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
- 作品数:24 被引量:12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中国妇女的根本解放被引量:2
- 2003年
- 中国是一个具有 2 0 0 0多年封建历史的农业大国。中国妇女解放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妇女解放的问题。解放后 ,中国妇女的地位虽然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但农业生产方式决定的男女在经济生活中地位的差异 ,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广大农村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迈入 2 1世纪的今天 ,把握机遇 ,与时俱进 ,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是实现妇女解放的重要途径。
- 李庆
- 关键词:妇女解放城市化农村妇女农业生产方式政治地位
- 优化产能空间布局疏解京津冀雾霾污染被引量:1
- 2017年
- 雾霾污染关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不能在满眼雾霾中实现。京津冀雾霾问题的症结在于三高产业(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在人口密集地区过度集中,产生的巨量排放在不利气象和地理条件下与城市交通、采暖、扬尘等排放因素叠加形成严重的雾霾污染,因此有必要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高耗能产业的空间布局,协调好产业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尤其要处理好高耗能产业与高密度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关系,抓紧制定三高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划,通过实施三高产业空间优化布局战略打破三高产业在人口稠密地区的过度集中,实现对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的有效治理。
- 李庆
- 关键词:产能京津冀雾霾
- 北京治霾,铁路需远离市中心
- 治理北京灰霾的主要途径是减少灰霾发生源,但是这些源散布在广大的华北地区,单靠北京治理很难办到,这个可以理解。对北京而言,解决灰霾长期悬浮的问题是北京力所能及的现实工作——加快空中灰霾的沉降和地表吸附,减少灰霾滞空时间,避...
- 李庆
- 文献传递
- 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被引量:10
- 2018年
-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改变生态产品等同于自然生态产品的传统认识,强调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品市场特征,追求生态产品的生态附加效益,能够起到推动市场产品全面向生态产品升级的作用,从而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能。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阶段,人们普遍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成本,经济增长必然产生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转变对生态产品的传统认识,就可以通过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把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新动能统一起来,使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成为绿色发展新动能。
- 李庆
- 关键词:生态产品
- 欧盟建筑减排的能效立法被引量:2
- 2011年
- 近年来,欧盟就建筑节能减排不断在法规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补充完善,尤其是从提高建筑能效这一最具成本潜力的减排环节入手,在建筑用能表现评价、建筑能效认证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法规体系。本文对欧盟建筑减排能效立法作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和介绍,力求为我国的建筑减排政策、法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 李庆
- 关键词:欧盟建筑能效
- 新能源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新能源作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催生能源领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测度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能源效率和绿色全要素新能源效率及其变化率基础上,分析新能源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研究表明,提升新能源效率不仅有利于增强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竞争优势,助推能源结构绿色市场化转型,而且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有必要以持续创新加快新能源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以更高的新能源效率促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 李庆
- 关键词:新能源能源效率全要素生产率
- 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笔谈)被引量:19
- 2021年
-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要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2021年重点工作的目标之一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为更好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绿色现代化,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2021年3月28日,《阅江学刊》联合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举办"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与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全球增暖1.5℃下东亚气候系统的响应及其情景预估"项目组等的众多专家,学者们围绕我国碳中和的能源方案、碳中和的实践路径两大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各抒己见。本刊编辑部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出主旨发言和专家点评的核心观点,并经作者审核润色,现以笔谈的形式刊发,与广大读者共享,为推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 董战峰季曦刘宇李庆王东刘昌义杨富强涂瑞和任树本黄全胜张安华江志红娄伟
- 关键词: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碳市场
- 从低值收敛到高水平协调——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协调发展
- 2025年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当前黄河流域城市发展正处于水资源从节约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产业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提升,能源消耗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和碳减排三者的绿色协调发展,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对黄河流域2003—2022年86个地级市的水生产率、产业结构和能源碳排放水平(即水产碳)的绿色协调关系进行量化测度和分析,并通过β收敛模型对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协调关系的收敛趋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黄河流域城市的绿色协调发展水平处于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状态;②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收敛特征,整体上呈现低值收敛趋势,这种趋势不利于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打破现状。建议在中上游地区结合产业发展重点提升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消耗脱钩;在中下游地区结合产业发展重点降低能源排放水平,实现产业发展与能源排放脱钩;在全流域一方面以水为基,统筹流域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增效,精准有效地补齐绿色协调发展短板,提升流域整体的绿色协调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重点突破,打破低效水平上的绿色协调收敛趋势,引导流域整体绿色协调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进入先分化后协调的发展轨道,促使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关系从低水平收敛向高水平协调提升。
- 李庆谢伟伟李润宽张格格
- 关键词:黄河流域Β收敛
- 基于空间相关性的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绿色发展指数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量化,公众满意度反映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感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和绿色发展指数的排序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公众满意度和绿色发展指数的排序相互背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公众满意度和绿色发展指标是各省份空间样本数据,空间样本数据之间存在的空间效应,文章在各省份公众满意度和绿色发展指标空间自相关特征基础上,以绿色发展指标为解释变量,以公众满意度为被解释变量建立空间回归模型,从空间效应的角度探讨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与绿色发展指数出现的背离现象,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价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
- 李庆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公众满意度
- 黄河流域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关系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黄河流域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和生态资源环境之间都存在不容忽视的空间效应。本文从研究黄河流域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效应入手,利用莫兰指数、空间滞后模型、地理加权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模型,对黄河流域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相互依赖关系和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优化黄河流域城市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加快碳达峰进程提出建议。
- 李庆
- 关键词:黄河流域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