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洪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骨折
  • 3篇骨骺
  • 3篇复位
  • 3篇闭合复位
  • 2篇远端
  • 2篇手术
  • 2篇胫骨
  • 2篇胫骨远端
  • 2篇机器人手术
  • 2篇骨骺骨折
  • 2篇骨骺损伤
  • 2篇股骨
  • 2篇固定术
  • 2篇儿童
  • 1篇原位
  • 1篇整复
  • 1篇支架外
  • 1篇治疗儿童
  • 1篇手法
  • 1篇手法整复

机构

  • 5篇广州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马洪
  • 2篇郭跃明
  • 2篇郭跃明
  • 1篇卢绍燊
  • 1篇汪启筹
  • 1篇郭剑
  • 1篇李伟强
  • 1篇李伟强

传媒

  • 2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骨伤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并发习惯性髋关节脱位1例被引量:3
2010年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CIPA)又称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HSAN)IV型,是一种罕见病^[1-2]。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首先由Dearbom(1932年)报道。国外报道了近40例,国内报道20余例,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包括痛觉和温度觉、无汗、
李伟强郭跃明汪启筹马洪郭剑
关键词:髋脱位病例报告
闭合手法整复结合支架外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骺骨折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及评价闭合手法复位结合支架外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疗效。方法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骨科自行总结的正骨十四法对胫骨远端骨骺骨折进行手法整复并支架外固定24例,Salter-Harris分型,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11例、Ⅳ2例。结果 24例患者21例获得随访,3例无联系方式而失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1.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疗效评价按Ovadia评价标准:优18例,良3例,可0例,差0例。结论闭合手法整复结合支架外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既是减轻发生层受到挤压的有效措施,又有利于骨骺愈合及发育。
卢绍燊郭跃明马洪
关键词:胫骨远端骨骺损伤闭合复位
动力型超踝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骺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采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者的疗效资料,探讨及评价闭合手法复位结合动力型支架外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为临床应用动力型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提供依据。  方法:2008年1...
马洪
关键词:胫骨远端骨骺损伤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
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经皮原位固定术治疗儿童股骨头骨骺滑脱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儿童股骨头骨骺滑脱在机器人导航下经皮原位固定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20例儿童股骨头骨骺滑脱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n=8)和对照组(n=12)。试验组患者采用机器人导航下经皮原位固定治疗,共8例(8髋),其中男5例(62.5%),女3例(37.5%),平均年龄为(10.7±2.9)岁;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经皮闭合原位固定治疗,共12例(12髋),其中男8例(67%),女4例(33%),平均年龄(11.9±1.6)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测量术后X线片上的Southwick角。结果20例(20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3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3±6.0)个月。试验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的(35.1±15.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6.6±8.60)分,髋关节功能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3,P<0.05);术后Southwick角较术前平均减小29.7°(95%CI:16.9°~42.4°,P<0.05)。对照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50.8±22.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2.2±7.9)分,髋关节功能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P<0.05);术后Southwick角较术前平均减小16.5°(95%CI:2.2°~30.8°,P<0.05)。截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伤口感染、断钉、骨不连、股骨头缺血坏死等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结论机器人导航下经皮原位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头骨骺滑脱安全有效,具有精准、微创、操作方便的优势,可最大程度减少儿童髋部医源性损伤,预后优良。
马洪汤显能郭跃明
关键词:机器人手术
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儿童Delbet Ⅱ型及Ⅲ型股骨颈骨折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初步分析应用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儿童DelbetⅡ型及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小儿骨科住院治疗的54例(54髋)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患侧、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随访时间等)。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收集两组患儿手术时长、术中穿针次数、术后第1次X线复查时置入螺钉与股骨颈干角的偏离角度、螺钉间平行度、末次随访时疗效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共54例(54髋)患儿纳入本研究并获得随访,其中观察组26例,对照组2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平均手术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穿针次数[(4.15±1.74)次]明显少于对照组[(10.93±2.9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01,P<0.05);术后第1次X线复查时置入螺钉与股骨颈干角的偏离角度[0.87°(0.51°,1.53°)]优于对照组[3.57°(2.45°,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23,P<0.05);观察组螺钉间的平行度[0.93°(0.52°,1.65°)]优于对照组[2.44°(1.50°,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25,P<0.05);末次随访时依照Ratliff标准,观察组(优20例,良3例,差3例)与对照组(优17例,良6例,差5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1,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3.1%(6/26)]低于对照组[39.3%(11/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2,P>0.05)。结论应用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可以减少术中穿针次数,提高置钉的准确性,置钉效果更满意,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郑育耿马洪李留阳陈泳格柯华荣曾钰淇李伟强郭跃明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机器人手术骨折闭合复位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