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音

作品数:15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陕西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气象局气象科技创新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气温
  • 3篇气象
  • 3篇降水
  • 2篇日平均
  • 2篇日平均气温
  • 2篇平均气温
  • 2篇自动与人工观...
  • 2篇均一性
  • 2篇干旱
  • 1篇地形
  • 1篇订正
  • 1篇动态监测
  • 1篇对流参数化
  • 1篇多尺度
  • 1篇性能研究
  • 1篇虚假
  • 1篇仪器
  • 1篇云微物理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正交函数

机构

  • 15篇陕西省气象局
  • 3篇河北工程大学
  • 3篇兰州中心气象...
  • 3篇海南大学
  • 3篇南海气象防灾...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渭南市气象局

作者

  • 15篇贺音
  • 4篇李亚丽
  • 3篇妙娟利
  • 3篇吴晶
  • 1篇任芝花
  • 1篇贺皓
  • 1篇张红娟
  • 1篇曾英
  • 1篇陈高峰
  • 1篇张聪娥
  • 1篇夏巧利
  • 1篇张雅斌
  • 1篇王钊
  • 1篇余鹏
  • 1篇张黎
  • 1篇何林
  • 1篇刘芳霞

传媒

  • 8篇陕西气象
  • 3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气象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气象科技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自动与人工观测风对比评估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陕西自动与人工平行观测第2年数据—4次定时观测的2min风速、逐时观测的10min风速及风向、日最大风速,分析人工与自动观测的风速差异及风向相符率,并对风速进行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自动观测的2min、10min风速大于人工观测值。日最大风速则相反。月平均对比差值及其标准差,2min风速,分别为0.2m/s及0.71m/s;10min风速,分别为0.15m/s及0.39m/s,即两者之间10min风速较为接近。自动与人工观测10min风向相符率平均为42.8%,风向相符率频率以45%为中心,基本呈正态分布特征,且无明显的地域特征,相符率夏半年明显低于冬半年。显著性检验表明,α为0.05时,6.5%的月平均值、20.2%的年平均值由于仪器换型引起了2min风速的显著性差异。
李亚丽妙娟利刘芳霞贺音
日平均计算方法对气温统计值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为了弄清不同日平均计算方法对气温统计值的影响,利用陕西6个基准站的定时气温资料分别进行24次观测与4次观测,以及4次与3次观测值计算所得日平均气温计算值的差异分析,并对1961—2010年的3次、4次、24次计算的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均一性的惩罚最大F检验(PMFT)。结果表明:24次气温定时值计算的日平均气温均值高于4次值,平均差值为0.13℃,标准差为0.39℃,两者差值在秋季较大。4次比3次日平均气温值平均偏低0.14℃,标准差为0.85℃,一年中,夏季差值最大。不同次数的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可引起月、年平均气温值0.2℃甚至以上的升降。24次气温值的使用可以使单站的气温增暖速率提高0.03~0.04℃/10a。但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的改变不会造成气温序列的非均一。
李亚丽妙娟利贺音
关键词: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均一性
热带岛屿多尺度降水系统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性能评估——以海南岛为例
2025年
降水作为地球水循环与能量循环的核心环节,对全球气候演变、水文过程及人类社会活动具有深远影响。热带地区贡献了全球约三分之二的降水量,而海南岛作为典型热带海岛,其独特的下垫面条件和复杂的海陆相互作用导致降水呈现多尺度、多形态特征,对数值模式中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挑战。本研究基于WRF模式(V4.2),选取7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包括Kain-Fritsch、BMJ、Modified Tiedtke等),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站数据、CMPAS融合降水产品及GSMaP卫星反演数据,对海南岛2017年雨季13类典型降水案例开展高分辨率(5 km)模拟,并通过相关系数(R)、平均绝对误差(MAE)和Kling-Gupta效率系数(KGE)等多指标评估方案性能。结果表明:(1) Modified Tiedtke(cu6)和New Tiedtke (cu16)方案在热带海岛环境表现最优,尤其是Modified Tiedtke (cu6)在台风活跃期(9~10月)相关系数高达0.913,全案例平均达0.41 ± 0.26;(2) “灰区”分辨率(4~10km)下综合季节性和降水类型差异,提出分时段优化策略:传统的Kain-Fritsch方案(cu1)和改进的Kain-Fritsch方案(cu10)适合模拟降水增长过程,但需要注意其在时间和降水量上的系统性偏差;Modified Tiedtke方案(cu6)和BMJ方案(cu2)适合模拟弱降水过程,并且Modified Tiedtke方案(cu6)在强降水情况下表现也较好;Multi-scale Kain-Fritsch方案(cu11)、KSAS方案(cu14)和新版Tiedtke方案(cu16)则展现出较好的综合性能。(3) Multi-scale Kain-Fritsch方案(cu11)在降水中心位置、降水空间分布和虚假降水控制上表现出优异性能。(4)综合季节性和降水类型差异,提出分时段优化策略:台风季节和季风转换前期选择Modified Tiedtke方案(cu6)或新版Tiedtke方案(cu16),雨季盛期采用Kain-Fritsch方案(cu1)和Modified Kain-Fritsch方案(cu10)的集合平均。研究结果为热带海岛地区降水模拟的参数化方案优化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Pre
焦悦邢益航黄诗彤吴晶尚明施晨晓贺音白磊
热带岛屿地区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强降水模拟性能研究——以海南岛为例
