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宇

作品数:13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德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心肌
  • 4篇心肌梗死
  • 4篇梗死
  • 3篇动脉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血压
  • 2篇右胸
  • 2篇纤维
  • 2篇内科
  • 2篇介入
  • 2篇高血压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PCI术
  • 2篇PCI术后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比
  • 1篇动脉介入

机构

  • 13篇德阳市人民医...

作者

  • 13篇雷宇
  • 2篇黄楷森
  • 2篇欧荣华
  • 2篇彭淼
  • 2篇兰青
  • 2篇胡丽君
  • 2篇熊国均
  • 1篇易青
  • 1篇秦碧媛
  • 1篇范忠才
  • 1篇张标
  • 1篇周芳明
  • 1篇邓晓剑
  • 1篇易清

传媒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心脏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医学信息(下...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分析
2017年
探究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6年11月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根据数字随机表分对照组、胺碘酮组各43例。对照组以利多卡因治疗;胺碘酮组则采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室率、心功能;不良反应出现率。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胺碘酮组各项优于对照组。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且药物的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室率,对患者预后有益,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陈检雷宇
关键词:胺碘酮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水平与BPV相关性
2020年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相关性。方法:抽选于2018年5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对血清25-羟基维生素水平进行测定。按照不同水平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分为两组,甲组(n=93)为非缺乏,乙组(n=107)为缺乏。评价及对比两组的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分析血清25-羟基维生素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相关性。结果:乙组的24h动态血压、日间血压、夜间血压、24h血压标准差、日间血压标准差、夜间血压标准差均高于甲组(P<0.05);血清25-羟基维生素水平与24h舒张压标准差、24h收缩压标准差、日间舒张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呈负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水平不足可提高血压变异性。
陈检雷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
α-硫辛酸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神经功能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α-硫辛酸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神经功能的保护效应。方法:选择72只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α-硫辛酸进行干预。干预后6h、12h、24h、48h时,取脑组织测定氧化应激反应程度、NF-kB表达量以及NLRP3炎性小体的功能。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MDA、NF-kB、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SOD、GSH-Px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大鼠脑组织中MDA、NFkB、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SOD、GSH-Px的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结论:α-硫辛酸能够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反应程度、抑制NLRP3炎性小体功能的途径来保护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神经功能。
彭淼雷宇
关键词:Α-硫辛酸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SD大鼠
以右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2011年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雷宇易清
关键词:心肌梗死
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KCNQ1重叠转录物1、Runt相关转录因子3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2023年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 KCNQ1重叠转录物1(long non-coding RNA KCNQ1 overlapping transcript 1,lncRNA KCNQ1OT1)、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3,Runx3)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31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AMI组),AMI患者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Ⅱ级组72例、Ⅲ级组81例、Ⅳ级组78例;同期选取22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RT-PCR)法检测血清lncRNA KCNQ1OT1、Runx3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I、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浓度;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分析AMI患者血清lncRNA KCNQ1OT1、Runx3表达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血清lncRNA KCNQ1OT1、Runx3表达水平对AMI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响AMI发生的因素。结果AMI组患者lncRNA KCNQ1OT1(1.54±0.36 vs. 1.01±0.26)、LVESD[(52.68±6.74)mm vs.(42.73±6.52)mm]、LVEDD[(61.79±6.03)mm vs.(51.62±5.32)mm]、NT-proBNP[(292.23±34.27)ng/L vs.(96.27±23.42)ng/L]、CK[(746.82±210.55)U/L vs.(70.32±15.48)U/L]、CK-MB[(156.95±49.87)U/L vs.(1.25±0.37)U/L]、cTnI[(27.48±7.92)ng/mL vs.(1.13±0.26)ng/mL]、MYO[(678.94±159.78)ng/mL vs.(12.45±2.73)ng/mL]浓度高于对照组,Runx3(0.67±0.20 vs.1.02±0.24)、LVEF(43.26%±4.31%vs. 56.38%±5.1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组lncRNA KCNQ1OT1、LVESD、LVEDD、NT-proBNP、CK、CK-M
兰青黄楷森雷宇
关键词:心肌梗死RUNT相关转录因子3
