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祥
-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一次罕见的真鲷大网头
- 1999年
- 杨纪明杨伟祥吴耀泉
- 关键词:真鲷大网头捕鱼
- 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估计被引量:7
- 1990年
- 本文根据我所1982年4月—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层拖网逐月调查资料(共447站次,鱼类样品200多万尾,计2万多公斤),用传统面积法对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作了估计,并对有关开发利用问题作了讨论. 1.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周年平均值是55662t,最高为9月达123824t,最低为3月,只有8333t.这种季节差异与渤海水温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底层的鱼类生物量密度周年平均值为0.696t/km^2,约为1930年的1/5. 2.渤海底层各种鱼类生物量,以黄鲫为最高,周年平均值达10500t,占总生物量的19%.其次是小黄鱼、蓝点鲅、鳀、孔鳐、黑鳃梅童、鲈、美鳐、银鲳、半滑舌鳎、凤鲚、绿鳍马面魨、棘头梅童鱼等. 3.渤海底层各月鱼种相对生物量更替最高是4月转5月,达71.9%,最低为3—4月,只有24.2%,周年平均值为43.6%. 4.渤海底层取样,带鱼网获量周年平均值只有11g/h,鳓鱼为73g/h,均濒临绝迹.小黄鱼达6.749kg/h,它在渤海底层的总尾数有5亿尾,显示其数量的明显回升.黄鲫为底层优势种(10.7kg/h),鳀鱼为上层优势种,6月达20.1kg/h.
- 杨纪明杨伟祥王新成成贵书
- 关键词:鱼类生物量
- 南极长城站及附近地区巨鹱的分布与种群数量
- 1995年
- 1993年11月至1994年2月对南极长城站及其周围地区的巨鹱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巨鹱(Macronectesgiganteus)在研究区内呈不均匀分布;调查期间共发现繁殖群体64个,繁殖鸟222对,繁殖种群数量估计在300对左右;种群的繁殖成功率为37.39%;人类活动对巨鹱的分布和繁殖成功率都有显著影响。
- 张正旺郑光美杨伟祥
- 关键词:繁殖
- 泥滩混水养殖黑鲷技术研究
- 1994年
- 1991~1992年,在河北省黄骅市滩涂进行泥滩混水养殖黑鲷技术研究。海水透明度仅8cm左右,夏季水温能升至34℃。采取下列措施:逐渐增加黑鲷种苗池的海水混浊度;建立摄食条件反射;养鱼池中挖环形深沟,堆起人工鱼礁。结果:种苗中间培育成活率为71.7%,越冬成活率为95.3%,养成成活率为99%,平均亩产量为418.3kg。
- 王可玲王新成杨伟祥徐成
- 关键词:黑鲷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