2025年
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降水的背景下,热带岛屿地区的精准降水预报对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海南岛作为典型热带季风区,其强降水过程受多重天气系统影响,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中高纬度地区,针对热带岛屿云微物理机制的认知仍存在显著缺口。本研究基于WRF V4.2模式,选取12类典型强降水事件(含台风、季风和对流系统),系统评估Kessler、Lin、WSM3/5/6、Ferrier和Thompson共7种云微物理方案在海南岛的适用性,结合地面观测、CMPAS融合降水产品和GSMaP遥感数据,通过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和Kling-Gupta效率系数(KGE)等多维度指标验证模拟性能。研究发现:(1) 方案表现呈现显著时空分异性,Ferrier方案在秋季降水模拟中相关系数最高(R = 0.77),而Thompson方案在误差控制(RMSE = 1.67 mm/h)和台风降水峰值捕捉(20 mm/h)方面最优;(2) Thompson (MP8)和WSM6方案(MP6)在降水过程模拟中展现出较高的综合可靠性;(3) 简单暖云方案Kessler在3月季风转换前期(R = 0.53)和9月残余台风降水(R = 0.63)中表现突出,揭示了热带降水暖云主导机制与复杂冰相参数化的适应性矛盾;(4) 提出季节–天气型动态方案配置策略:季风转换前期(3~4月)采用Kessler方案(MP1),主汛期(5~9月)优选Thompson方案(MP8),台风中后期(10~11月)切换至WSM3方案(MP3)。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exacerbating extreme precipitation, accurate precipitation forecasting in tropical island regions is crucial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mitig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 representative tropical monsoon region, Hainan Island experiences heavy precipitation influenced by multiple weather systems. However, existing studies predominantly focus on mid- and high-latitude regions, leaving significant gap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loud microphysical mechanisms over tropical islands. This study employs the WRF V4.2 model to evalu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seven cloud mi
焦悦黄诗彤邢益航吴晶尚明施晨晓贺音白磊
自动与人工观测气温差异偏大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以143个国家基准站为例被引量:11
2015年
利用143个国家基准站2002—2010年自动与人工逐日平行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估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差异,着重分析两者存在的较大差异及其发生原因,并利用惩罚最大t检验(PMT)方法结合台站元数据中自动观测仪器变化信息,客观评价自动观测对气温序列均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1.29%、54.14%、67.18%的自动观测日平均、日最高、日最低气温大于人工观测值,差值在±0.2℃之间的百分率分别为78.8%、63.1%、60.9%,平均对比差值分别为0.05、0.09、0.15℃,标准差为0.14、0.22和0.15℃,各气温要素的差值、绝对差值和标准差随自动观测时间的增长并无明显的增大或减小的趋势,且空间分布各有不同;(2)通过对对比差值、绝对差值、标准差的分类比较、逐步筛选发现,少数台站自动与人工观测值差异较大,对于采集自同一传感器的不同气温要素,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差值表现也不尽一致。经PMT检验,在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绝对差值最大的20个站中分别有35%的台站的月平均气温序列、35%的台站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序列和25%的台站的月平均最低气温序列由于自动观测仪器变化引起序列的非均一;(3)分析认为:温度传感器检定更换而导致的仪器示值误差变化会造成自动与人工观测对比差值跳变,而温度传感器或数据采集器等电子元器件的零点漂移会导致自动观测气温严重偏离人工观测值,这两种因素会导致自动与人工观测气温差异偏大,也是自动观测仪器变化导致气温序列产生非均一断点的可能原因。建议加强自动观测数据的监测与质量控制,增加观测仪器检定示值误差订正,并采取硬件、软件补偿等方法,实现温度零点补偿,尽可能地减小或消除仪器误差,提高自动观测资料的准确性。
李亚丽任芝花陈高峰夏巧利贺音余鹏
关键词:气温
陕西省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8
2017年
陕西省气象信息服务系统以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作为数据源,采用B/S模式开发,实现了气象要素检索下载、温度、降水量曲线绘制、气温色斑图显示等功能。应用实践表明,以CIMISS作为数据源,解决了气象信息数据源不统一的问题,且可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基础气象数据服务产品。
贺音何林
关键词:B/S
基于SPEI的陕西近40年干旱时空特性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根据1971—2012年陕西省96个气象观测站月降水、气温数据计算出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线性趋势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0a来陕西省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干旱化趋势、变率及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地区具有整体干旱变化特征一致的特点,总体呈现出干旱化趋势增强的特征,其中西安地区增强最明显,关中及陕北干旱变率最大;(2)干旱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以秦岭为界将陕西省分为秦岭以南和秦岭以北两大区域,两区域干旱呈现南北相反的分布特征,突变分析表明这种相反分布特征在1994年之后加剧;(3)从周期上看,整个陕西地区干旱呈准10a震荡,且关中与陕北地区呈现干旱特征相反的震荡步调。
