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起搏
  • 7篇心室
  • 5篇起搏器
  • 5篇除颤
  • 5篇除颤器
  • 4篇心房
  • 4篇心房颤动
  • 4篇心律
  • 4篇心律转复
  • 4篇心律转复除颤...
  • 4篇植入
  • 4篇双心室
  • 4篇转复
  • 4篇房颤
  • 3篇电图
  • 3篇心电
  • 3篇心电图
  • 3篇心动过速
  • 3篇心肌
  • 3篇心力衰竭

机构

  • 1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9篇陈柯萍
  • 17篇张澍
  • 14篇王方正
  • 14篇陈新
  • 14篇华伟
  • 7篇牛红霞
  • 5篇唐闽
  • 4篇张奎俊
  • 3篇马坚
  • 3篇姚焰
  • 2篇陈若菡
  • 2篇陈若涵
  • 2篇牛国栋
  • 2篇楚建民
  • 2篇陈刚
  • 1篇孙瑞龙
  • 1篇尹彦琳
  • 1篇王莉
  • 1篇李晶
  • 1篇狄文成

传媒

  • 12篇中华心律失常...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1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长期影响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 比较不同的起搏方式 (AAI与DDD)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的长期影响,包括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心功能和心脏大小。方法 选择 2001年 8月至 2004年 2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符合条件者随机、单盲 (患者为盲方 )分为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分别于植入后 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 1次进行随访,其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以及其他检查。主要终点为房颤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 (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  ( 1 ) 111例患者入选,AAI组 38例,DDD组 73例,平均随访时间 ( 22. 23±10. 98 )个月。DDD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 (50. 68% vs23. 68%,P<0 01)。25例植入起搏器前无房颤的患者有 6例新出现房颤,均发生在DDD组 (log rank检验P=0 0895); (2)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植入前后比较,AAI组和DD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3)植入起搏器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AAI组与DD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AI起搏方式与DDD比较,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
陈柯萍唐闽陈若菡华伟浦介麟张澍陈新
关键词:起搏方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心房颤动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室晚电位自然演变的随访观察(摘要)
1998年
本研究前瞻性地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及动态心电图随访观察。旨在探讨AMI患者心室晚电位(VLP)的自然演变规律。
王崇慧陈柯萍路黎明尹彦琳王莉李晶徐义枢秦学文姚康宝张奎俊王方正陈新
关键词:随访观察心室晚电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VLP动态心电图
房室结消融与双心室起搏共同冶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
目的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阻滞的效果已被多中心临床试验所证实。然而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双心室起搏治疗报道不多。本文观察了8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房室结消融后,置入双心室起搏器的治疗效果。方...
华伟陈刚张澍王方正陈柯萍牛红霞陈新
关键词:双心室起搏房室结消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
文献传递
143例Sigma系列起搏器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通过 143例Sigma系列起搏器的临床分析 ,了解起搏器术后随访的重要性以及起搏器诊断功能对临床的帮助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与起搏器有关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43例Sigma系列起搏器患者的临床情况 ,了解其基础病因、心律失常类型、植入起搏器类型以及并发症。 结果  143例患者中更换 37例 ;首次植入起搏器的 10 6例患者中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 4例、房室阻滞 2 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房室阻滞 1例、心房颤动合并RR长间歇 2 4例、长QT综合征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 1例。DDD起搏方式占 35 7%。术后有 2例患者发生心室导线移位 ,均发生在住院期间。 44例新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术后定期随访及程控 ,植入 3个月后与植入时比较 ,心房、心室电压阈值均很低 ,无统计学差异。 14例植入DDD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中有 7例发生模式转换 ,743d中模式转换次数为 144 16次 ,平均每天 19 4次。结论 ①合理应用现代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和诊断功能 ,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病人的心律、心率情况以及起搏器的工作情况 ,及早发现有关并发症。②术前根据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心脏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及导线系统 ,并且在术后定期随访、定期程控非常重要。
