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层螺旋CT增强三维重建对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与分析256层螺旋CT增强三维重建对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4年1月,本院诊治的89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远处转移情况分为远处转移组29例和非转移组60例。所有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增强三维重建检查,记录成像质量与CT相关参数,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判断CT增强三维重建诊断的价值。结果:89例患者中,手术发现远处转移者29例,其中肝脏转移18例,肺转移7例,盆腔转移4例。2组在三维重建图像评分、客观噪声和信噪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处转移组毛刺征、环状晕征、肠腔狭窄、肠壁僵硬和肠壁环形增厚的占比分别为86.21%、93.10%、86.21%、86.21%和93.10%,显著高于非转移组35.00%、36.67%、50.00%、43.33%和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处转移组CT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4例,重度强化22例;非转移组分别为39例、11例和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6层螺旋CT增强三维重建判断远处转移者28例,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55%、100.00%和98.88%。结论: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比较常见,以肝转移为主,远处转移患者多表现为毛刺征、肠腔狭窄、肠壁僵硬、肠壁环形增厚及环状晕征等CT征象,伴随有CT强化程度增高,256层螺旋CT增强三维重建对结直肠癌远处转移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 苏鹏飞郑吟诗冯坤鹏王兴龙袁牧
- 关键词:结直肠癌远处转移
- 宝石CT能谱成像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诊断中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宝石CT能谱成像诊断疾病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6月—2018年1月诊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0例临床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的良恶性结果将患者分为恶性组(28例)及良性组(32例)。患者均接受宝石CT能谱成像检查,对比两组各期碘基物质情况及能谱曲线斜率。结果:恶性组各期碘含量均低于良性组,各期能谱曲线斜率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结节患者应用宝石CT能谱成像诊断其疾病良恶性鉴别能力理想,临床应用价值高。
- 王兴龙韩东明袁牧
-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良恶性
- 神经管闭合障碍畸形影像学诊断
- 2009年
- 目的总结脑神经管闭合障碍畸形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方法对经CT、MRI诊断的201例神经管闭合障碍畸形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神经管闭合障碍畸形是脑的器官形成障碍而导致的影像学表现不同、临床表现有相同之处的一组疾病。CT、MRI不仅能显示其畸形存在,并能对畸形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论CT、MRI是诊断、鉴别脑神经管闭合障碍畸形疾病的必要检查手段。
- 张欣王兴龙郑吟诗韩猛尉建立
- 关键词:影像学
- 心率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 探讨心率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我院接收的符合研究选取标准的124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根据心率水平将其分为A组、B组、C组、D组,各31例。采用256层螺旋CT对其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各组冠脉图像质量优良率,并统计各组诊断结果。结果 A组冠脉图像质量优良率为100.00%(31/31)、B组为96.77%(30/31)、C组为87.10%(27/31)、D组为83.87%(26/31);A组诊断准确度为100.00%(62/62)、B组为95.74%(45/47)、C组为96.15%(50/52)、D组为98.04%(50/51)。结论 冠脉疾病患者心率水平越低,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越高,且心率水平不会对诊断结果产生影响,可将其作为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 王兴龙李春荣
- 关键词:心率螺旋CT图像质量
- 多层螺旋CT在胆石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胆石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经过临床证实患有胆石性肠梗阻的患者16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部超声和X先腹部平片以及CT平扫检查。结果 16例患者多层螺旋CT均表现出胆石性肠梗阻征象。多层螺旋CT有100%的临床诊断准确率。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胆石性肠梗阻诊断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 王兴龙李春荣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胆石性肠梗阻
- 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急性肺栓赛中应用比较被引量:22
- 2017年
-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38例经CT肺血管成像(CTPA)确诊的肺栓塞患者,采用MSCT对患者先行常规动脉增强扫描,观察对肺动脉及栓子的显示效果;采用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将所得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处理,进一步观察肺动脉各分支及栓子的显示效果,并与单纯MSCT扫描结果比较。结果 38例肺栓塞患者均成功完成检查,常规MSCT共显示362支肺动脉分支受累,而经过图像后处理后共发现385支肺动脉分支受累,其中主肺动脉8支,左右肺动脉35支,肺叶动脉78支,段动脉218支,亚段动脉46支;经MPR、MIP、VR图像处理后,能较为清晰的观察肺动脉分支充盈缺损及其他征象;385支受累肺动脉分支中MPR显示97.14%(374/385)高于MIP(362/385)、VR92.73%(357/3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SCT扫描后经过图像后处理技术能进一步准确观察栓子和肺动脉分支受累情况,通过征象表现对指导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作用;MPR在亚段及其以下肺动脉分支栓子的显示效果明显优于MIP、VR。
- 王兴龙李春荣
- 关键词:PE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
- 256层螺旋CT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SCT)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46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 (1)所有SCT及冠状动脉造影均取得满意的图像,在对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中,两种检查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依照冠状动脉造影的标准,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3.0%(132/142),特异性为91.6%(142/155),阳性预测率为91.0%(132/145),阴性预测率为93.4%(142/152)。结论 SCT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
- 杨志强张欣王兴龙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疾病
-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 2011年
- 胃间质瘤(GST)是最常见的胃间叶细胞肿瘤,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大大提升了GST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GST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以探讨GST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 王兴龙
- 关键词:胃间质瘤螺旋CT
- 肝癌TACE前后癌灶及癌旁CT灌注成像血流定量变化及指导疗效评估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癌灶及癌旁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I)血流定量变化及指导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在本院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63例,均分别于TACE术前1~3d及术后7d进行CTPI检查,对比肿瘤组织与癌旁1cm组织手术前后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变化情况。根据术后7d肝癌患者疗效情况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上述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CTPI血流参数对肝癌患者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术前、术后肿瘤组织BF、BV、HPI、HAP均高于癌旁1cm组织,PVP、MTT均低于癌旁1cm组织(P<0.05);术后,肿瘤组织BF、BV、HPI、HAP水平较术前均降低(P<0.05),PVP、MTT均升高但与术前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癌旁1cm组织上述参数水平较术前无变化(P>0.05)。TACE后7d肝癌患者有效率为65.07%(41/63),无效34.92%(22/63)。有效组手术前后△BF、△BV、△HPI、△HAP、△PVP、△MTT与无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BF、△BV、△HPI、△HAP、△PVP、△MTT及其联合检测评估肝癌患者TACE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3、0.751、0.737、0.746、0.770、0.732、0.928(P均<0.05)。结论TACE后肝癌患者肿瘤组织的BF、BV、HPI、HAP均下降,PVP、MTT均升高,但癌旁组织上述指标无变化,临床可通过CTPI血流定量变化对肝癌患者早期疗效予以准确评估。
- 冯坤鹏王兴龙董备李依明郑吟诗
- 关键词: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CT灌注成像血流灌注
- 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分析被引量:2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2例GIST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多层螺旋CT征象与病理的关系,并评价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82例GIST患者中,肿瘤最长径<50 mm、形状规则、边界清晰、腔外生长以及无转移是GIST患者常见的多层螺旋CT表现。多层螺旋CT表现为最长径≥50 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不均匀强化、转移患者多属于中度以及高度危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2例GIST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评估疗效,部分缓解患者48例,稳定患者22例,进展患者12例。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GIST患者的效果理想,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价值。
- 宋芹霞陈平王菲王兴龙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胃肠道间质瘤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