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军艳
- 作品数:116 被引量:524H指数:12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教育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脾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影像和病理表现(附12例)
- 2025年
- 目的:探讨脾脏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EBV positive inflammatory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EBV+IFDCS)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相关性研究,提高对该病影像学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至2024年05月间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发生于脾脏的EBV+IFDCS患者的CT及MRI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同时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者8例,只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者1例,只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者3例;记录并评价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数量、密度/信号、强化方式及有无复发、转移。结果:脾脏EBV+IFDCS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有女性偏好;12例脾脏EBV+IFDCS均为单发边缘清晰的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1例可见钙化,9例可见坏死、囊变;CT及MRI增强图像上,肿瘤实质成分呈不均匀轻中度持续强化,延迟期多数呈低密度/低信号,仅1例延迟期中央坏死区呈明显强化;7例(64%)在CT图像上可见低密度包膜,8例(89%)在T2WI均可见低信号包膜且包膜呈延迟强化,DWI肿瘤实性成分呈高信号,ADC图与相应脾脏ADC图相仿。结论:脾脏EBV+IFDCS是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常为单发肿块,大者合并坏死、囊变、偶见钙化,呈不均匀持续强化,多数可见包膜且延迟强化,DWI呈高信号,ADC图与脾脏信号一致,MRI对包膜显示及定性诊断更有优势,可为临床诊断及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 陈阳阳邓丽珠李培恒岳军艳王猛陈峰
- 关键词:EB病毒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 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乙醇注射与联合冷循环微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乙醇注射(PEI)与TACE联合冷循环微波刀术(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150例患者接受TACE联合PEI,160例患者接受TACE联合PMCT治疗。术后4周复查动态增强CT,观察疗效。结果 TACE+PEI或TACE+PMCT后1个月,肿瘤一次消融率分别为70.00%和87.67%,TACE+PMCT组的疗效要优于TACE+PEI组(P<0.05)。结论 TACE+PMCT是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单纯TACE疗效不佳者的理想选择。
- 崔红凯岳军艳王红坡丁晓丽杨瑞民
- 关键词:经皮乙醇注射冷循环微波刀
- 老年非典型性肝小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螺旋CT对老年非肝硬化患者的非典型性小(<2 cm)血管瘤(HHs)的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查阅了47例老年患者〔有52处非典型小(≤2 cm)HHs以及34处典型小HHs〕的动脉期(HAP),门脉期(PVP)以及延迟期(DP)的螺旋CT图像。确定非典型HHs的增强模式并将其与延迟期的典型小HHs相联系。结果将52处非典型小HHs分为如下几类:1a(动脉期高密度病变,n=17),1b〔动脉期高密度病变伴随病变周围短暂肝密度异常(THAD),n=12〕,2a(动脉期或门脉期低密度病变,n=9),2b(动脉期或门脉期CT成像有"亮点"的低密度病变,n=13),3型(中央加强区低密度病变,n=1)。评估者一致赞同将HHs分为1a,1b,2a和3型。在延迟期的成像中,所有病例的非典型小HHs与典型小HHs外形相似(P<0.000 1),主动脉和肝实质表现出相似的密度差异病变。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区别多种发生在老年患者肝内的非典型小HHs。
- 窦文广吴清武岳军艳
- 关键词:肝脏血管瘤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9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7例位于颅内脑外,1例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内,1例位于髓外硬膜内。MRI上,4例(44.4%)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团块,5例(55.6%)呈分叶状团块。T1WI上,5例(55.6%)呈与脑白质等信号的稍短T1信号,3例(33.3%)呈与脑灰质等信号的等T1信号,1例与灰质对比呈稍长T1信号。T2WI上,8例(88.9%)呈与脑灰质等信号的T2信号,1例呈稍长T2信号;6例(66.7%)伴囊变;8例(88.9%)与脑膜或脊膜相连,5例(55.6%)以宽基底相连,3例(33.3%)以窄基底相连;5例(55.6%)伴流空血管影;增强后9例均有不均匀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4例(44.4%)有典型脑膜尾征;7例(77.8%)颅内病灶伴轻度水肿,2例伴骨质破坏。9例患者最终均通过病理确诊。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最终诊断需依靠病理。
- 梁长华毛华杰王红坡岳军艳刘儒鹏李强杨瑞民
- 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 眼球穿通伤的螺旋CT表现
- 陈杰岳军艳吴清武窦文广梁长华
- 基于增强CT检查联合临床特征构建胆囊癌神经浸润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检查联合临床特征构建胆囊癌神经浸润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4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2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男171例,女331例;年龄为65(35~91)岁。患者均行术前腹部增强CT检查及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502例患者以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351例和测试集151例,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验证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胆囊癌神经浸润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2)胆囊癌神经浸润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基于python 3.9的标准库模块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AUC)、精确率、F1评分、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Kappa值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测试集中不同模型AUC差异采用Delong检验评估,使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Brier分数判断模型的校准度。