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芳
- 作品数:11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浙江省东阳市城区蜚蠊种群调查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了解东阳市城区蜚蠊种群组成、分布、季节消长及其侵害情况,为蜚蠊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粘蟑纸粘捕法进行监测。结果东阳市城区共发现蜚蠊3种,隶属2科2属,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布放粘蟑纸3000张,捕获蜚蠊977只,阳性蜚蠊张数为391张,侵害率为0~31.2%,不同行业蜚蠊侵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61,P<0.01)。6-11月为蜚蠊密度高峰期,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7-9月侵害率最高,不同月份蜚蠊侵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01,P<0.01)。结论东阳市城区蜚蠊孳生场所主要是农贸市场、医院和饮食行业,近年来侵害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向医院和居民住宅蔓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 吴美忠吴爱兰王光铨方芳芳陈茂芳
- 关键词:蜚蠊种群分布侵害率
- 一起家庭聚集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7
- 2015年
- 2014年2月浙江省东阳市一家庭发生2例儿童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与病例发病相关的活禽外环境标本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30%。为探索病例感染来源及判定是否存在人际传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与暴露矩阵分析,认为病例A感染来源于暴露活禽,病例B感染来源于活禽暴露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人传人的可能性。
- 吴爱兰庞志峰徐悦辰陈茂芳张静
- 关键词:家庭聚集性流行病学
- 1999-2008年浙江省东阳市农民工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调查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了解1999-2008年浙江省东阳市农民工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NT)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9-2008年NT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东阳市1999-2008年共报告NT124例,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5-10月高发,主要发病为5~9日龄。患儿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18:1。病例主要集中在乡镇企业发达、流动人口聚集的吴宁、江北、白云街道和横店镇等地。患儿以在家中分娩,由未经培训的丈夫及"接生婆"助产为主,患儿母亲未接受破伤风疫苗(tetanus,vaccine,TV)接种者占90.32%,结论农民工非住院分娩,不清洁接生是发生NT的主要危险因素,卫生知识缺乏,免疫预防意识差是NT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 吴美忠吴爱兰王光铨陈茂芳方芳芳
-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
- 2005-2007年浙江省东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策略探讨被引量:17
- 2008年
- 目的了解2005-2007年浙江省东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2005-2007年东阳市麻疹疫情的特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麻疹IgM抗体。结果3年间该市共报告麻疹223例,年均发病率9.32/10万,发病模式以散发为主,病例分布广泛,并有明显的季节性,2-5月占总病例数的69.96%。≤8月龄和16~40岁为麻疹高发年龄段,占总病例数的73.09%。2005-2007年≤15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7.01%上升到2007年的64.15%,其中≤8月龄儿童麻疹病例构成逐年增加,2005-2007年分别为13.64%、25.00%、30.19%。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5.20%。结论浙江省东阳市麻疹发病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提高免疫覆盖率。
- 吴美忠吴爱兰陈茂芳
-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防控策略
- 浙江省东阳市2005-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东阳市自1972年报告首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以来,20世纪80年代进入发病高峰,年平均发病率34.07/10万[1],90年代后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发病率始终居东阳市乙类传染病前10位。为进一步了解HFRS的流行态势,对2005-2011年的疫情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1材料与方法1.1疫情资料来自浙江省东阳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
- 吴爱兰陈茂芳李月华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