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
- 作品数:104 被引量:643H指数:15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发展——基于三种权威期刊的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在1959~2016年间出版的民族学三种权威期刊中,以"研究主题"和"热点问题"为标识界定样本总体,并从这两个样本总体中分别选取1705篇论文作为它们各自的分析样本。通过描述各种研究方法在"研究主题"和"热点问题"中的应用,统计各种研究方法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分布及变化状况,总结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并展望它的未来发展趋势。
- 陈纪何海霞王真露
- 关键词: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
- 党建引领“关键群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探究——基于H市典型社区的实地考察
- 2025年
- 党建引领“关键群体”参与社会治理,是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有效的路径。在现实生活中,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集中体现为基层党组织对专业群体、社区骨干、社会组织、广大党员等“关键群体”,分别进行组织式引领、动员式引领、协作式引领和嵌入式引领,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H市典型社区调研表明,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激励驱动机制等组织式引领,采取骨干识别、实施情感动员等动员式引领,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协作式引领,以及党员再组织化、搭建党建活动平台等嵌入式引领,呈现了党建引领“关键群体”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形态。这一研究有利于破解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构建全民参与基层治理模式的迷思,同时对其他城市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董晔璐陈纪
-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
-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者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究被引量:7
- 2020年
- 当前,倡导“大思政”育人工作符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它既赋予了高校育人工作新的意涵,也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一种集中反映。在借鉴协同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释协同理论对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适用性,着力从“大思政”育人工作系统内部参与主体、运行机理、路径选择等方面,尝试搭建一套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这种协同育人模式的目的是探求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推进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一种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 陈纪
- 增进共同性:推进大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基于北京、上海、深圳的调查研究
- 2024年
- 依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增进共同性是当前推进大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调查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受访者对共治公共事务的认知度较高,但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实践偏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水平较高,但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较弱;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种类多、内容丰富,但共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条件不足;交往互动载体较多,但共推全方位嵌入尚需加大力度。这些集中反映了大城市民族工作中共同性建设的基本状况。同时,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生产要素配置不平衡,居民共享文化建设薄弱,互嵌结构整合方法欠缺,是三大城市民族工作中增进共同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现阶段,应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增进共同性,做好做细做实大城市民族工作,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陈纪张杨子涵
- 关键词:民族工作大城市公共事务治理
- 家国情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引量:39
- 2021年
- 通常而言,情感依恋、尊重信任、互助合作是促成现实生活中某种共同体产生的基本考量,同时也是家国情怀这种政治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的情感依恋、尊重信任、互助合作,是我们自觉凝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各民族间强化情感依恋、建立尊重信任、推进互助合作,分别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心理基础、创造社会条件、提供实现手段。现阶段,尝试把培育各民族家国情怀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是符合中国历史和现实语境的一种本土化的研究创新。
- 陈纪章烁晨
- 关键词:家国情怀尊重信任
-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目标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民族地区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及其独特的政治优势。对于民族地区乡村而言,受其所处的自然地域和社会环境影响,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更加困难,乡村振兴任务更为艰巨。鉴于此,本文力图阐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目标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功能定位,在分析基层党组织建设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探究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这不仅为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而且对该地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具有现实意义。
- 陈纪张笑语
-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建设民族地区
- 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民族交流问题的实证分析——基于天津市少数民族居民的调查数据被引量:3
- 2017年
- 现阶段,城市民族交流问题是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民族关系问题的核心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支持是推动民族交流的一种重要保障。依据理论假设,基于天津市少数民族居民的调查数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事项上描述城市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基本状况,以及着重从阻碍民族交流和民族交流过程这两个方面分析城市各民族之间交流所遭遇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民族交流的对策建议,为维护城市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提供有益的参照。
- 陈纪于亚杰
- 关键词:城市少数民族民族交流社会支持
- 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社会问题探析被引量:2
- 2013年
- 城市化进程在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该地区直接或间接的带来了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对民族地区来说,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或引发了该地区就业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及宗教问题的产生。当前,探析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社会问题,对维护该地区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陈纪
-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民族地区社会问题
- 事务类型与主体功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振兴治理模式探究
- 2025年
- 从治理对象上看,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振兴治理主要呈现事务类型的多样化及其主体功能的差异化。广西S自治县三个典型案例表明,当地乡村旅游产业振兴治理事务主要体现为公益型事务、发展型事务、私利型事务等三种类型。地方政府、旅游公司、当地居民分别是这三种类型事务治理的关键主体,且以各自肩负不尽相同的功能实现乡村旅游产业振兴治理。在此基础上,当地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形成了政府主导公益型事务治理、企业掌控发展型事务治理、居民自发私利型事务治理等三种实践模式。这一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振兴治理的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走向。
- 金潇陈纪
- 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属性——以“五个相互关系”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1
- 2025年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蕴含其独特的基因密码。在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密码总结为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分别指向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之间的五个相互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自身独具的共同体属性。本研究旨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主动性,并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明确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在这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这些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并准确掌握本次会议的核心要义。
- 陈纪陈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