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斯巧

作品数:13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哮喘
  • 4篇支气管
  • 4篇支气管哮喘
  • 4篇气管
  • 4篇基因
  • 3篇蛋白
  • 2篇单体型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清
  • 2篇沙美特罗
  • 2篇沙美特罗替卡...
  • 2篇替卡松
  • 2篇壮族人群
  • 2篇自身抗体
  • 2篇吸入
  • 2篇吸入治疗
  • 2篇细胞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缺陷

机构

  • 11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13篇梁斯巧
  • 9篇邓静敏
  • 6篇韦旋
  • 4篇何志义
  • 3篇陈长荣
  • 3篇龚臣
  • 2篇陈晓丽
  • 2篇张建全
  • 1篇冯志强
  • 1篇曹彬
  • 1篇李雪萍
  • 1篇卢锷英
  • 1篇白晶
  • 1篇林兴
  • 1篇王宏伟
  • 1篇黄金山
  • 1篇邹小英
  • 1篇罗权海
  • 1篇杨美玲

传媒

  • 2篇广西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哮喘杂志...
  • 1篇科教导刊
  • 1篇2014中华...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免疫缺陷综合征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抗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自身抗体相关的成人发病型免疫缺陷综合征表现为患者常出现反复感染,尤其是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和马尔尼菲篮状菌等胞内菌感染,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出现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发病以东南亚国家及中国广西、广东、香港地区常有报道,而在北方地区则少见^([1])。我们总结了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以提高国内临床医生对该综合征的认识,并为治疗策略提供指导。
肖蓉何志义梁斯巧王宏伟
广西壮族哮喘患者ADAM33基因多态性与肺功能及哮喘病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整合素-金属蛋白酶33(ADAM33)基因多态性与肺功能及哮喘病情的相关性。方法对纳入的87例哮喘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及病情分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分析S2位点CC基因型、CG基因型,T2位点GG基因型、AG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及其与肺功能指标FEV1%、FVC%和哮喘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S2位点基因型构成与肺功能指标FEV1%、FVC%相关,突变杂合子CG基因型组的肺功能较野生型CC基因型组好(P<0.05);T2位点基因型构成与FEV1%、FVC%无相关性(P>0.05),S2与T2位点多态性与哮喘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ADAM33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哮喘患者肺功能相关,S2位点C→G突变可能对广西壮族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但该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病情严重程度不相关。
梁斯巧邓静敏韦旋陈晓丽梁联哨
关键词:哮喘基因多态性肺功能
无基础病的原发侵袭性肺曲霉病19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通过收集病例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以加强临床医师对原发性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I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2±14)岁;主要症状为咯血(84.2%,16/19)、咳嗽(73.7%,14/19)、咳痰(63.2%,12/19)、呼吸困难(10.5%,2/19)、胸痛(31.6%,6/19)、发热(21.1%,4/19),仅1例(5.3%,1/19)可闻及肺部啰音。实验室检查主要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15.8%,3/19)、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53.8%,7/13)、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检测试验阳性(60.0%,3/5)。接受肺功能检查14例:4例通气功能障碍并弥散功能障碍。接受支气管镜检查10例:8例黏膜充血,4例镜下出血,9例异常分泌物。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空洞(47.4%,9/19)、结节(52.6%,10/19)、实变(78.9%,15/19)、空气新月征(31.6%,6/19)。11例曾被误诊为肺结核、肺炎、炎性假瘤。结论原发性IPA可发生在无基础病的群体,极易误诊,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咯血、GM抗原检测试验阳性,CT表现为结节、空洞、空气新月征,且抗细菌治疗无效时,应警惕此病的发生。
覃华姣邓静敏张建全何志义白晶杨美玲韦旋梁斯巧
关键词:原发性侵袭性肺曲霉病
山芝麻水提物对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α-SMA、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山芝麻水提物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75只肝纤维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15只,山芝麻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山芝麻水提物30、15、7.5 g/kg灌胃,秋水仙碱组予秋水仙碱1 mg/kg灌胃,模型组不用药。灌胃6周末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蛋白表达情况并与15只正常大鼠(对照组)比较。结果山芝麻中、高剂量组α-SMA及TIMP-1表达明显低于秋水仙碱组和模型组(P<0.05、P<0.01);亦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山芝麻水提物可抑制大鼠肝脏纤维组织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为降低α-SMA、TIMP-1蛋白表达。
林兴冯志强卢锷英梁斯巧黄金山李雪萍罗权海
