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 作品数:15 被引量:109H指数:5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西他赛与吉西他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0
- 2013年
-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9例,均接受4~6周期一线化疗。多西他赛联合顺铂组(DP组)43例:多西他赛75mg/m2,第1天,顺铂25mg/m2,第1~3天。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组(GP组)36例:吉西他滨l000mg/m2,第1天、第8天,顺铂用量同DP组。21d为一个化疗周期,每2周期评估化疗疗效并随访生存期。结果 DP组有效率为37.21%,GP组有效率为33.33%,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鳞癌亚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毒性和胃肠道反应,Ⅲ~Ⅳ度的血小板下降和胃肠道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西他赛和吉西他滨分别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高,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 刘爱学李明淑周泽强张容榕金花冯天举谭淑瑜李美香林琳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多西他赛吉西他滨顺铂
- 原发性乳腺肉瘤4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原发于乳腺肉瘤的合理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PB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40例患者均为女性,根据AJCC分期标准:Ⅰ期17例,Ⅱ期17例,Ⅲ期6例。其中叶状囊肉瘤25例,中位年龄40.4岁(21~70岁),病理分级包括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7例,手术辅助化疗2例,单纯手术治疗23例(92.0%),5年总生存率(OS)为85.1%。非叶状囊肉瘤15例,中位年龄36.1岁(15~55岁),其中纤维肉瘤7例,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癌肉瘤和脂肪肉瘤各2例,手术加化疗和(或)放疗5例,单纯手术治疗10例(66.7%),5年OS为43.4%。结论原发于乳腺的叶状囊肉瘤单纯手术治疗疗效较好,而原发于乳腺的非叶状囊肉瘤单纯手术治疗则预后较差,须综合治疗才能改善预后。
- 童刚领王欣孙晓非袁中玉甄子俊夏奕凌家瑜林琳
- 关键词:乳腺肉瘤
- 贝伐单抗联合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及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将4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给予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的观察组和给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的对照组,观察化疗后肿瘤缓解情况、分期情况以及肿瘤内分泌指标。结果化疗后,观察组缓解有效率(56.52%)、疾病控制率(78.26%)、肿瘤分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EGFA、VEGFB以及VEGFC的mRNA水平(62.4±8.4、44.8±6.2、57.2±6.2)pg/ml、蛋白水平(82.3±11.2、77.9±9.5、52.3±7.3)p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有助于提高缓解率和降低肿瘤分期,并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 张容榕林琳周泽强刘爱学冯天举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贝伐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阿瑞匹坦联合托烷司琼预防顺铂化疗后呕吐的效果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阿瑞匹坦联合托烷司琼预防顺铂化疗后呕吐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06月01日-2014年11月01日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均应用含顺铂的化疗方案。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化疗过程中对照组预防性应用托烷司琼,实验组预防性应用阿瑞匹坦、托烷司琼,比较两组呕吐预防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恶性肿瘤患者的呕吐预防效果更佳。实验组患者急性期、延迟期、全期呕吐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6.7%、70.0%、66.7%,与对照组的73.3%、43.3%、4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口干、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瑞匹坦联合托烷司琼治疗恶性肿瘤,可安全、有效地预防呕吐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李美香周泽强张容榕金花冯天举刘爱学谭淑瑜庞雄昊林琳贺艳
- 关键词:托烷司琼顺铂呕吐
- p-mTOR和p-4EBP1在横纹肌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p-mTOR、p-4EBP1在横纹肌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70例横纹肌肉瘤组织p-mTOR、P-4EBPl的表达,分析其与横纹肌肉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横纹肌肉瘤组织中p-mTOR、p-4EBP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和65.7%,均呈正相关(P<0.05)。p-mTOR蛋白表达与其病理亚型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p-mTOR蛋白阴性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均优于阳性组患者(P=0.001,P=0.014)。P-4EBPl蛋白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p-4EBP1蛋白阴性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均优于阳性组患者(P=0.017,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p-mTOR、p-4EBP1、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是不良预后因素(P<0.05),而淋巴结转移情况、性别、年龄与预后无关(P>0.05)。结论:横纹肌肉瘤组织中存在p-mTOR、p-4EBPl蛋白的高表达与肿瘤临床特点有关,p-mTOR、p-4EBP1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mnTOR和p-4EBP1表达是横纹肌肉瘤的不良预后因素。
- 童刚领孙晓非甄子俊林琳
-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雷帕霉素靶蛋白