主讲教师责任制在全程教学班内科学授课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究在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全程教学班中,采用主讲教师责任制对内科学进行授课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级60名临床专业医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采用主讲教师负责制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学年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教学满意度评估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理论考试分数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程教学班学生采用主讲教师责任制进行内科学授课可获明显的效果,且提高学生和教师满意度。
秦碧媛肖利君雷宇张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医学教育
以右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2011年
患者男性,70岁,心梗后16年,复发胸痛l周入院。患者16年前曾因突发胸闷,左侧胸痛,诊断冠心病,急性心梗,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依拉普利治疗,无胸闷、胸痛、心累、气紧、心悸、黑曚、晕厥朐呵?1周,患者候车时突发胸闷,右侧胸痛,放射至右侧肩背部,进行性加重,伴出汗,入XX医院诊断急性心梗。当晚,病人卧位出现意识丧失,抢救20分钟左右,病情缓解。为行冠脉造影转入我院。心电图示:窦性律齐,I、avL见异常Q波,前壁导联r波振幅降低。
雷宇
关键词:左侧胸痛急性心肌梗死右侧胸痛医院诊断进行性加重
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对多支血管病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对多支血管病变(MVD)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多支血管病变性AMI行PCI术后患者208例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分析200例),根据入院即刻FAR四分位水平分为4组,各组50例,即A组:FAR <7.98、B组:7.98≤FAR <9.25、C组:9.25≤FAR <10.62和D组:FAR≥10.62;全部患者随访5年,记录发生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患者的信息;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FAR对全因死亡和MACE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全因死亡和MACE的预后发生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4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和MACE的发生率。结果 4组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和MACE平均发生时间比较,A组> B组> C组>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P=10.006/0.000,12.868/0.000);4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和MACE发生率随FAR升高而增加(χ^2/P=8.760/0.033,17.333/0.000),在全因死亡中,4组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9.377/0.025),非心源性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ACE事件中,4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9.255/0.026);R0C曲线显示,FAR预测AMI合并MVD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最佳临界值为9.72;MACE的AUC为0.782,最佳临界值9.08,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 FAR是MVD性AMI患者远期预后发生全因死亡和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且诊断价值较高,具有潜在的临床参考价值。
熊国均黄楷森欧荣华陈检雷宇胡丽君
关键词:多支病变白蛋白
三种血清因子检测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凝集蛋白1(ITLN-1)和可溶性微纤维相关蛋白4(sMFAP4)水平变化及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89例均进行PCI治疗的老年A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进行术后12个月随访,根据是否发生再狭窄分为非再狭窄组(n=129)和再狭窄组(n=6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CX3CL1、ITLN-1和sMFAP4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MI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CX3CL1、ITLN-1和sMFAP4对老年AMI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再狭窄组相比,再狭窄组高血压患者比例高(P<0.05),TG水平低(P<0.05),CX3CL1水平高(P<0.01),ITLN-1水平低(P<0.05),sMFAP4水平高(P<0.01)。两组在年龄、性别、BMI、糖尿病、饮酒、支架数量、支架直径、梗死部位、病变部位、HDL-C、TC和血肌酐等项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P<0.05)、CX3CL1(P<0.01),sMFAP4(P<0.05)是老年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ITLN-1是保护因素(P<0.01)。血清CX3CL1,ITLN-1,sMFAP4单独或三者联合预测PCI术后发生再狭窄的AUC分别为0.810(95%CI:0.746~0.863)、0.828(95%CI:0.766~0.879)、0.782(95%CI:0.716~0.838)、0.923(95%CI:0.875~0.957),灵敏度分别为66.67%、85.00%、85.00%、86.67%,特异度分别为89.15%、72.09%、62.02%、88.37%,三者联合的预测效能优于单独预测(Z=3.680、3.601、4.410;均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血清CX3CL1、sMFAP4水平升高,ITLN-1水平降低,三者对PCI术后发生再狭窄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老年AMI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血清标志物。
胡丽君雷宇肖涛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18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磁共振和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并随访(17±5)个月。结果 18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6~71岁,其中男性10例(55.6%)。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15例(83.3%)、心悸8例(44.4%)、心律失常导致黑矇、晕厥2例(11.1%)、胸痛2例(11.1%)和血栓栓塞1例(5.6%),此外无临床症状1例(5.6%)。17例(94.4%)患者有心电图异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ST-T改变、左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异常Q波、R波递增不良及室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显示,左心室病变17例(94.4%),双心室病变1例(5.6%),最常累及部位为左室心尖部(18例,100%),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及瓣膜关闭不全,14例(77.8%)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50%。随访期间,4例患者出现难治性心力衰竭,1例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1例发生心原性猝死。结论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超声心动图在其诊断和随访中有重要价值,心脏磁共振是更佳的诊断工具。
熊国均欧荣华周芳明雷宇兰青邓晓剑
关键词:心肌疾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致密化不全超声心动描记术心脏磁共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