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刚
- 作品数:13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例被引量:1
- 2022年
- 患者女性,38岁,因"突发上腹部疼痛1 d"于2021年4月1日急诊入院。患者自诉1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无腹胀、腹泻,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畏寒,大小便正常。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检:血压201/113 mmHg(1 mmHg=0.133 kPa),急性痛苦面容,皮肤、巩膜未见明显黄染,腹平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阴性,未触及包块,腹部叩诊鼓音,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101.0 ng/L(正常参考值:0~62 ng/L),游离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5030.0 ng/L(正常参考值:0~145 ng/L),肿瘤标志物CA19-955.69 U/ml(正常参考值:0~37 U/ml),血清葡萄糖19.0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1%,尿葡萄糖(4+)、尿酮体(3+),EB病毒壳抗原IgG抗体>750 U/ml(正常参考值:0~20 U/ml),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600 U/ml(正常参考值:0~12.5 U/ml),EB病毒壳抗原IgM抗体35.20 U/ml(正常参考值:0~30 U/ml),IL-613.27 ng/L(正常参考值:0~7 ng/L)。
- 谭涛吴华俊周兵海胡志刚袁荣发余新邹书兵王恺
- 关键词:正常参考值尿酮体血清葡萄糖
- 3D可视化技术联合术中门静脉穿刺染色在解剖性肝段肝切除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通过3D可视化技术进行手术方案制定并联合术中门静脉穿刺染色进行解剖性肝切除术,以提高解剖性肝切除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运用3D可视化技术重建病人肝脏及血管虚拟模型,明确病人病灶所在肝段或者亚肝段的门静脉血供,根据重建结果制定手术方案,并利用虚拟模型指导术中超声引导下向目标门静脉注射亚甲蓝或吲哚菁绿染色标记切除范围,根据染色范围精准切除肿瘤所在肝段或亚肝段。结果共21例病人运用该方法制定手术方案,其中原发性肝癌17例,肝胆管结石病4例,21例病人术中成功穿刺目标肝段或亚肝段的供血门静脉,其中19例(90.5%)染色效果满意,2例(9.5%)染色未达到预期效果,1例存在反流,但反流区域较目标染色区域显影淡,1例染色区域部分覆盖相邻肝段,通过结合术中超声定位段间肝静脉确定了目标肝段的边界。最终所有病人均通过手术顺利切除病灶及其所在肝段或亚肝段。21例病人平均手术时间为245.7 min(165~355 min),平均出血量为276.2 mL(100~600 mL),术中平均输血量为1.2 U(0~4 U),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0.8 d(6~20 d)。结论运用3D可视化技术制定手术方案并模拟穿刺手术切面,可降低术中穿刺染色的技术难度,保证解剖性肝脏切除的完成。
- 管加福樊友文周兵海余新袁荣发吴华俊胡志刚王恺
- 关键词:美蓝染色解剖性肝切除
- 经胃自然孔道内镜外科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它结合了腹腔镜及内镜技术的特点,通过自然孔道如胃、直肠、阴道、膀胱等而无皮肤切口,应用软镜在体腔内进行手术操作。NOTES避免了皮肤切口,具有微创、美观、疼痛小、恢复快、粘连并发症少、麻醉要求低等潜在优势,对手术风险高、过度肥胖、瘢痕体质、既往手术腹腔粘连、皮肤切口感染或切口疝等患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NOTES有多种手术途径,经胃NOTES是最常见的手术途径之一,尽管存在诸如安全的造口及闭合技术的探索、专用器械的研发、缝合及吻合器械的研发、术中空间定位、感染的预防及并发症的处理等问题,经胃NOTES由于不受性别限制,手术操作空间大,视野广,仍极具发展潜力。在相关临床研究中, NOTES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
- 胡志刚邹书兵
- 关键词: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手术操作空间NOTESORIFICESURGERY
- 经自然孔道内镜手术对免疫炎性反应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4年
- 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是通过自然孔道如口腔、胃、直肠、阴道、膀胱等而无皮肤切口,应用软镜在体腔内进行操作的手术方式,由Kalloo等[1]在经胃内镜腹腔探查及肝活检的研究中正式提出,因其微创、美观、疼痛小、麻醉要求低、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潜在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但NOTES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手术入路、造口闭合、感染预防、缝合及吻合器械的研发、术中空间定位、多功能操作平台的研发、并发症处理、应激反应、专科培训等[2],其中,NOTES对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NOTES避免了腹壁切开,导致的创伤及免疫炎性反应是否更小,其影响因素有哪些,仍有待阐明。
