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丽
- 作品数:50 被引量:341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食用植物油和地沟油中动物源性成分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6
- 2015年
- 建立了食用植物油和地沟油中动物源性成分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针对猪、牛、鸡、鸭的线粒体Cytb基因分别设计2条外引物(F3、B3)、2条内引物(FIP、BIP)和2条环引物(FLP、BLP),着重对内引物FIP/BIP、甜菜碱和Mg2+浓度等反应参数进行了优化,扩增产物采用恒温实时荧光法检测。对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0.2μmol/L外引物(F3和B3)、1.6μmol/L内引物(FIP和BIP)、0.8μmol/L环引物(FLP和BLP)、1 mol/L甜菜碱、6 mmol/L Mg SO4、1.6 mmol/L d NTP、反应温度63℃等参数的优化条件下,上述四种物源性成分的扩增效果最佳,该方法可以检测出动物油脂质量比例为1%及地沟油质量比例为5%的混合油脂中的动物源性成分。本方法对猪、牛、鸡、鸭源性成份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用于油脂中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为油脂的鉴伪和地沟油的鉴别提供技术支持。
- 谭贵良刘垚李向丽赖心田张世伟
- 关键词:食用植物油地沟油环介导等温扩增动物源性成分CYTB基因
- 动物源性食品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残留分析方法被引量:4
- 2009年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Ls)是畜禽、水产养殖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类抗生素。由于这类抗生素被大量或超量使用,目前在许多动物源性食品中均能检测到该类物质的存在。主要对当前动物源性食品中MALs残留分析过程中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 李向丽谭贵良江迎鸿刘垚
-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动物源性食品
- 乌鳢源病原菌的分离、耐药性及基因组特性分析
- 2025年
- 【背景】乌鳢(Channa argus)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养殖业快速发展,但病害侵扰尤其是易发生细菌性疾病,已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目的】深入了解乌鳢源病原菌耐药性、致病机制,为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从患病乌鳢病灶部位分离获得了3株病原菌(SY1、SY3、SY7),并对其进行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全基因组测序数据注释病原菌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前噬菌体及前噬菌体携带的毒力基因和抗性基因。【结果】经过16S rRNA基因测序及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分析,菌株SY1、SY3、SY7分别被鉴定为厦门希瓦氏菌(Shewanella xiamenensis)、达卡气单胞菌(Aeromonas dhakensis)和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这些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并且对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万古霉素、林可霉素均表现出抗药性。它们的全基因组大小分别为4895555 bp(G+C含量46.23%)、4853433 bp(G+C含量61.54%)和9294386 bp(G+C含量68.24%)。在病原菌基因组中总共检出毒力基因171个,涉及运动性、黏附、外毒素、效应传递系统、营养和代谢、抗逆性;检测到耐多药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15种类别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发现病原菌均携带前噬菌体,但在前噬菌体序列中未检出毒力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结论】本研究扩展了乌鳢源病原菌耐药性和致病机制的认识,可为乌鳢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谭贵良戚少含李雪雁林凯文赵力超李向丽吴小禾
- 关键词:乌鳢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毒力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前噬菌体
- 黑蒜的研制及其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被引量:9
- 2015年
- 主要对黑蒜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黑蒜熟化期间的功能成分及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变温发酵工艺即高温80℃,熟化10天,然后低温65℃熟化3天即可得到理想产品。大蒜经过熟化后,功能性成分明显升高,其中多酚含量升高了4.1倍,5-HMF增加了124.67μg/g。黑蒜的还原Fe3+的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是大蒜熟化前的5倍,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是大蒜熟化前的3倍。
- 张桂芝张延杰莫红丽李向丽程伟伟杨公明蒋爱民
- 关键词:黑蒜抗氧化能力
- 水产品生产加工环节致病菌污染的多重PCR检测
- 2010年