陈柯萍张澍华伟王方正梁迎春陈新
关键词: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
双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 以往应用的单腔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常会发生误识别,产生误放电。此外,单腔心室起搏可使心功能降低。双腔ICD可克服单腔ICD上述弊端。本文报道 12例双腔ICD的临床应用。方法 12例患者,男性 10例,女性 2例,平均年龄 52岁,均有院外晕厥史,术前证实室性心动过速 7例,心室颤动 5例。12例患者中 4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 3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 5例伴有心动过缓及心功能不良。12例患者均植入了双腔ICD(美敦力公司,GemDR)。心室导线常规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心房导线为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导线,此导线顶端带有弹簧除颤电极,将心房导线固定于右心耳靠外侧处,以避免发生交叉感知。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植入双腔ICD,除颤阈值均小于 20J。平均心室起搏阈值 0 9V,R波高 9 8mV。心房起搏阈值 1 4V,P波高2 6mV。在平均随访 6 8个月中,ICD共发放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45次,低能量转复 11次,除颤 4次,无误放电发生。5例伴心动过缓者,心功能无进一步恶化。结论 双腔ICD由于增加了心房电极导线,可提高对房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从而减少误放电。对伴有房性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者应推荐使用双腔ICD。
华伟王方正张澍陈柯萍牛红霞陈新
关键词:心律转复除颤器房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误识别心律失常导致误放电一例
2005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1岁,有冠心病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高侧壁、前间壁)病史15年.2004年3月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在我院经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Gem 7227Cx,美国Medtronic公司).术中参数测试如下:起搏阈值为0.4 V/0.5 ms,R波高度为15.4 mV,起搏阻抗为1060 Ω,高压阻抗为15 Ω,除颤阈值为15 J.术后1个月因ICD连续放电急诊入我院,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170~190次/分.
陈若菡陈柯萍唐闽张澍
关键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律失常起搏陈旧性心肌梗死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评价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应用ATP终止室速的效果。方法172例植入ICD的患者,男性1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2.8岁。103例患者术前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史,其中75例有电击除颤史。137例术前记录到室速或室颤心电图。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记录,分析ICD治疗中ATP治疗室速的效果。结果在平均随访37个月中,ICD共记录室速1789阵。其中,316阵为短阵室速,在ICD治疗前自行终止;1473阵室速接受了ICD有效治疗。其中ATP治疗成功981阵(成功率66.6%),余492阵室速由低能量转复终止。在981阵ATP治疗成功的事件中,ICD第一次发放ATP成功终止室速513阵(成功率52.3%)。结论ICD抗室速起搏功能可有效终止大多数室速,对于植入ICD前有明确室速史的患者,ICD治疗应尽量先采用ATP治疗,以减少ICD放电,延长ICD使用寿命及避免电击时的痛苦,即所谓的“无痛性ICD治疗”。
华伟张澍王方正唐闽陈柯萍牛红霞陈若涵陈新
关键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室性心动过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评价ICD治疗ATP治疗
起搏系统感染的病因及防治被引量:11
2005年
鲁洁陈柯萍
关键词:起搏病因经济负担发生率
应用PTCA导引钢丝指引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被引量:8
2003年
华伟张澍王方正张奎俊牛国栋陈柯萍
关键词:PTCA导引钢丝双心室同步起搏心室内传导阻滞
29例起搏器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导线断裂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导线断裂可能的原因、部位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04年11月置入的永久起搏器和ICD,通过随访症状、程控测试、检查X线胸片及心电图,及时发现导线断裂,给予相应处理,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分析置入的起搏器4698台和ICD161台,共发现导线断裂29例、导线31支,发生率0.6%;其中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组导线断裂发生率0.9%,头静脉置入组0.4%,P=0.04。断裂部位锁骨下22例,囊袋内6例,心室内1例。29例患者中,24例置入新导线。3例心房导线断裂,将起搏器由DDD程控为VVI工作方式。处理后平均随访(55.6±16.1)个月。1例因保留的断裂导线露出皮肤,引发感染,开胸取出导线。结论起搏器和ICD导线置入应首选头静脉切开途径,其次选择经锁骨下静脉外侧端穿刺置管。导线断裂部位主要发生在锁骨下,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导线断裂,妥善处理。
唐闽陈柯萍王方正华伟张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