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3篇房颤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
  • 2篇血性
  • 2篇溶栓
  • 2篇栓塞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介入
  • 2篇抗凝
  • 2篇护理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瘘

机构

  • 9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吉安市中心人...
  • 1篇江西省中西医...

作者

  • 9篇李芳
  • 5篇涂江龙
  • 2篇陈未平
  • 2篇毛国华
  • 1篇赖贤良
  • 1篇王莹

传媒

  • 2篇中华脑血管病...
  • 2篇中国科技期刊...
  • 2篇海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3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中暑致吉兰-巴雷综合征3例
2024年
中暑是指暴露于高热环境和(或)强体力劳动条件下,机体中心体温升高超过40℃及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引起谵妄、惊厥或者昏迷等症状的一种重症疾病[1]。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是引起急性弛缓性瘫痪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表现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主要分为脱髓鞘型和轴突型[2]。目前中暑致GBS的个案报道罕见,仅检索到7例[3-5]。现报道作者医院收治的3例中暑后出现急性GBS的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李芳程峙娟王凯郭廷昊涂江龙
关键词:中暑格林-巴利综合征横纹肌溶解周围神经损伤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2024年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房颤动类型,患病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其并发症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目前对于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治疗原则包括急性时间窗内的血管再通治疗和预防卒中复发治疗,其中抗凝药物是预防卒中复发治疗的首选,但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早期抗凝治疗最佳时间尚无具体建议。
李芳戴西望王凯郭廷昊涂江龙
关键词:脑卒中心房颤动溶栓机械取栓抗凝
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治疗后的抗凝治疗现状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了解现实世界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血管再通治疗后的抗凝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抽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出院诊断为AIS和心房颤动并采取静脉溶栓(IVT)、血管内取栓(EVT)或IVT+EVT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启动抗凝治疗的时间、抗凝方案及结果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延迟或未启动抗凝治疗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符合筛选标准的心房颤动相关AIS患者共189例,其中IVT组86例(45.5%)、EVT组63例(33.3%)、IVT+EVT组40例(21.2%)。18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2.90±9.23)岁,女性患者有93例(49.2%),36.0%(68/189)的患者在AIS血管再通治疗后14 d内启动抗凝治疗,其中IVT组占58.8%(40/68)、EVT组占22.1%(15/68)、IVT+EVT组占19.1%(13/68),3组之间14 d内启动抗凝治疗的患者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对血管再通治疗后14 h内启动抗凝治疗患者(68例)与延迟或未启动抗凝治疗患者(121例)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既往脑卒中病史、血管再通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血管再通治疗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特点(病灶靠近皮质、大面积梗死、严重的颅内责任大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再通治疗方式、血管再通治疗后3 d NIHSS评分、血管再通治疗后颅内出血转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再通治疗后3 d NIHSS评分高(OR=1.113,95%CI 1.053~1.176,P<0.001)、血管再通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OR=6.098,95%CI 2.004~18.193,P=0.001)的患者不宜进行抗凝治疗。大面积梗死(40.8%)、梗死部位(35.8%)及卒中后出血转化(40.8%)是影响主诊医师启动抗凝治疗的常见原因。在心房颤动相关AIS患者90 d预后中,6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患者共
李芳郭廷昊王凯程峙娟陈未平殷敏涂江龙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心房颤动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抗凝
卵圆孔未闭合并肺动静脉瘘致反常性脑栓塞1例报告被引量:1
2024年
1病例资料患者女,65岁,因“左侧肢体无力伴口齿不清4 h余”于2023年7月14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2023年7月14日早上5点起床时家属发现患者左侧肢体无力,无法行走,伴口齿不清,能理解他人言语,无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其他不适,症状持续不能缓解,遂拨打120并由救护车9:00送至我院急诊科。体格检查示患者神志清楚,言语不清,伸舌右偏,左侧肢体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病理反射未引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10分。
郭廷昊程峙娟李芳陈未平殷敏涂江龙
关键词:卵圆孔未闭肺动静脉瘘脑栓塞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手术室麻醉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3年
探究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手术室麻醉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0人。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并发症低,且不良情绪、疼痛症状、生活质量改善明显(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手术室麻醉科中的应用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
李芳邹蕾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开颅显微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性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29日颅内动脉瘤患者49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开颅夹闭223例,介入栓塞272例。Hunt—Hess分级:夹闭组Ⅰ~Ⅲ级165例,Ⅳ-Ⅴ级58例;栓塞组Ⅰ-Ⅲ级198例,Ⅳ-Ⅴ级74例。两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观察栓塞程度,术后随访3个月和1年时的GOS评分评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术中造影瘤颈完全闭塞:夹闭组214例(95.96%),栓塞组208例(76.47%)。预后良好(GOS4-5分):夹闭组198例(88.79%),栓塞组231例(84.93%)。并发症:夹闭组术后脑梗死24例(10.76%),术后脑积水2l例(9.42%);栓塞组术后脑梗死35例(12.87%),术后脑积水37例(13.60%)。住院时间:夹闭组(15.0±7.5)d,栓塞组(8.0±4.2)d。结论:开颅显微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对治疗颅内动脉瘤均疗效显著,各有优势。
李芳赖贤良毛国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介入栓塞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3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开颅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64排螺旋CTA共发现105例患者109个动脉瘤,其中94例为单发动脉瘤,6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64排螺旋CTA能旋转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手术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96.4%。结论 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对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并且CTA能模拟手术入路,提高手术准确性和安全性。
毛国华王莹李芳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卒中后检测到的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2025年
卒中后检测到的心房颤动(AFDAS)指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后检测到的一种特殊的心房颤动(AF)类型,大多数无症状且持续时间短,具有独特的临床和预后特征,目前发病机制不清楚,早期诊断有助于确定二级预防策略并改善预后。本文对近年来有关AFDAS的研究进行综述,全面总结当前研究进展,探讨其临床意义,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李芳郭廷昊程峙娟涂江龙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心房颤动风险评分
麻醉科开展优质无痛分娩护理服务模式的探索
2023年
探究麻醉科开展优质无痛分娩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2020月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优质无痛分娩护理服务模式)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0人。结果 观察组产程时间较短、护理满意度及分娩依从性均较高(P<0.05);且观察组不良情绪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麻醉科开展优质无痛分娩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价值十分显著,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
邹蕾李芳
关键词:麻醉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