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凯氏定氮法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类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蒸馏
  • 1篇蒸馏时间
  • 1篇生物活性
  • 1篇随机效应模型
  • 1篇球蛋白
  • 1篇球蛋白类
  • 1篇辛酸钠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球蛋白
  • 1篇免疫球蛋白类
  • 1篇灭活效果
  • 1篇模型分析
  • 1篇活性
  • 1篇方差分量
  • 1篇病毒灭活

机构

  • 3篇武汉生物制品...
  • 1篇武汉生物制品...

作者

  • 4篇吴凡
  • 2篇李策生
  • 2篇邹炜
  • 2篇方舸
  • 2篇彭焱
  • 1篇周志军
  • 1篇李黎
  • 1篇邢延涛
  • 1篇彭良俊
  • 1篇林连珍
  • 1篇段凯
  • 1篇李陶敬
  • 1篇杨邦玲
  • 1篇连亚光
  • 1篇邹莉
  • 1篇涂晶

传媒

  • 3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微生物学免疫...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检测人凝血因子Ⅷ蛋白质含量的BCA法的优化及验证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优化检测人凝血因子Ⅷ(FⅧ)蛋白质含量的BCA法,并进行验证。方法对BCA法检测人FⅧ的蛋白质含量进行优化:模拟试管法进行化学反应,微量板法进行读数和计算;对优化后的BCA法的耐用性、标准曲线的线性和范围、准确性、重复性、中间精密性进行验证,并与传统的钨酸沉淀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和优化的凯氏定氮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BCA法检测人血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蛋白质含量的可信区间为100~800μg/ml。甘氨酸和赖氨酸的浓度小于125 mmol/L时,对BCA法检测结果无干扰;以HSA作为标准品绘制的标准曲线的可信区间为62.5~1 000μg/ml,人FⅧ工艺样品在以HAS和BSA作为标准品绘制的两种标准曲线下的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A法的准确性、重复性、中间精密性均符合验证要求;BCA法检测结果与优化后的凯氏定氮法相关性良好。结论优化了检测人FⅧ蛋白质含量的BCA方法,该法用于人FⅧ生产工艺中间品的质量控制是可行的。
周志军李策生李陶敬林连珍彭焱吴凡邹炜
关键词:蛋白质含量凯氏定氮法
BUCHI K-370自动定氮仪蒸馏程序相关参数的试验研究
2009年
为了分析BUCHI K-370全自动定氮仪相关参数即蒸汽力度,蒸馏时间的设置使之最适合生物制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分别选用蒸汽力度90%、80%,蒸馏时间190s、170s配对进行硫酸铵回收试验同时对每次回收试验后氨的残留量进行分析比较。再将选出的测定参数对人血白蛋白国家标准品中的蛋白质进行测定。采用蒸汽力度90%,蒸馏时间190s时硫酸铵回收率为100.08%,RSD最小,为0.28%,回收试验后氨残留量最小;且测得标准品的蛋白质含量与真实值对比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采用蒸汽力度90%,蒸馏时间190s最适合生物制品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方舸吴凡连亚光
关键词:蒸馏时间
辛酸钠对人免疫球蛋白中病毒的灭活效果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研究辛酸钠对人免疫球蛋白中脂质包膜病毒和非脂质包膜病毒的灭活效果。方法人免疫球蛋白样品中加入≥6 LgTCID50/0.1 ml的脂质包膜病毒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辛德毕斯病毒、HIV-1111B株或非脂质包膜病毒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于(30±1)℃水浴条件下作用不同时间后,测定残余病毒滴度,并经传代培养验证辛酸钠灭活病毒的效果。检测灭活处理后人免疫球蛋白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并经SDS-PAGE和双向电泳法分析灭活处理后蛋白的结构。结果辛酸钠能有效灭活人免疫球蛋白中的脂质包膜病毒,目的蛋白的回收率达97%以上,而对无包膜病毒的灭活作用不明显;辛酸钠处理未影响人免疫球蛋白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及蛋白的结构。结论辛酸钠对脂质包膜病毒具有较好的灭活效果,可确保人免疫球蛋白生产工艺的安全性。
邹莉邹炜彭良俊李策生邢延涛段凯彭焱吴凡方舸
关键词:辛酸钠免疫球蛋白类病毒灭活生物活性
方差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测定的中间精密度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利用方差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本实验室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检测过程中变异来源及各种来源变异在总变异中所占比例。方法将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检测仪器、检测时间3个主要影响因素纳入方差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方差成分分析,并计算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IP)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结果本实验室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检测过程中,49.20%的变异来源于检测人员因素,其次为检测仪器和检测时间;本实验室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检测IP和ICC分别为2.58%和0.59。结论在本实验室中,检测人员是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检测主要的变异来源;本实验室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检测的变异度较小,检测结果准确度较高;应用方差随机效应模型能有效分析检测过程中的随机影响因素。
李黎吴凡涂晶杨邦玲
关键词:凯氏定氮法随机效应模型方差分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