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聪
-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茂名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缬沙坦联合传统降压药物辅治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评估缬沙坦联合多种传统降血压药物辅治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31例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2例和试验组119例。2组起始治疗时均口服缬沙坦80mg/d,1周后对照组随机加用氢氯噻嗪25mg/d(HCT亚组,n=55)或贝那普利5mg/d(ACEI亚组,n=57);而试验组1周后开始加用氨氯地平5mg/d。记录患者入组前与随访1年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min步行试验距离,同时记录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事件(CVE)发生情况。结果各组随防1年后LVEF水平、6min步行距离均优于入组前(P<0.05或P<0.01);试验组LVEF水平、6min步行距离及CVE发生率均优于ACEI亚组和HCT亚组(P<0.05)。各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辅治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效果确切,预后良好。
- 杨永聪
- 关键词:高血压心力衰竭
- 术前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及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术前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NR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40例因STEMI行PCI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80 mg阿托伐他汀嚼服,观察两组术中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NRP发生率及术后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心功能指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NR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1%vs 32.9%,P<0.05)。术后3 d及1、3、6个月两组患者的NT-pro BNP、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水平呈下降趋势,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升高趋势,且以研究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预防STEMI患者术中NRP的发生,并对心功能有积极的影响。
- 陈聪张凌宇杨永聪吴冠霖林瑞挺陈浩然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
- 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Tp-e间期及室性期前收缩指数的影响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T波峰末(Tp-e)间期及室性期前收缩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5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采取随机数字报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指数、Tp-e间期及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CEI使用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联律间期延长、室性期前收缩指数增加、Tp-e间期缩短,而观察组较对照组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观察组较对照组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指标,安全性高。
- 陈聪张凌宇杨永聪吴冠霖
- 关键词:胺碘酮慢性心力衰竭室性期前收缩
- 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 2025年
-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心功能、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接收并行PCI治疗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1个月。PCI术后7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前与PCI术后7 d心功能、心肌损伤、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PCI术后7 d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与术前比,PCI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白细胞计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升高,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患者围术期采用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术后心功能,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与心肌损伤,避免术后发生较多不良心血管事件,安全性较高。
- 陈帅杨永聪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急性心肌梗死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心肌损伤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法探析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呼吸衰竭应用血管再通、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机械通气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主动脉球囊反博(IABP)、机械通气联合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IABP和机械通气联合治疗,然后对2组患者的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及尿量、动脉血氧分压(Pa O2)、好转情况、住ICU时间、病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MAP、尿量、Pa O2、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20.0%(5/25)]明显低于对照组[56.0%(14/2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呼吸衰竭应用血管再通、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机械通气联合治疗安全可行。
- 杨永聪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血管再通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械通气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