关键词:山芝麻水提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介素17水平及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其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通过观测慢性持续期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IL-17)水平及其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探讨IL-17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哮喘组(23例)未经过规范化治疗的慢性持续期过敏性哮喘患者予以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测定肺功能,并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IL-17、IL-10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正常组(12例)为健康体检者,给予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IL-17、IL-10并与哮喘组相比较。结果哮喘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而IL-10水平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1个月后前者明显下降(P<0.01)而后者显著增高(P<0.01);哮喘组治疗1个月后FEV1%pred、PEF%pred较治疗前升高(P<0.01),嗜酸粒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外周血血清IL-17水平与嗜酸粒细胞计数呈中度正相关(r=0.614,P=0.002)。结论 IL-17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进一步提示哮喘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哮喘患者吸入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血清IL-17水平。
龚臣邓静敏韦旋梁斯巧
关键词:哮喘白介素白介素吸入治疗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介素17水平及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其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观测慢性持续期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IL-17)水平及其在吸人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探讨IL-17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哮喘组(23例)未经过规范化治疗的慢性持续期过敏性哮喘患者予以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测定肺功能,并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IL-17、IL-10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正常组(12例)为健康体检者,给予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IL-17、IL-10并与哮喘组相比较。结果哮喘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正常组(Pd0.01)而IL-10水平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1个月后前者明显下降(Pd0.01)而后者显著增高(P<0.01);哮喘组治疗1个月后FEV-%pred、PEF%pred较治疗前升高(P〈O.01),嗜酸粒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 外周血血清IL-17水平与嗜酸粒细胞计数呈中度正相关(r=0.614,P=0.002)。结论IL-17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进一步提示哮喘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哮喘患者吸人激素联合长效8。受体激动剂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血清IL-17水平。
龚臣邓静敏韦旋梁斯巧
关键词:哮喘白介素17白介素10吸入治疗
广西壮族人群支气管哮喘与ADAM33基因SNPs及单体型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广西壮族人群ADAM33基因上的T1、V4、T2、S2位点与哮喘之间的关联性.材料与方法 共纳入107例哮喘患者,119例健康对照,采用PCR-RFLP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 T1、V4、T2、S2位...
梁斯巧邓静敏
中性粒细胞性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和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A)慢性持续期患者外周血、痰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及吸入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未经过规范化治疗的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26例,据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分为NA组13例及嗜酸性粒细胞哮喘(EA)组13例,均给予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检测血、痰ECP水平,且检测NA组外周血及痰标本中炎症细胞分类计数及肺功能。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血、痰EC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两组血、痰EC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A组痰中性粒细胞(NEU)百分比、NEU计数较前降低(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及75%和50%容量时的呼气流速-容量曲线较前上升(P<0.05),但血炎症细胞分类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NA组血ECP水平与NEU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痰标本的ECP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痰ECP水平、痰NEU百分比均与FEV1%、PEF%等呈负相关(P<0.05)。结论NA慢性持续期患者外周血及痰上清液中均有ECP表达,且表达水平与EA慢性持续期患者无差异,并与气流受限密切相关;联合吸入治疗初期对NA患者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有一定作用,但尚不能降低ECP水平。
梁联哨邓静敏邹小英陈晓丽韦旋龚臣梁斯巧陈长荣
关键词:慢性持续期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外周血诱导痰福莫特罗
肺类癌19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肺类癌(PC)的临床特点,以提高PC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7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例P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PC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73.68%),其次为咯血(31.58%)、呼吸困难(31.58%)、胸痛(21.05%)。影像学以软组织肿块影为主要表现(94.74%),右肺10例,中央型14例,周围型5例;12例均有增强。纤支镜活检阳性8例(66.67%),12例支刷物,仅1例阳性。肺病理组织示TC 10例,AC 8例,1例未能判断具体类型。纤支镜肿物切除2例,开胸手术8例,手术+放疗1例,手术+化疗1例,手术+化、放疗1例,放疗1例,单纯化疗1例,5例未治。随访截止至2017年11月,9例失访,5例死亡,5例存活。结论:PC多见于中年人,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影像学多为软组织肿块影,手术为主要确诊及治疗手段,放、化疗预后较差。
孙艳宋晓睛邓静敏张建全何志义梁联哨韦旋梁斯巧陈长荣
关键词:类癌病理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阳性错义突变位点与广西壮族哮喘的关联研究
梁斯巧邓静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