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成江
- 作品数:27 被引量:173H指数:7
- 供职机构: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茂兰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掌叶木资源调查被引量:2
- 2014年
- 于2012~2014年采用样带法对22条样带开展掌叶木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茂兰保护区野生掌叶木现存量为37 809~66917株之间的估计值,平均3.703 2株/hm^2,最大胸径57 cm,最高16 m;分布海拔上限906m;野生种群生长良好,受危害因子主要是村民生产活动带来的少量薪柴及家具用材;掌叶木为林区优势建群种,分布格局从次生林到原始森林均有分布,以次生林多见.另外,掌叶木野生种群幼苗严重不足,种群呈衰退趋势,并多处出现克隆繁殖现象.
- 熊志斌玉屏杨婷婷杨士涛莫家伟蒙惠理谭成江
- 关键词:掌叶木
- 植物激素对三叶青扦插生根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通过将三叶青扦插于不同基质、不同激素种类及不同浓度中,探讨不同基质、不同种类激素及不同浓度对药用植物三叶青扦插生根率的影响,以期为当地三叶青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 玉屏姚雾清莫家伟谭成江
- 关键词:扦插生根率
- 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白鹇种群数量与保护对策被引量:14
- 2002年
- 作者于2000~2001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鹇的种群数量为547只左右,种群密度为9.32±3.03只/km2,每群结群数为5.17±2.37只。白鹇的种群数量已呈下降趋势,有待于加强保护。
- 熊志斌谭成江余登利玉屏
-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白鹇种群数量
- 茂兰自然保护区白鹇种群数量与栖息地保护被引量:20
- 2003年
-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为期两年白鹇 (Lophuranycthemera)种群数量及栖息地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白鹇种群数量为 5 4 7只左右 ,种群密度为 9 32± 3 0 3/km2 ,每群结群数为 5 1 7± 2 37只 .白鹇栖息地分为 7种类型 ,分析各类型主要特征表明 ,白鹇选择栖息地具备 :( 1 )在栖息地上或附近要有水源 ;( 2 )森林郁闭度要在 80 %以上 ;( 3)林下较空旷且灌木层稀少 ;( 4 )人为干扰少 ;( 5 )食物丰富度较高 .调查还表明白鹇栖息地在当今人类经济活动中受到很大的威胁 ,主要表现在当地居民烧柴、采集中草药、修建公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上 .保护白鹇栖息地的具体措施 :( 1 )加强森林防火 ,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 2 )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 ,在空间和时间上限制采集中草药 ;( 3)加强当地居民的技术培训 ,加大扶贫力度 ,发展社区经济 ;( 4 )进行劳务输出 ,减少区内人口压力 ;( 5 )尽量避免修建林区公路 ,确保森林的连续性 ;( 6)尽快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 .
- 熊志斌余登利谭成江玉屏
- 关键词:茂兰自然保护区白鹇种群数量栖息地雉类
- 社区发展促进资源保护 资源保护反哺社区发展——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途径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社区发展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动力,只有社区得到发展,群众得到实惠,才能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破坏,实现保护区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通过对茂兰保护区开展社区工作的回顾和对社区发展突出问题及对策进行梳理,探讨新常态下社区发展的途径。
- 姚芊谭成江覃龙江
-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硬叶兜兰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
- 2025年
- 探究硬叶兜兰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情况,为就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区内硬叶兜兰的种群数量、生境特征及伴生植物种类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共记录到21个分布点,并设置样方进行调查,其分布呈局部聚集现象,发现个体共3008株,样方内平均种群密度为33.25株·100 m^(-2),其中,开花、结果的个体仅20株;生境选择集中分布于海拔700~800 m,以石灰岩石面为主要生长基质,偏好分布于山顶坡度≥26°的陡峭地形,坡向主要为全坡向和西南坡;样方植被保存完好,共记录到101种植物,分属于54科76属。茂兰保护区硬叶兜兰种群资源较为丰富,但生境选择严格,且有性繁殖能力较弱,需进一步加强保护和管理。
- 潘鑫章刘绍飞谭成江费仕鹏王登鸿陈正仁
- 关键词:生境特征
-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及管理一体化应用平台被引量:1
- 2019年
- 本项目基于智能传感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天空地一体化的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发了“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及管理一体化应用平台”,系统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信息层、平台层、应用层和用户层六个层面及信息安全与管理体系,以实现保护区生态监测数据、森林资源数据及多源时空大数据的融合、智能识别、统计分析与数据查询,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 谭成江姚正明高力辉唐志刚姚芊
- 关键词:GIS
-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叶兜兰种群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
- 2025年
-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叶兜兰种群进行样方调查,了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的种群数量特征、繁殖策略及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调查发现小叶兜兰植株1794株,年龄结构以成熟植株为主(55.24%),种群生长与发展趋势为稳定型,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繁殖策略以分檗繁殖为主(占比大于90%),开花株率仅40%,有性繁殖效率低下导致单株生存活力分化(平均展叶率63.65%)。生境适应性分析显示,该物种集中分布于海拔800~900 m的疏林区(郁闭度30%~50%)。种间联结网络结果表明,小叶兜兰与粗毛淫羊藿(Epimedium acuminatum)、寒莓(Rubus buergeri)等具有生态位重叠,物种共存率较高;与马铃苣苔(Oreocharis amabilis)、十字薹草(Carex cruciata)、日本蛇根草(Ophiorrhiza japonica)等草本植物存在生态位竞争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喀斯特地貌区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研究,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与参考,建议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对小叶兜兰及其生境的保护与宣传。
- 吴天柔余登利安明态刘绍飞陈正仁谭成江刘锋
- 关键词:种群特征种间关联
-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采用样线、样方法于2016和2017年的5~8月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茂兰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31种,隶属2目7科17属,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29;实验区中板寨两栖动物的种类最多,有23种,其次核心区中的白鹇山和实验区的甲乙区,分别有18种和16种,物种最少的是核心区的干排和缓冲区的肯地,均只有8种两栖类动物;不同样区内物种多样性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与生境、海拔高度及人为干扰有关。
- 姚正明覃龙江谭成江邓怀庆
- 关键词: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
-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 2025年
-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5属424种,绝大部分真菌属担子菌门。优势科主要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鬼笔科(Phallaceae)等9科(46属188种);优势属主要为红菇属(Russula)、鹅膏属(Amanita)、炭角菌属(Xylaria)等17属(155种)。保护区内大型真菌主要以土生真菌为主,共48科90属222种,占物种总数的52.4%;其次为腐生真菌,共43科85属152种,占总物种数的35.8%;共生真菌、寄生真菌、粪生真菌占比均较小,仅占物种总数的10%以下。科属均主要以世界广布类型为主,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和热带-亚热带分布类型。从资源应用分析,保护区内食用菌与药用菌占据优势地位,43种食用菌、138种药用菌、69种食药兼用菌、36种毒菌,其余为应用类型不详种。大型真菌物种受威胁状态统计分析,发现近危(NT)物种3种,仅占总物种数的0.71%,无易危、濒危和极危物种。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 余登利吴天柔安明态刘绍飞谭成江陈正仁
- 关键词:大型真菌多样性资源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