结果(1)胆囊癌神经浸润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502例胆囊癌患者中,131例有神经浸润,371例无神经浸润。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胆红素、癌胚抗原、CA199、CA12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CT检查肝侵犯、CT检查血管侵犯、CT检查肝门部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T分期为T3、T4期是胆囊癌患者神经浸润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3.747、2.395、3.917、3.596、2.805、2.377、3.523、2.774、5.080、6.809,95%可信区间(CI)为1.890~7.430,1.154~4.971,2.054~7.472,1.807~7.155,1.506~5.225,1.241~4.553,1.666~7.449,1.483~5.189,2.050~12.589,2.552~18.168,P<0.05]。(2)胆囊癌神经浸润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纳入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逻辑回归、K-最近邻、支持向量机、随机森
- 周兵张生李豪周斌杰焦扬吴清武岳军艳李少英
- 关键词:胆囊肿瘤神经浸润增强CT检查
- CT和MRI诊断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及价值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胸腹部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8年2月的67例高危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CT和MRI检查。观察CT和MRI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对比二者的诊断价值。结果:67例患者中共有36例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CT检查主要影像学表现有:与肌肉等密度、斑片状囊变坏死区、条状钙化、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明显强化的迂曲血管;MRI检查主要影像学表现有:T1WI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或高信号、肿瘤内囊变等;CT诊断的特异度、准确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明显大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诊断该病的AUC分别为0.702、0.891,约登指数分别为0.61、0.97。结论:CT和MRI诊断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均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且均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其中MRI的诊断价值较高。
- 吴清武陈杰岳军艳窦文广
-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影像学特点
- 基于CT数据的3D打印技术在房颤消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治疗中应用基于CT数据的3D打印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行房颤消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在术前行左心房肺静脉CT成像+3D打印技术者有32例,记为观察组,行左心房肺静脉CT成像者有28例,记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消融治疗中应用基于CT数据的3D打印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住院花费与并发症发生率。
- 吴清武陈杰岳军艳窦文广
- 关键词:CT数据
- 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9月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于1周内进行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经螺旋CT血管成像共发现88例患者存在动脉瘤,DSA发现87例,CTA与DSA检查吻合率为97.70%。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具有无创、快捷、准确,降低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多种三维后处理方法等优点,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 吴清武陈杰岳军艳窦文广李强周凤梅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 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及体外MRI成像
- 2016年
- 背景:细胞标记与体外MRI成像联合,可无创性活体标记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在部位、存在方式及其一些生物学特性。目的:探讨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标记对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 ERT)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标记后MR成像效果。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将其分为正常神经干细胞组、SPIO标记神经干细胞组、SPIO标记空载病毒组及SPIO标记hT ERT转染组。采用电穿孔法将pcD NA3-hT ERT重组质粒转染至神经干细胞,并进行SPIO标记,当神经干细胞标记成功后即行4.7T MR扫描,流式细胞仪、MTT法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增殖能力,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T ER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普鲁士蓝染色显示SPIO对神经干细胞的标记率为97%;(2)MRI成像显示,与正常神经干细胞组相比,SPIO标记神经干细胞组的T2及T2*弛豫时间均显著下降,相应的弛豫率则显著升高(P<0.01);(3)与正常神经干细胞比较,SPIO标记的3组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相比明显增强,处于G0-G1及S期的比例明显增多;(4)与SPIO标记神经干细胞组、SPIO标记空载病毒组比较,SPIO标记hT ERT转染组hT ERT mR 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强;(5)结果表明,在体外超顺磁性氧化铁能够高效标记神经干细胞,经hT ERT基因修饰后能够稳定表达h TERT基因,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4.7T MR仪能够对标记后的细胞有效进行体外成像。
- 窦文广岳军艳胡莹吴清武陈杰
- 关键词: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基因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