- 胡志刚阎于珂王恺邹书兵
- 关键词:免疫炎性反应内镜手术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NOTESORIFICE并发症处理
- 晚期肝癌的外科切除指征探讨被引量:1
- 2018年
-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三位的肿瘤致死病因.我国每年有分别超过40万的原发性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1],其中85%~90%以上为肝细胞癌,即肝癌.根据目前国际上的肝癌BCLC分期,可大致将肝癌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和终末期四期[2].根据2012年欧洲肝病学会肝癌诊治指南的数据表明,晚期肝癌患者未经治疗的1年生存率只有34% [2-3].另有数据显示,约80%的肝癌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已处于晚期[4].因此,针对晚期肝癌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改善我国肝癌患者总体治疗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 周振宇胡志刚肖治宇王捷
- 腹腔镜左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手术效果评估与预测分析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左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远期效果的预后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左肝切除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0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6例,女性82例,年龄(52.4±11.7)岁(范围:20~80)岁,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范围:24~83个月)。将患者按3∶1随机分为训练组(79例)和验证组(29例)。选取术前和术中25个临床指标作为可能影响远期效果的因素,并以生存质量作为远期效果的间接评价指标。应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潜在的预后因素,并以此进行手术效果预测列线图的构建及验证。结果在108例患者中,结石残留10例(9.3%),结石复发8例(7.4%),反复胆管炎12例(11.1%),死亡3例(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肝胆手术史、性别、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碱性磷酸酶、是否使用胆道镜、术后结石残留、血清肌酐、是否术后胆道引流、手术时间是影响远期效果的预后因素(P值均<0.1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肝胆手术史(OR=2.305,95% CI:0.383~4.227,P=0.019)、术后胆道引流(OR=2.043,95% CI:0.182~4.209,P=0.048)、手术时间≥262.5 min(OR=1.971,95% CI:0.154~4.023,P=0.045)是影响远期效果的独立预后因素。以上述因素为基础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内外验证显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0.7)及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P>0.05),提示其预测效果良好。结论既往肝胆手术史、术后胆道引流、手术时间≥262.5 min是影响远期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基于手术效果相关预后因素的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预测效果,有助于预测腹腔镜左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远期效果。
- 徐林龙胡志刚杨东晓邹书兵王恺
- 关键词:结石肝切除术手术效果
- 实时超声影像融合联合经胆管腔内超声造影在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影像融合(RVS)联合经胆管腔内超声造影(IB-CEUS)在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接受PTCD治疗的71例患者资料。男性36例,女性35例,年龄35~94岁。按照引导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RVS联合IB-CEUS组(n=36)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组(n=35)。RVS联合IB-CEUS组在RVS联合IB-CEUS引导下行PTCD,DSA组在常规DSA透视引导下行PTCD。由两名临床医师根据术前超声和CT(或MRI)检查图像将胆管条件分为复杂和简单两种情况。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VS联合IB-CEUS组和DSA组患者术中穿刺次数[(1.0±0.2)次比(2.2±1.4)次;t=-5.148,P<0.01]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1/35)比17.1(6/36);P=0.049]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SA组和RVS联合IB-CEUS组分别有9例和12例为复杂胆管。