贺音张聪娥张黎
关键词:经验正交函数干旱特征
WRF模式海南地区地表要素最优初始化时间研究
2025年
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极大地依赖于模式初始化场的质量及其平衡收敛过程,而这一过程在地形复杂、海陆交互显著的热带岛屿区域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基于WRF模式针对海南岛区域开展了不同分辨率初始场对模式平衡收敛特征的系统研究。采用ERA5 (0.25˚)和ERA-Interim (0.75˚)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通过设计短期和长期平行对比试验,分析了2米温度(T2)、2米比湿(Q2)及10米风场(U10、V10)等近地面要素的平衡收敛特征。研究发现,高分辨率初始场显著提升了模式的平衡收敛效率,ERA5驱动的模拟在长期积分中温度场平均收敛时间较ERA-Interim缩短2.7小时(17.4 vs 20.1小时),比湿场缩短3.3小时(18.1 vs 21.4小时),风场缩短3.0-3.5小时(U10:20.2 vs 23.2小时,V10:21.1 vs 24.6小时)。短期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物理量具有显著的时间依赖特征:温度场的平均收敛时间为2.8小时,比湿场为3.3小时,风场则需要3.7~4.0小时。特别是在18时起报的预报中,ERA5温度场的动态时间规整(Dynamic Time Warping, DTW)相关系数达到最高值0.93,而ERA-Interim降至0.87,表明ERA5在处理日落前后的温度变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基于研究结果,ERA5在各物理量的预报中均表现出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预报准确性,这对提升热带海岛地区数值预报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The accuracy of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heavily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model initialization fields and their spin-up process, which is particularly crucial in tropical island region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terrain and significant land-sea interaction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initial fields with different resolutions on model spin-up characteristics over Hainan Island using the WRF model. Using ERA5 (0.25˚) and ERA-Interim (0.75˚) reanalysis data as initial fields, we analyzed the spin-up characteristics of near-surface variables including 2-meter temperature (T
焦悦邢益航黄诗彤吴晶尚明施晨晓贺音白磊
关键词:再分析资料边界层参数化海陆相互作用
两套降水融合实况产品在陕西省的质量检验被引量:3
2023年
利用陕西省99个国家气象站、1894个区域气象站2021年3月1日00时-2022年2月28日23时(北京时)的小时降水量数据,采用相关系数、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晴雨准确率、降水分量级评估等指标,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1 km、5 km降水融合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结果表明:(1)两套融合产品在陕西省的评估效果较好,1 km融合产品评估结果(相关系数为0.9281,平均误差为0.0008 mm,均方根误差为0.2362mm)优于5 km融合产品(相关系数为0.8922,平均误差为-0.0010 mm,均方根误差为0.3353 mm);(2)两套融合产品对降水的有、无均反映较好,其中1 km融合产品的晴雨准确率为0.9590,5 km融合产品为0.9571;(3)小雨、中雨量级降水融合降水产品与观测值较接近,其他级别降水融合产品的T S评分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而降低;(4)两套融合降水产品能较好反映陕西区域内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陕北地区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较小,效果较好,关中南部及陕南秦巴山区的误差较大。
贺音张雅斌樊丹丹
关键词:降水
三种不同干旱动态监测指数在陕西省的适用性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运用陕西省96个站1981—2012年近32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分别计算出各站逐日(向前滚动30天)的三种干旱动态监测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Pa)、相对湿润干旱指数(M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将陕西省按地域由北至南分为陕北、关中、陕南,按季节分为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分别统计出不同干旱动态监测指数对应的干旱发生的频率并与历史记载中实际干旱情况进行比对,对三种干旱动态监测指数在陕西省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MI指数得到的干旱频率最高,Pa指数最低,冬季MI指数得到的干旱频率最低,Pa指数最高;在春、冬季节Pa指数的适用性较好,在夏、秋季节MI指数的适用性较好;陕西省夏季容易发生局地强降水,而在秋、冬季容易出现长时间的无降水,导致SPI指数在夏、秋、冬季节的适用性不太好。
贺音王钊贺皓
关键词:干旱指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