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峰
- 作品数:10 被引量:123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 宿迁市浅层地温能开发适宜性分区及管理研究
-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浅层地温能作为广泛存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也逐渐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浅层地温能,或者称之为浅层地热能,它指的是地面以下200m...
- 孙雪峰
- 关键词:浅层地温能利用效率评价指标
- 文献传递
- 农村集体经济的富民效应研究--基于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双重视角被引量:40
- 2022年
-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也是最终的民生目标,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组织农民最有力的制度条件,其富民效应是“三农”的重要议题之一。利用2020年南京农业大学的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评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富民效应并探索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能够实现富民效应,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农户的收入水平,还可以提升其幸福感。第二,在作用机制上,村集体经济能够通过提高农户财产性收入和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影响农户的物质富裕水平;村集体经济还能通过提升公共服务和非农就业水平,从而提升农户精神富裕水平。第三,拓展性分析发现,在实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地区,村集体经济的富民效应更加明显;从共同富裕视角来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还不能促使农户实现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但是可以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因此,今后村级集体经济应当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最大限度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实现强村富民。
- 孙雪峰张凡
-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农民富裕财产性收入非农就业
- “生态颜值”何以持续转化为“农民财富”?被引量:55
- 2022年
- 面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如何通过生态富民已是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问题。已有学者对生态产品的概念与分类、实现途径与机制等展开大量研究,文章突破了以往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阐述,主要聚焦可持续视角,采用案例对比的分析方法探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议题——“生态颜值”何以持续转化为“农民财富”。结果表明:①乡村生态优势可以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但其过程极为不易,且需具备一定的现实条件:稳定的制度供给、社会资本的融入、特定的区位条件以及高水平的服务质量等。②“生态颜值”与“农民财富”之间关键在于打通转化通道,即建立“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的转化机制、进而解决“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两大核心问题。③并非所有乡村都能发挥生态优势,只有小部分才能持续实现生态富民,并且诸多实践面临转化机制同质化严重、地方短期行为、利益联结机制不合理等可持续困境。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要体现差异性与适配性,其转化路径应具有自我可持续性,即资源转化的基础性、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制度供给的稳定性等。该研究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的学术积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乡村生态富民的“黑箱”,为审慎推动生态富民提供基于案例经验支撑的学理认知。
- 杜焱强王继应孙雪峰
- 关键词:生态产品共同富裕
-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
- 2003年
- 钟钰孙雪峰
- 关键词: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江都市农村土地流转特色农业
- 涉农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和政治逻辑相契合。文章从涉农高校统一战线视角出发,探析党外人士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内涵、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的路径,为涉农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理论参考。
- 阙立刚孙雪峰丁广龙
- 关键词:统一战线
- 农村宅基地退出:主要模式、驱动机理与政策设计
- 中国现行宅基地制度建立于计划经济时期,带有身份性和福利性,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形态转型,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这种带有身份性和福利性的宅基地制度已经暴露出明显的滞后...
- 孙雪峰
-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
- 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诱发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05年
- 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双增长势头,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首次出现逆差。本文以出现巨额逆差的粮谷、畜禽产品、棉花和食糖为例,对我国农产品逆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CMS模型),从需求、商品构成、竞争力三个方面讨论我国农产品进口波动的成因,认为需求因素对进口逆差的影响程度最重要,结构影响起着次要作用,竞争力不足阻碍了出口,进一步扩大了逆差。要扭转这一局面,一方面要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转变对逆差的认知,调整产品结构,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战略进行适时调整。
- 孙雪峰钟钰
-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逆差农产品出口贸易贸易结构
- 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偏差及其矫正被引量:4
- 2022年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改善我国社会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表现出了高度的生态文明自觉,将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到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这对我国高校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然而,当下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尚存在一些偏差,表征为青睐专业技术培养而冷漠了生态素质教育,注重专业型生态教育的发展而忽视了普及型生态教育的提升,以及追求生态知识的传授而导致环境伦理价值的旁落等。反思这些偏差形成的诸种因素,主要受“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误导、技术理性的困扰以及学科壁垒的局限等因素的影响。矫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偏差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路,即提升思想认识以摆正生态文明教育地位、优化培养方案以推进普及型生态教育、加强学科融合以塑造环境伦理道德教育等,以彰显高等教育在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功能。
- 杨建国章婷玉孙雪峰
-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人类中心主义
- 特色、模式与行动路径: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 2022年
- 年度学术论文关键词共现图谱、高频关键词和关键词聚类均显示,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是今年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群体规模庞大、智力密集、国际视野开阔、专业优势突出,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研究聚焦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从发展模式、特色优势以及困境解析中,寻求该群体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行动路径。
- 阙立刚孙雪峰
- 关键词:留学归国人员
- “第一书记”制度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贵州省麻江县的案例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扶贫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尤其是对农村来说,贫困是一个治理制度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构建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从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3个方面阐释了乡村治理的难题,并进一步以贵州省麻江县干桥村扶贫"第一书记"为案例,应用上述框架分析了其改变贫困村庄乡村治理机制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贫困村庄在"第一书记"的帮扶下发生了基层组织运行规范化、村民参与意识增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的改变。当前精准扶贫实践中,应重视村庄内部自主治理、多主体合作治理,同时引导村庄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长期稳定脱贫。
- 何军沈怡宁孙雪峰
- 关键词:贫困治理村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