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红
- 作品数:42 被引量:666H指数:14
- 供职机构: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农业部软科学研究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响应度的区域差异研究被引量:23
- 2018年
-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对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和PSR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0个省区市并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对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进行测算,并构建VAR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法,解析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并识别区域差异原因,得出结论:一是东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二是西部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水平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三是东部新型城镇化促进生态环境整体水平提高,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水平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响应能力。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对生态环境造成负向冲击较大,但长期内压力有所减弱,短期内利于环保意识、环保政策、环保措施的出台。提出了重视区域差异探索特色发展道路和拓展跨区域合作渠道的建议。
- 郭海红郭海红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脉冲响应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业改革与农业动能被引量:4
- 2018年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农业科技体制及农产品流通体制不断变革,成效明显。中国农业依赖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还没有改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在40%左右,属于技术进步引致型增长模式。未来农业新旧动能转换面临要素、效率、环境、结构、创新等约束,需要挖掘老龄化、女性化人口等传统要素的潜力,嫁接知识、信息等新生产要素,并不断提高技术效率和规模利用效率,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郭海红郭海红
- 关键词:农业
-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被引量:53
- 2019年
- 中国农业科技改革历经恢复期、市场化改革探索期、改革深化期和创新体系建立期四个阶段,改革的成效斐然,科技创新体系初具规模,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农业科技资源投入数量和结构逐渐合理,农业科技创新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农推体系多点覆盖。改革累积了成功经验,顶层设计需遵循农业科技本身的特点,改革的动力来自于"政府主导、需求倒逼"双重驱动,在"渐进式"改革中实现了"先破再立"。农业科技体制仍存在政府和市场的主导作用扭曲,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科技创新绩效水平薄弱,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导向偏颇等弊端。下一步需建立"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农业创新体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构建,优化平衡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平台化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体制,重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 郭海红
- 关键词:农业科技
-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被引量:122
- 2020年
- 基于"资源-能源-经济-环境"构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设计测算指标,改进EBM模型并结合ML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视角测算并解析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源泉,采用核密度函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从时空视域分析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变规律。结论:一是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更真实、合理反映农业效率。二是2006-2016年间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微幅波动上升趋势,增长的动力源泉在于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三是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明显,长期内区域差异不会缩小,区域差异的根源在于农业绿色技术效率。四是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空间集聚特性,空间滞后类型对区域转移的稳定程度具有显著影响;"以邻为善"与"以邻为壑"并存;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区域相邻,会降低向低水平转移的概率,但跨界式增长难以实现。政策含义是制定区域差异化的AGTFP增长策略,实现中国农业区域协调、绿色增长。
- 郭海红刘新民
- 山东省生态创新效率测度及影响机制被引量:4
- 2021年
- 文章基于改进的EBM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测度山东省2009—2018年生态创新效率,并剖解其增长动力源泉,构建TOBIT面板模型分析山东省生态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山东省生态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区域异质性明显,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省会经济圈从高到低排列,生态创新效率增长取决于生态创新技术进步的提高;胶东经济圈的人力资本、产学研合作、产业结构高级化、创新驱动、竞争潜力、内外需水平对生态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会产生负向显著性影响,省会经济圈基础配套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内需水平则产生显著负向影响,鲁南经济圈的环境规制水平会产生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基础配套水平也会产生正向影响;山东省三大经济圈需要制定区域特色明显的生态创新效率提升的措施,才能切实提高山东省整体生态创新效率。
- 郭海红
- 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
- 2025年
- 【目的】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乎着亿万农民的幸福生活和国家长治久安。【方法】立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厘清其多维特征,构建可度量的指标体系,从宏观层面构建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的理论框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对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结果】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推动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提高创业活跃度、促进产业集聚、促进农村数字金融服务等多重路径驱动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收入高质量增长的影响异质性明显。【结论】基于此,应因地制宜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全力激发农村创业活跃度,深度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渗透,充分发挥优势地区的示范效应,切实关注非均衡特征。
- 郭海红王丹
- 关键词:产业集聚
- 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被引量:13
- 2007年
-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教育,而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遇到“瓶颈”,现状不容乐观。我们要探源农村教育问题,破解当今中国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所面临的制度性难题与困境。对策选择包括: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拓宽农村教育投资渠道;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转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观念;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发展农村特色教育;建立相关利益驱动机制,吸引人才“回归”。
- 鹿永华郭海红季家伟方建生
- 关键词:农村教育城乡差距
- 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否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被引量:2
- 2024年
- 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效果及机理,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31个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的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以及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GML模型探索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显著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并且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使用助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在高标准农田助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我国东部和中部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据此提出持续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激发路径潜力,着力构建区域间联动发展机制等政策建议。
- 韩文燕郭海红
-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农业社会化服务
- 青岛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对标杭州市被引量:4
- 2021年
- 农业绿色发展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破题之举.基于理论和现实双需,阐释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机理,构建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及涵盖"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层面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青岛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对标杭州,构建障碍度模型识别青岛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障碍因素.据此,提出强化绿色生产科技支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政策供给效能等建议.
- 郭海红
- 中国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变趋势
- 2025年
- 深入研究保护性耕作净碳效应,可为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以2000-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和西藏)的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为研究对象,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揭示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在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上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并通过空间马尔科夫链和动态收敛模型探讨其动态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尽管中国及各区域在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上展现出显著空间差异性,但这些差异正逐渐缩小,而超变密度差异成为中国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差异的主要来源。2)中国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表现出较强“俱乐部收敛”特征,省份间存在空间依赖性。3)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不具有绝对α收敛态势。动态空间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区域差异与区域禀赋条件并不完全相关,区域保护性耕作呈非均衡态势。鉴于此,本研究建议强化技术联合应用,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同时制定区域均衡化策略,进而推动中国保护性耕作碳补偿率区域协调发展。
- 朱玉琴郭海红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时空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