王淑莹
关键词:分型检测子宫颈癌基因亚型宫颈细胞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