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荣
- 作品数:73 被引量:587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对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暴发的流行状况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一起公共场所聚餐所致的SARS暴发病例及相关的所有病例进行调查 ,采集部分病例咽漱液、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测定SARS抗原和用ELISA测定SARSIgG、IgM。结果 2 0 0 3年 2月 2 1~ 2 8日广州市芳村区某酒楼 9名就餐者聚餐后全部陆续发病 ,其中 1人死亡 ,所有病例临床表现符合卫生部SARS临床诊断标准。用荧光定量PCR测定 3例患者咽漱液 ,2例SARS冠状病毒阳性 ;用ELISA法测定 5例患者血清 ,3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1例 (指示病例 )IgM抗体阳性。本起暴发发生于通风不良小型餐厅包房内 ,聚餐者停留玩纸牌和进餐 ,时间长达 3h。首例患者于聚餐后次日 (2 1日 )发病 ,聚餐前多次到过SARS收治医院的呼吸病区看护患肿瘤的父亲 (父亲和曾去医院看护的另 2名亲属也分别在指示病例发病同日及 1 0d内发病 ) ,其余 8名聚餐者病前除这次聚餐外无其他明确的接触史或暴露史。病例发病潜伏期为 2~ 8d ,平均 5d。结论 证实本次暴发是因长时间在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聚会所导致的SARS暴发 ,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
- 刘于飞浦少鸣李新锐陈小霜李泽荣王鸣
- 关键词: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健康亚运 健康广州”全民健康活动的系统评估
- 2013年
- 目的科学评价"健康亚运健康广州"全民健康活动的实施效果和影响。方法采取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和定性研究对项目进行评价。结果项目促进2项市级健康促进法规出台并施行,项目总体参与度为87.28%,总体支持度为84.65%;超过55.00%的受访居民在项目开展后更关注健康知识、膳食合理搭配和自身健康状况;不吸烟和充足睡眠两项健康行为形成率为62.84%;控烟条例的实施前后受访者吸烟率无显著变化,但吸烟者中主动减少吸烟量或尝试戒烟等有控烟意识的比例由43.20%上升至58.30%,戒烟率达到12.20%;社区户外健身点万人拥有量为3.65个/万人,户外健身点密度达2.27个/km2,周使用率为65.65%。结论项目活动促进了多项健康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推动健康促进、健康环境建设等工作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并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是一项支持度和满意度都较高的民生工程。
- 秦鹏哲梁伯衡梁会营冯晶李泽荣杜琳刘维斯张瑛陈少贤
- 强制戒毒人员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效果评价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在强制戒毒人员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05年4~7月,在某强制戒毒所按监仓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18人作为干预组,在另外两间强制戒毒所按照同样的方法抽取90人作为对照组。干预组实施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对照组实施艾滋病防治录像视听教育。通过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教育前艾滋病防治知识平均分分别为18.43和17.6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教育后,两组知识平均分分别为21.16分和18.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教育前后两组的知识得分均有所提高,但干预组教育前后平均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艾滋病基本知识、吸毒和高危性行为减少,安全套使用方面的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强制戒毒人员中实施艾滋病防治知识同伴教育是可行且十分有效的。
- 张周斌徐慧芳赵宇腾高凯李泽荣林爱华
- 关键词:艾滋病强制戒毒人员同伴教育
- 对学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调查处理方法的探讨
- 2004年
- 倪莉红林国桢马林李泽荣林琳陈健赵宇腾
-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消毒
- 广州市学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及时描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学校人群的流行特点,为进一步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通过对医院收治病例报告资料的汇总与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个案凋查与现场调查),描述流行概况。结果累计至2003年4月28日,广州市共报告了119例学校病例,其中包括托管儿童5例、中小学生45例、大学生24例、职校学生11例、实习医学生16例、教师14例及其他有关人员4名。该人群对非典型肺炎的易感性较为一致,调查中未发现有聚发或续发现象,流行暂趋稳定。结论在此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过程中,尚未发现存在学校特有的流行规律,多为散发夹杂家庭聚集。然而学校作为一个特殊机团单位,人员构成甚为复杂,潜在传播可能性大,必须准确具体地认识其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疫情才能得到有效的预防控制。
