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
- 作品数:17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后NGF、BDNF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应用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术后PRP组在损伤段脊髓注入RPR,BMSCs组注入BMSCs,PRP+BMSCs联合组注入BMSCs+PRP复合物,对照组不注入任何物质。术前3d和术后8周对大鼠后肢的恢复能力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造模后第8周,处死动物,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中NGF、BDNF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具有明显提高,PRP+BMSCs组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最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脊髓的NGF、BDF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所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PRP、BMSC能恢复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提高脊髓中NGF、BDNF蛋白水平。
- 杜刚李林张波唐俊韦程寿黄克
-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
- 可吸收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分析
- 2007年
-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6年3月,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5例,按照Meyer等分型,ⅢA型6例,ⅢB型7例,Ⅳ型2例。结果1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4.2个月),按Lysholm评分法,优13例,良1例,可1例。无感染、螺钉断裂、骨折块移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结论可吸收钉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理想方法,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 黄克李林孙达准古松韦程寿唐俊梁红锁
- 关键词:可吸收钉后交叉韧带胫骨骨折
-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股骨头坏死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兔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PRP(3%)组、BMSCs(1×106/mL)组、PRP与BMSCs联合组。无菌环境下,建立兔股骨头坏死模型,术后4周PRP组1次性注射植入RPR 12 mg,BMSCs组单纯1次性注射植入BMSCs 1 mL,PRP与BMSCs联合组股骨头内髓芯减压后1次性注射植入BMSCs 1 mL与PRP 12 mg复合物,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不植入任何物质作为对照。造模后第12周,取材。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骨髓腔内骨小梁结构和骨细胞、脂肪细胞的变化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的兔股骨髓中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骨髓腔内骨小梁变细或坏死,骨细胞减少,骨头疏松,脂肪细胞增多。骨陷窝空缺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骨髓腔内骨小梁变粗,排列整齐,骨细胞增多,脂肪细胞减少。骨陷窝空缺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RP组、BMSCs组、PRP与BMSCs联合组骨髓组织PDGF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其中PRP与BMSCs联合组PDGF蛋白表达水平最高(P<0.05)。结论:PRP,BMSCs在一定程度上可使骨细胞增殖,减少骨陷窝空缺率,抑制骨髓腔内脂肪细胞,增加损伤股骨头中骨髓组织PDGF蛋白表达,促进股骨头再生。
- 杜刚李林张波韦程寿唐俊黄克
-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股骨头血小板衍生因子
- 小切口双克氏针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59例被引量:2
- 2006年
- 锁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依Allman分型可分为中段、近段及远段骨折。中段锁骨骨折最为常见,占所有锁骨骨折的80%。我科在2002年4月至2005年9月对锁骨中段骨折采用两枚克氏针内固定治疗59例,临床疗效好,现报告如下。
- 黄克李林孙达准古松韦程寿唐俊
- 关键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双克氏针小切口锁骨骨折
- 塞来昔布及帕瑞昔布超前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及帕瑞昔布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将69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36例和传统镇痛组33例。超前镇痛组围手术期应用塞来昔布及帕瑞昔布,传统镇痛组术前不给予任何镇痛药物,术后2组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时,辅助其他类镇痛药物治疗。分别记录2组患者术后第2、4、8、12、24、48小时VAS评分、辅助其他镇痛药物的例数及不良反应。结果超前镇痛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小于传统镇痛组,且术后镇痛药物辅用率为5.6%,低于传统镇痛组的3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无过敏反应、消化道出血以及心、脑血管等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应用塞来昔布及帕瑞昔布超前镇痛,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镇痛效果良好。
- 唐俊黄克李林梁红锁
- 关键词:塞来昔布帕瑞昔布超前镇痛全髋关节置换术
- 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7年8—2014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49例,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结果经过10个月~23个月,平均(12.5±2.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至末次随访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8例,C级10例,D级11例,E级17例。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获得良好的脊柱稳定性,明显改善损伤脊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唐俊梁红锁李林黄克
- 关键词:脊髓损伤内固定
- 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08年5月,对27例胫骨骨折采用旋入式自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经过8一15个月(平均10个月)的随访,骨折均愈合,无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疗效评定优19例,良5例,可3例。结论旋入式自锁髓内钉固定具有固定牢靠、创伤小和操作简单等优点,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 梁红锁黄克李林孙达准韦程寿唐俊
- 关键词:胫骨骨折自锁髓内钉骨折固定术髓内
-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应用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40只,100—150g,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随机将其分为4个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PRP(30×10^9/L)组、BMSCs(1×10^6/ml)组、PRP与BMSCs联合组,每组10只。使用打击装置造成大鼠T10段脊髓的冲击伤,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术后PRP组在损伤段脊髓注入RPR,BMSCs组注入BMSCs,PRP与BMSCs联合组注入BMSCs与PRP复合物,每组分别注入1ml。模型对照组不注入任何物质。术前3d和术后12周对大鼠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造模后第12周,对大鼠小腿后侧皮肤感觉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记录潜伏期时间和波幅大小。检查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出伤段脊髓组织,冷冻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并观测伤段脊髓残存组织面积。结果PRP组、BMSCs组、PRP与BMSCs联合组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模型对照组的大鼠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SEP)潜伏期延长且诱发电位波幅减少。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RP与BMSCs治疗组的SSEP潜伏期减短与诱发电位波幅上升(P〈0.05)。治疗组的受伤段脊髓残存组织面积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P〈0.05),PRP与BMSCs联合治疗组效果最好。结论PRP、BMSCs均可提高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缩短体感诱发电位(SEP)潜伏期和提高诱发电位波幅,增加受伤段脊髓残存组织面积,从而修复损伤脊髓。
- 杜刚李林张波唐俊韦程寿黄克
-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
- 富血小板血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LA表达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s后,将体积分数5%和10%的PRP与BMSCs共培养,应用real time-PCR检测体积分数5%和10%PRP对BMSCs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RLAⅠ类基因及RLAⅡ类基因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PRP对RLADR表达的影响,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的方法检测PRP对兔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BMSCs相比,real time-PCR结果显示,5%和10%PRP组BMSCs RLAⅠ类基因和RLAⅡ类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5%和10%PRP组BMSCs RLA-D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S试验结果显示,5%和10%PRP组BMSCs PBL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对BMSCs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RLAⅠ类基因及RLAⅡ类基因表达无显著性影响。
- 李林杜刚黄克梁红锁唐俊李红波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富血小板血浆免疫原性
-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配比浓度对兔软骨缺损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不同的配比浓度对兔软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6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PRP组(3%)、BMSCs组(1×106/mL)、不同配比浓度的PRP+BMSCs联合组(1∶5,2∶5,3∶5)。建立兔软骨损伤模型,术后第2周靶侧肌肉注射不同配比浓度的PRP与BMSCs,每周1次,连续给药4周。采用Masson's三色染色法,观察关节软骨缺损情况;采用Pineada法进行关节软骨组织学半定量计分,并通过观察患兔术膝切口,了解术后愈合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不同配比浓度的PRP与BMSCs联合组中的关节软骨半定量分值均减少(P<0.05)。不同配比浓度的PRP与BMSCs联合组中,关节软骨半定量分值随PRP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关节软骨半定量分值与PRP值呈现线性关系,其中PRP与BMSCs配比浓度为3∶5的效果最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RP,BMSCs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骨组织恢复;关节软骨缺损恢复程度与PRP浓度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
- 杜刚李林张波唐俊韦程寿黄克
-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