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涛
- 作品数:11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多>>
- 发文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高分卫星遥感数据的山东省滨海湿地互花米草遥感监测与分析
- 2025年
- 生物入侵是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互花米草作为我国滨海湿地中影响最大的入侵植物,已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山东省自1989年首次引种互花米草以来,面积扩散速度迅速,成为全国互花米草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该文基于空间分辨率优于2 m的高分系列、资源1号、中巴资源卫星等多光谱卫星影像,结合现场调查数据,开展2022年山东省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遥感监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22年山东省互花米草分布面积为2 855.37 ha;威海市互花米草分布面积最大,占全省的32.21%;日照市互花米草分布面积最少,仅为4.99 ha。经过一年的治理,山东省互花米草面积相比2021年下降约72%,治理成效显著。
- 张希涛
- 关键词:互花米草遥感监测卫星影像
- 苹果树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探讨被引量:3
- 2023年
- 苹果树作为北方地区的主要果树,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优势树种.苹果树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影响树木成活率和果实丰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苹果种植业的健康发展.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保障苹果树的健康生长,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有效提升.通过分析苹果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并根据苹果树的生长习性和病虫发生规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供种植业主参考借鉴.
- 张希涛徐景萍刘振兴尹刚王法杰贾红梅
- 关键词:苹果树病虫害
- 黄河三角洲大鸨越冬状况及保护对策被引量:2
- 2010年
- 黄河三角洲是大鸨的一个重要越冬栖息地,调查结果显示,从1997年到2006年在黄河三角洲越冬的大鸨数量总体上在减少,甚至在某一年度(2001)仅观察到8只大鸨。草地开垦、农田耕作类型改变、农药使用及人为活动干扰可能是造成黄河三角洲大鸨越冬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在未来保护行动中我们应加强大鸨数量动态监测和越冬栖息地选择研究的开展,实施越冬地保护措施,吸引社区参与管理,保护大鸨及其生存环境。
- 张希涛
- 关键词:种群数量越冬黄河三角洲
-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繁殖种群恢复与保护管理
-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97年发现东方白鹳迁徙种群,至2003年发现第一对繁殖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湿地恢复、栖息地恢复、生境改善、保护与管理等工...
- 朱书玉王立冬张希涛王学民
- 关键词:东方白鹳繁殖种群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
- 文献传递
- 桃蛀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探讨被引量:2
- 2023年
- 桃蛀螟是果园常见蛀果害虫之一,危害桃、李等多种果树,属于杂食性害虫。幼虫蛀食桃果,果实呈现畸形,不能正常发育,幼虫排泄的粪便在果内堆积,果品不能食用,失去商品价值。在不套袋的桃园内,桃蛀螟发生尤为严重,果农损失巨大。详细分析了桃园内桃蛀螟反复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提出了日常果园管理中的治理对策,供经营桃园的果农朋友们借鉴和参考。
- 张希涛刘振兴李红芳王法杰贾红梅
- 关键词:桃蛀螟
-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大鸨越冬调查及保护被引量:2
- 2016年
-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大鸨属于冬候鸟,越冬时间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2015年在保护区内观测记录到32只大鸨,主要栖息在农田,以冬小麦苗、玉米、大豆、稻粒、植物种子为食。目前大鸨越冬地面积萎缩和破坏严重,大鸨栖息地质量正在下降,应通过扩大大鸨栖息地面积,改善栖息地环境质量,在保护区内试行湿地生态补偿措施,开展日常巡护监测及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以改善大鸨越冬环境和越冬数量。
- 朱书玉赵亚杰王安东张树岩张希涛毕正刚付守强盖勇
- 关键词:越冬期栖息地
- 黄河三角洲农田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被引量:9
- 2018年
- 重金属严重影响着农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以及农产品安全,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黄河三角洲典型农田为对象,评估了农田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r、Cu和Pb的质量分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r的质量分数(47.20mg·kg^(-1))最高,Cu(26.00mg·kg^(-1))次之,而Pb(13.90mg·kg^(-1))最低,各重金属分布存在中等的空间异质性.根据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黄河三角洲农田土壤总体上处于清洁水平,重金属污染风险较低,但不同作物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麦田和水稻田土壤Cr、Cu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藕池和玉米田,小麦田和水稻田土壤Pb的质量分数与藕池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玉米田.3种重金属元素在各主要农作物的地上部分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富集,且Cu的富集程度最高,Pb的富集程度最低;不同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不同,对Cr的富集程度由高到低呈现为玉米、藕叶、水稻、小麦,对Cu的富集程度由高到低呈现为玉米、水稻、藕叶、小麦,而对Pb的富集程度由高到低呈现为水稻、玉米、小麦、藕叶.
- 蔡燕子谢湉于淑玲王青闫秋如邵晓静张希涛崔保山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风险
- 防治美国白蛾药剂的遴选与天敌调查被引量:1
- 2011年
- 通过对美国白蛾幼虫的室内药力测定、野外防治试验、残效期测定,将5种生物制剂药剂与化学药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进行了比较,在虫害不同发育阶段,可选用不同的药剂进行防治。另外,经过对美国白蛾天敌进行调查,发现了当地12种美国白蛾天敌,摸清了他们的生活习性。
- 汪孟军石春华张希涛
- 关键词:美国白蛾天敌调查
- 黄河三角洲水鸟多样性调查及种群数量监测被引量:13
- 2018年
- 2014年1月-12月,采用样点法对黄河三角洲黄河口管理站周边地区的水鸟组成和数量进行了全年监测。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水鸟11目15科45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分别为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白头鹤(Grus monacha)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大鸨(Otis tarda);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如灰鹤(Grus gr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大天鹅(Cygnus cygnus)、小杓鹬(Numenius minutus)、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疣鼻天鹅(Cygnus olor)等。优势物种有7种,分别为灰雁(Anser anser)、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普通海鸥(Larus canus)、绿头鸭(Anas platyrhynhos)、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和灰鹤等。从居留型,冬候鸟和旅鸟最多,分别占鸟类物种总数的24.44%和35.56%。从区系型组成,古北界种最多,占48.89%;其次为广布种,占42.22%。不同季节鸟类多样性存在显著变化,春、秋季鸟类多样性较高,夏季和冬季鸟类多样性较低。经过调查监测发现,黄河三角洲黄河口管理站周边环境保护较好,生境类型多样,鸟类组成分丰富,数量庞大,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周边生态环境的治理,为鸟类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
- 黄子强车纯广谭海涛毕正刚刘伟华张希涛张树岩李东来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湿地保护
- 黄河三角洲新生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025年
- 探究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对于深入了解盐沼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以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治理后的黄河三角洲新生盐沼湿地为研究区域,研究了2023年夏季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组成结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2023年夏季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26种,其中环节动物9种,软体动物7种,节肢动物8种,脊索动物1种,纽形动物1种。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共分为3个群落,优势种以日本刺沙蚕(Hediste japonica)、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为主,生物量和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7.72±44.16 g/m^(2)和481.52±319.07 ind./m^(2);新生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较少,多样性不高,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40~1.94,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73~0.95,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25~2.37;土壤容重、含水量、pH和水体铵态氮浓度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新生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互花米草治理后黄河三角洲新生盐沼湿地生境质量评估、新生湿地保护与退化湿地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 曲晨宇房庆于君宝刘言智张希涛朱涛杨继松王雪宏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环境因子黄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