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小倩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伤口
  • 2篇痛风
  • 2篇痛风石
  • 2篇静脉
  • 1篇性疾病
  • 1篇药物预防
  • 1篇愈合
  • 1篇置管
  • 1篇日历
  • 1篇伤口愈合
  • 1篇手术
  • 1篇速康
  • 1篇痛风结石
  • 1篇取出术
  • 1篇中心静脉
  • 1篇中心静脉置管
  • 1篇周围静脉
  • 1篇周围静脉营养
  • 1篇外科
  • 1篇外科理念

机构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赵小倩
  • 4篇李雪梅
  • 3篇钱苗苗
  • 1篇吴妮
  • 1篇任丽娜

传媒

  • 5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年份

  • 5篇2017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压疮愈合计分量表在下肢静脉溃疡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压疮愈合计分量表在下肢静脉溃疡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门诊换药室治疗下肢静脉溃疡的患者55例。将护士分为两组,A组为压疮专科护士,B组为受训护士。观察两组护士用压疮愈合计分量表对同一溃疡创面的评分结果。结果:两组护士对同一创面的PUSH计分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压疮愈合计分量表可适用于评估下肢静脉溃疡的治疗效果,且对下肢静脉溃疡愈合时间有一定预测价值。
郭亚娟李雪梅钱苗苗赵小倩
关键词:下肢静脉溃疡疗效评估
1例痛风结石切除术后仍大量渗出结石患者的护理被引量:1
2017年
总结1例中年男性因痛风结石切开取出术后伤口大量渗出结石、恢复不佳的护理换药经验。护理要点:在整体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痛风创面,给予伤口评估,综合运用伤口护理方法,历时10天患者伤口明显改善,目前正在随诊中。
赵小倩李雪梅钱苗苗
关键词:痛风石痛风护理
慢性伤口患者简易换药日历薄的设计与应用
2017年
目的:探讨简易换药日历薄在慢性伤口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12月的260例慢性伤口换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门诊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自制的简易换药日历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伤口患者使用简易换药日历薄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和避免伤口二次创伤,并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钱苗苗李雪梅赵小倩
关键词:慢性伤口换药
外敷药物预防外周静脉营养所致静脉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静脉高营养液主要成分有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电解质和高浓度葡萄糖等,能为患者提供热能、维持正氮平衡、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禁食、手术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起着重要的营养支持作用[1].中心静脉是静脉高营养液的首选输入途径,但由于中心静脉置管需要严格的操作技术及导管管理、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如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炎及血栓形成)较多、相关耗材的费用等问题,使得它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周围静脉营养操作相对简便,并发症少,对于使用的静脉高营养液最高渗透浓度低于800~900 mmol/L、使用静脉营养<2周的患者、无法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或实施困难者、缺乏放置中心静脉置管的专业人员或相关设备等情况下,建议使用周围静脉营养[2].由于高营养液渗透压高,pH值偏低,输液时易出现输液部位疼痛、液体外渗、静脉炎等不良反应,会导致反复静脉穿刺,增加患者痛苦及护理工作量.
赵小倩吴妮
关键词:外周静脉营养静脉炎药物预防中心静脉置管周围静脉营养慢性消耗性疾病
腹腔镜胃肠道手术护理中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对腹腔镜胃肠道手术护理中使用快速康复理念的效果以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将所选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方法。在此过程中主要对患者的肛门排气及恢复自理能力所需要的时间等进行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自理能力的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也均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腹腔镜下胃肠道手术护理中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1],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任丽娜赵小倩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腹腔镜胃肠道
痛风创面换药护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痛风石是长期高尿酸血症引起组织损伤的结果,为痛风的特征性改变[1],主要表现为在关节、骨、软骨、滑囊膜、肌腱和皮下结缔组织局部形成的黄白色赘生物。痛风石在痛风患者中的发生率达12%-35%[2],浅表的痛风石表面皮肤受损后发生溃破,排出白色粉末状尿酸盐结晶,形成的皮肤溃疡或窦道常不易愈合,而较大的痛风石通常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术后伤口愈合难度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痛风创面的清创换药综述如下。
李雪梅赵小倩
关键词:伤口愈合坏死组织痛风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