- 运用多重PCR分子方法对冷冻鱼丸生产加工环节中的霍乱弧菌(VC)、副溶血性弧菌(VP)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M)进行检测,检测灵敏度为103cfu/mL。研究过程中确定鱼丸水煮环节为关键控制点(CCP)。方法能快速、灵敏地对水产品生产加工环节中的致病菌进行有效检测。
- 谭贵良李向丽陈亚波胡燕玲江迎鸿
- 关键词:多重PCR致病菌水产品
- 磁分离结合CdTe发光量子点标记黄曲霉毒素B1免疫检测新方法被引量:11
- 2013年
- 将发光量子点标记技术与磁分离富集技术相结合,基于竞争免疫分析,成功构建了黄曲霉毒素B1(AFB1)免疫检测新方法。首先合成了巯基丙酸包覆的CdTe发光量子点,同时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氨基化磁性纳米粒子.通过TEM成像、荧光光谱、XRD、红外光谱等分别对其进行了表征。随后以AFB1人工抗原功能化磁性纳米粒子作为捕获探针,以发光量子点标记免疫球蛋白C(二抗)作为信号探针,基于磁性纳米粒子表面AFB1人工抗原和样品中AFBl与AFB1单克隆抗体之间的竞争免疫结合,建立了AFB1新型检测方法。实验优化条件下,荧光强度与黄曲霉毒素B。质量浓度在0.1~100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3ng/mL。实际样品中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准确性良好。
- 李响李向丽谭贵良吴世嘉王周平
- 关键词:磁分离黄曲霉毒素B1
- LAMP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0年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是一种新型的体外等温扩增特异核酸片段的技术,具有灵度高、扩增效率高及特异性强等优点。对LAMP的原理和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 江迎鸿刘垚谭贵良李向丽
- 关键词: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病原微生物转基因食品
-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调查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对市售的焙烤、油炸、膨化类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潜在的影响因素。调查的食品包括广式月饼、杏仁饼、面包、蛋糕、薯条、薯片等一系列,共计3类97份样品,采用^13C标记丙烯酰胺内标物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串联方法分析丙烯酰胺的含量。结果表明:所调查的97份样品中,有87份检出不同含量的丙烯酰胺,其范围为5.43-2 939.53μg/kg。调查的食品中,薯片中丙烯酰胺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1 289.46μg/kg,其次是各类饼干,平均含量是274.96μg/kg,甚至同一品牌不同类型的产品,丙烯酰胺的含量差异较大,有的甚至高达20倍,这可能与产品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不同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国民饮食习惯的改变,油炸、焙烤、膨化类食品在膳食结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国民的身体健康,有必要对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出台限量标准,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改良生产工艺,降低丙烯酰胺含量。
- 李向丽李蓉杨公明张延杰李双宜陈丽斯黄伟蓉
- 关键词:丙烯酰胺食品
- 上转换发光纳米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4年
-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技术正成为研究的热点。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酶标记、化学发光标记以及有机荧光染料和量子点等其他荧光材料标记相比,上转换发光纳米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选择性好、便于观察、操作简单且不损伤样本、无背景荧光等诸多优点,克服了放射性污染、酶不稳定、灵敏度差、化学发光重现性差等缺点,在细胞和组织成像研究、生物分子定量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本文介绍了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激发态吸收等3种发光机制、发光材料组成、水热法等4种合成方法以及硅烷化法等6种表面修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上转换发光纳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李向丽谭贵良张娜刘垚吴世嘉王周平董军
- 关键词:发光机制表面修饰食品安全
- 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及抑制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5年
- 丙烯酰胺从2002年在食品中被发现以来就倍受关注,人们对其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如检测分析方法、形成机理及反应模型、毒理效应和控制技术等。近年来,多数综述集中在形成机理、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而对于丙烯酰胺在不同国家、不同食品中的含量分布和各种抑制技术的效果,未有系统报道。从这2个方面进行系统概述,以期为丙烯酰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李向丽杨公明张延杰张桂芝
- 关键词:丙烯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