- 李泽荣刘小宁刘于飞陈小霜潘冰莹林琳秦鹏哲刘维斯王鸣
-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
- 广州市583名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信、行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李泽荣秦鹏哲许雅
- 关键词:医学生艾滋病知识信度
- 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78
- 2005年
-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中文版测量其生活质量,对215名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活质量四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为50.74(生理领域)、46.01(心理领域)、53.78(社会关系领域)和43.94(环境领域)。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收入、居住地、病情、感染途径、医疗费用占家庭收入比例、艾滋病知识水平和耻辱等因素与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各个领域有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作、收入和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是影响生活质量的有利因素,而感受到的耻辱和医疗费用占家庭收入比例则是不利影响因素(P<0.05)。结论社会经济等因素在不同方面影响着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
- 杨翌张孔来王克荣李泽荣阎会文赵宇腾顾菁张瑞丹
- 关键词:生活质量
- 一起疑似伤寒实为登革热爆发流行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对广州市发生的一起以发热、皮疹为特点的传染病爆发疫情的特征进行分析,为鉴别诊断和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爆发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学分离。结果2002年9月,广州市增城石滩镇郭屋社近2个月来出现多例“发热、头痛、呕吐、皮疹”为主要表现的病人,部分病例“肥达氏”试验抗“O”及抗“H”抗体滴度明显升高,疑为“伤寒”爆发流行。但同时作登革热的抗体检测,检出多例登革热抗体IgM或IgG阳性。进一步的调查在病例的血标本中分离出5株登革I型病毒,同时用RT—PCR的方法从8份标本中检出4份登革I型病毒阳性,与同期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的病毒型别一致;取患者的恢复期血清作肥达氏反应,结果抗“O”、“H”的滴度与第一份血相比,均显著下降。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可以确认发生在增城市石滩镇郭屋社的传染病疫情是一起登革热爆发流行。经当地政府、卫生防疫部门采取以整治环境卫生、清除积水、防蚊灭蚊、隔离治疗病人为重点的登革热防治综合措施后,郭屋社的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控制,1周后已无病例发生。
- 王鸣周端华陈小霜高阳龚玉娇吴新伟李泽荣刘于飞狄飚秦鹏哲
- 关键词:登革热伤寒肥达氏反应病毒分离
- 广州市某医院预防SARS感染防护措施效果分析
- 2003年
- 目的 寻找院内感染SARS的危险因素 ,评估医院预防控制措施效果。方法 访谈了解医院防治SARS和医务人员发病的总体情况 ;现场考察相关病区的环境状况 ;问卷调查 78名参加SARS救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卫生习惯、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 ,并用ELISA法检测其中 6 7人血清中的抗 SARS抗体。结果 该院共收治确诊和疑似SARS患者 2 81例 ,医务人员罹患率为 1% (4 / 395 )。隔离病区有 2名护工感染发病 ,ICU有 2名医生发病 ,1人死亡。医院采用通风良好的外廊式楼房做隔离病区 ,ICU收治重症患者。隔离病区采取一系列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医务人员有良好的个人防护和卫生习惯 ,10 0 %戴口罩和洗手消毒 ,戴手套、穿隔离衣、穿鞋套、戴眼罩、漱口、粘膜保护等防护措施的采用率分别为 74 4 %、6 6 7%、4 6 2 %、9 0 %、2 4 4 %和 9 0 % ;医务人员预防服药率为 5 7 7%。 6 7份血清抗 SARS抗体全部阴性。结论 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防护意识、对隔离防护制度的严格执行是防止SARS院内感染的关键环节 ,消毒、隔离。
- 林伟生殷文武邹钦李灵辉陈晓霜苏汝钊刘维斯李泽荣高立冬张贤昌梁文佳何剑峰李晖
- 关键词: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广州市不同人群艾滋病咨询检测相关认知和行为分析
- 目的:
艾滋病在全球流行已有20余年,截至2005年12月底,全球估计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030万人,其中仅2005年新感染的就有490万人。由于害怕受到歧视,有些人即使有高危行为也不愿去检测。另外,许多处于...
- 李泽荣
- 关键词: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意愿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