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血浆
  • 2篇血浆置换
  • 2篇血栓
  • 2篇血栓性
  • 2篇血栓性血小板...
  • 2篇血栓性血小板...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小板减少性...
  • 2篇紫癜
  • 2篇淋巴
  • 2篇雷公藤
  • 2篇雷公藤红素
  • 2篇急性
  • 2篇红素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8篇卢聪
  • 3篇吴耀辉
  • 3篇胡俊斌
  • 2篇杨旭
  • 2篇吴一品
  • 2篇张连生
  • 2篇陈燕
  • 2篇吴青
  • 2篇王晓南
  • 1篇朱君
  • 1篇夏凌辉
  • 1篇方峻
  • 1篇梅恒

传媒

  • 4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癌症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雷公藤红素对U937细胞Notch 1、NF-κB信号蛋白通路的调控作用被引量:23
2010年
背景与目的:白血病是高度依赖NF-κB的恶性肿瘤,NF-κB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以及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耐药相关,现已证实NF-κB家族是Notch信号通路的一个靶基因。本研究探讨雷公藤红素对白血病U937细胞凋亡和细胞中Notch1、NF-κB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雷公藤红素(0.25~16.0μmol/L)分别作用于U937细胞12~60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透射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术观察雷公藤红素对U937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RT-PCR法分别检测雷公藤红素对U937细胞内Notch1通路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时NF-κB的核浆分布变化。结果:雷公藤红素能明显抑制U937细胞增殖,具有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性。此外,雷公藤红素以浓度依赖性方式诱导U937细胞凋亡,并伴随明显的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而雷公藤红素的凋亡诱导效应可能与其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有关。雷公藤红素对Notch1通路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NF-κB在胞核表达减少,胞浆表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红素明显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抗白血病效应可能与下调Notch1信号通路以及NF-κB蛋白表达有关。
王晓南吴青杨旭张连生吴一品卢聪
关键词:雷公藤红素U937细胞NOTCH1NF-ΚB凋亡
JAK2V617F点突变在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JAK2V617F点突变在诊断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51例BCR—ABL阴性MPD患者,采用等位基因特异PCR法检测各组患者JAK2V617F的突变情况。结果51例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D患者中,34例JAK2V617F突变阳性,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8例(69.2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6例(66.67%),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1例为阴性;PV与ET患者相比更容易发生肝脾肿大、脑梗死、静脉血栓形成、高尿酸血症等并发症(P〈0.05)。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组白细胞计数较阴性组高(P〈0.05)。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组白细胞计数较阴性组高(P〈0.05),ET和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组都比阴性组更容易发生上述并发症等(P均〈0.05)。结论JAK2V617F点突变在BCR—ABL融合基因阴性MPD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具有明确的诊断学意义;ET及PV患者中此突变阳性者更易发生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卢聪陈燕朱君夏凌辉方峻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V617F突变并发症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CD19 CAR-T细胞治疗后阳性复发的机制和挽救性治疗策略
2024年
尽管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改变了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的治疗格局,仍然有50%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复发,且60%左右为阳性复发。导致CAR-T细胞治疗复发的机制主要与肿瘤异质性、CAR-T细胞自身功能障碍和体内扩增及持续性不佳以及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相关。这篇综述旨在探讨改善CAR-T治疗后复发或进展患者结局的挽救性策略,包括同一靶点二次CAR-T细胞治疗或者更换靶点回输,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型靶向药物包括新型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等应用,使用小分子化合物逆转CAR-T耐药等,阐述了可能的相关机制并列举了相关的临床资料。经过对患者CAR-T治疗失败后的复杂情况探讨,我们认为,这些药物在用于复发时的挽救性治疗、CAR-T治疗后维持治疗或在CAR-T细胞回输前或者回输时联合治疗时,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阳性复发或克服耐药,但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卢聪徐佳梅恒
关键词:双特异性抗体肿瘤异质性免疫微环境
霍奇金淋巴瘤伴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讨论霍奇金淋巴瘤伴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4Eo)患者2种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骨髓细胞学,RT-PCR,FISH,查阅网络最新报道及数据库相关文献。结果:CBFβ/MYH11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分析示47,XX,inv(16)(p13q22),+22;FISH inv(16)阳性率75%;免疫分型示HLA-DR、CD33、CD34、CD13、CD117、CD14等细胞相关抗原均为阳性,淋系明显受抑;2者尚未发现有交叉抗原及可能相关基因表达。结论:本例为来源于淋系干细胞和髓系干细胞2个不同克隆的细胞,2者之间并未有特定的联系。患者某种基因片段的不稳定性在外界某些因素如化疗和放疗等的诱导下引起突变,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卢聪陈燕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治疗相关性白血病淋巴瘤