- 艾迪注射液联合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晚期肝胆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晚期肝胆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晚期肝胆恶性肿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亚砷酸注射液化疗的亚砷酸组和给予艾迪注射液联合亚砷酸注射液化疗的联合化疗组,每组30例,观察化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化疗组的总有效率(76.7%)、改善率(73.3%)、可溶性受体(sFlt-1)含量[(99.3±9.3)ng/ml]明显高于亚砷酸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67.2±9.4)ng/m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B(VEGFB)[(36.8±5.6)ng/ml]明显低于亚砷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头痛头晕、消化道症状、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心功能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有助于改善化疗效果,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且不良反应与亚砷酸注射液单药化疗相当,是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 张容榕林琳周泽强刘爱学冯天举
- 关键词:肝胆恶性肿瘤艾迪注射液亚砷酸注射液
- 利妥昔单抗+CHOP样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CHOP样方案(环磷酰胺、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在本院采用利妥昔单抗+CHOP样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CHOP样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治疗6~8周期,于治疗结束时统计临床疗效,治疗后随访12~36个月统计远期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CHOP样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确切,远期疗效理想,1~3年存活率高。
- 金花谭淑瑜刘爱学李美香林琳庞雄昊
-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CHOP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两种方案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70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伊立替康(IP)组和VP-16(EP)组,每组各35例患者,其中伊立替康组患者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方案化疗,VP-16组患者采用VP-16联合顺铂方案化疗,观察两组方案治疗患者的近期临床效果和毒副反应情况。结果:伊立替康(IP)组和VP-16(EP)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4.28%(26/35)和71.42%(25/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进展生存期分别是4.3个月和3.7个月(P>0.05),总生存期分别是9.3个月和8.9个月(P>0.05)。伊立替康(IP)组的主要不良反应是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腹泻、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29%、14.29%、25.71%、22.86%、71.43%,VP-16(EP)组的主要不良反应反应为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腹泻、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分别是80.0%、60.0%、54.29%、2.86%、74.29%。结论:IP和EP方案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生存期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均可耐受。
- 张容榕林琳刘爱学冯天举
-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伊立替康VP-16近期疗效毒副反应
- HIF-1α和VEGF在横纹肌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0例RMS组织HIF-1α和VEGF的表达,分析其与RM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RMS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率为75.7%(53/70),VEGF阳性表达率为72.9%(51/70)。统计结果显示,HIF-1α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554,P=0.000)。HIF-1α蛋白表达与RMS患者的性别(P=0.035)、肿瘤大小(P=0.016)、分期(P=0.008)有相关性,但与患者的年龄(P=0.555)、病理亚型(P=0.625)及淋巴结转移(P=0.750)无相关性;HIF-1α蛋白表达阴性组与表达阳性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5%及38.0%(P=0.045)。VEGF蛋白表达与RMS患者的分期有相关性(P=0.026),但与患者的年龄(P=0.478)、性别(P=0.944)、肿瘤大小(P=0.535)、病理亚型(P=0.399)及淋巴结转移(P=0.356)无相关性;VEGF蛋白表达阴性组与表达阳性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1%及31.1%(P=0.011)。COX回归分析显示,VEGF表达、肿瘤分期和肿瘤大小是RM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分别为0.005、0.004和0.000),而HIF-1α尚不能作为RM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845)。结论:RMS组织中存在HIF-1α蛋白和VEGF蛋白的高表达,与肿瘤分期有关;HIF-1α和VEGF的表达存在相关性;VEGF的表达是RMS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 童刚领孙晓非甄子俊林琳
-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缺氧诱导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 IL-6对结直肠癌耐药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白介素6的表达对结直肠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运用RNA过表达技术对原代培养的结直肠癌患者细胞株进行IL-6的过表达,Western-blot进行过表达的验证,确保IL-6在细胞中过表达,检测过表达IL-6和其相应的对照组(mock对照)两种细胞株的耐药性,药物选择为放线菌素D、阿霉素、5-氟尿嘧啶、羟基喜树碱、丝裂霉素C、紫杉醇、新长春碱,MTT实验检测这些药物的细胞活力(每个药物至少5个浓度),敏感度用IC_(50)表示。考虑到实验的严谨性,运用si干扰技术干扰IL-6的过表达,然后检测干扰和IL-6后耐药性是否与过表达的细胞株相反。结果:蛋白印迹结果检测IL-6在转入原代培养的结直肠癌患者细胞株中高表达,利用MTT结果将其换算成IC_(50),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IL-6的结直肠癌患者细胞株的IC_(50)高于其对照组,尤其是阿霉素和紫杉醇两种药物,其IC_(50)相对于对照组分别为152和560倍数,在干扰后耐药性检测其IC_(50)下降。结论:IL-6过表达可以加速结直肠癌患者细胞株耐药性。
- 林琳庞雄昊刘爱学李美香
- 关键词:结直肠癌耐药性I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