雷公藤红素对白血病细胞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celastrol)对人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 V/PI双标法、Hoechst33258染色法和DNA ladder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家族成员及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雷公藤红素作用前后的表达或磷酸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对雷公藤红素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红素以剂量-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K562细胞增殖,其24h半数抑制量(IC50)是(2.15±0.11)μmol/L;并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K562细胞凋亡,2.0μmol/L雷公藤红素处理24h后出现明显的DNA剪切现象,伴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雷公藤红素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伴随Caspase-3、8的活化,50μmol/L Caspase抑制剂z-VAD-fmk可阻断雷公藤红素作用的K562细胞凋亡。雷公藤红素降低K562细胞Akt信号通路中p-Ak,t Survivin和Bcl-2的表达,25μmol/LWORT(PI3K-Akt抑制剂)可显著提高雷公藤红素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雷公藤红素显著抑制K562细胞增殖,通过活化Caspase途径诱导K562细胞凋亡。雷公藤红素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伴Akt磷酸化水平的降低,雷公藤红素参与PI3K-Akt抑制剂协同诱导K562细胞的凋亡。
王晓南吴青杨旭张连生吴一品卢聪
关键词:雷公藤红素K562细胞AKCASPASE-8
多学科联合诊疗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025年
文章介绍了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经多学科联合诊疗讨论,对该患者做出准确诊断,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过程。患者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合并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以及呕血等出血表现,病程短,病情进展迅速,经过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辅以抗感染、呼吸机辅助,病情缓解后出院。
向国强宋正芳向航吴耀辉胡俊斌卢聪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罕见且危及生命的微血管血栓形成疾病。分析我中心HCU 10年间获得性TTP患者的诊断和临床诊疗经过,以总结经验以及提高TTP危重症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就诊的79例获得性TTP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基本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和评价疗效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7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29,发病中位年龄48(14~77)岁。自身免疫性相关抗体检查异常比例60.6%,以抗SSA表达阳性或弱阳性最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三联征多见,包括血小板减少(96.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93.1%)、神经系统症状(89.6%),48.1%的患者血小板在10×10^(9)/L以下。起病时ADAMTS13活性检测的59例患者中81.4%活性呈重度减低(<10%)。第一次住院患者中14例发生死亡,死亡率达17.7%;54例接受血浆置换(PEX)治疗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47例在治疗过程中好转,有效率达87.03%。好转患者PEX中位次数为10(3~18)次。PEX次数(P<0.001)、加用利妥昔单抗治疗(P=0.012)、不伴严重神经系统症状(P=0.042)、低胆红素与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关。共45例患者观察到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50×10^(9)/L以上,恢复中位天数第11(4~29)天。治疗前乳酸脱氢酶(P=0.038)、胆红素水平(P=0.039)、PEX次数(P<0.001)以及加用利妥昔单抗(P=0.05)是影响血小板恢复正常的因素。结论:TTP大部分患者起病时ADAMTS13活性呈重度减低,PEX是获得性TTP最重要的治疗,尽早启动PEX可降低死亡率,使血小板快速恢复正常。前线加用利妥昔单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卢聪江慧雯魏求哲胡俊斌吴耀辉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DAMTS13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预后
雾化吸入多黏菌素B治疗血液重症患者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5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重耐药(MDR)革兰阴性菌(GNB)感染重症肺炎的血液病患者加用多黏菌素B雾化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重症病房(HCU)2022年12月—2023年7月收治的48例MDR-GNB感染的重症肺炎的血液病患者资料。依据多黏菌素优化应用国际共识指南雾化吸入治疗(25 mg,12 h 1次,振动筛孔雾化吸入),观察患者使用疗程结束后的有效率、治疗前后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痰/血培养或病原微生物二代测序结果显示:耐碳青霉烯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13例,鲍曼不动杆菌8例,铜绿假单胞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4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例,其他为少见病原菌或者疑似MDR感染患者;其中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10例。动态分析治疗过程中感染指标CRP和血清PCT水平的变化:治疗后3 d CRP水平较治疗前开始下降[(94.06±71.30)mg/L vs(70.55±58.04)mg/L],治疗后7 d[(94.06±71.30)mg/L vs(46.40±40.93)mg/L,P<0.01]以及治疗后14 d[(94.06±71.30)mg/Lvs(47.93±51.08)mg/L,P<0.01]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水平在治疗后7 d也开始出现明显下降[(5.15±12.14)μg/Lvs(3.76±5.00)μg/L],与CRP变化一致。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胆红素以及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无肝肾功能损害(P>0.05)。结论:血液重症患者常合并重度免疫缺陷,治疗MDR-GNB感染的肺炎使用多黏菌素B联合其他抗生素治疗有效,感染指标在治疗14 d内呈动态下降趋势,可以提高挽救性治疗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患者的疗效。
魏求哲卢聪谢沁颖江慧雯吴耀辉胡俊斌曹谢娜
关键词:多黏菌素B雾化吸入临床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