RVS联合IB-CEUS组中简单胆管亚组和复杂胆管亚组的穿刺次数[(1.0±0.2)次和(1.0±0.0)次]仍低于DSA组[(2.2±1.6)次和(2.4±0.4)次](t=-3.606,P<0.01;t=-3.959,P=0.002)。RVS联合IB-CEUS组中简单胆管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0(0/24)]亦低于DSA组[19.2%(5/26)](P=0.031),但复杂胆管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比1/9)(P=0.686)。结论在RVS联合IB-CEUS引导下行PTCD有助于减少术中穿刺次数及术后并发症,且复杂胆管条件患者仍可从PTCD中获益。
- 吴华俊易建伟胡志刚周兵海管加福阎金龙余新袁荣发邹书兵王恺
- 关键词:胆管疾病
- ICG荧光引导腹腔镜下解剖性肝S5+6v切除+胆囊切除术
- 2025年
- 可视化技术引导下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是目前肝脏肿瘤外科的主流术式,具有精准实现目标肝区域切除并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优势。本例手术为1例原发性肝癌[中国肝癌临床(CNLC)分期Ⅱa期,巴塞罗那(BCLC)分期A期]病例,通过术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确定肿瘤病灶位于肝S5及S6腹侧支(S6v)区域,通过三维重建确定肿瘤及脉管关系,并进行肿瘤门静脉流域分析,制定模拟切除方案。术中借助超声确定病灶位置及性质,并引导精准离断肝S5(G5)及S6腹侧支(G6v)Glission蒂,行预切除肝段吲哚菁绿(ICG)荧光负染,确定预切除范围,最终结合术中超声、荧光、循肝静脉标志实现腹腔镜解剖性肝S5+6v切除。
- 胡志刚易建伟邱于民周兵海管加福王恺
- 关键词:解剖性肝切除术术中超声腹腔镜
- 腹腔镜“流程化”脾后隧道入路脾切除术在治疗巨脾中的应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流程化”脾后隧道入路脾切除术在治疗巨脾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2年5月本中心接诊的巨脾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实施手术方式分为A组(流程化组)和B组(常规组),A组:实施腹腔镜下“流程化”脾后隧道入路脾切除术;B组:实施腹腔镜下常规脾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应激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阿尔法(TNF-α)]和肝功能指标。结果共7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A组36例,B组34例。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125.69±16.31)min vs(91.76±12.31)min,P<0.05];A组手术中出血量[(138.35±12.46)mL vs(269.46±15.97)mL,P<0.05]、术后住院时间[(7.11±0.81)d vs(12.23±1.56)d,P<0.05]、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55±0.47)d vs(3.66±0.81)d,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10.00%vs 65.00%,P<0.05)均低于B组。A组应激反应相关指标CRP[(5.44±0.69 mg/L)vs(8.57±0.49)mg/L,P<0.05]、PCT[(1.55±0.46)μg/mL vs(2.92±0.77)μg/mL,P<0.05]、TNF-α[(1.24±0.11)mg/mL vs(2.48±0.34)mg/mL,P<0.05]均低于B组。两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均较优[术前肝功能评分:(7.26±1.28)vs(7.47±2.01),P=0.5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5 d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显著下降[术后5 d肝功能评分:(6.39±1.31)vs(7.12±0.98),P<0.05],且A组低于B组。结论腹腔镜“流程化”脾后隧道入路脾切除术治疗巨脾疗效好,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肠道功能恢复快、手术应激反应轻、肝功能指标改善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王毅强王国文汪玮胡志刚
-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术巨脾
- 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治疗脾囊肿2例被引量:2
- 2022年
- 脾囊肿临床上比较少见,随着超声体检的广泛应用,其发现率逐渐升高。对于较小的脾囊肿无需手术干预,以定期随访为主,当囊肿较大(直径大于5 cm)或有压迫症状则需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脾脏良性疾病,传统治疗手段主要为全脾切除术,但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研究的深入,保留部分脾脏被广大外科医生所重视。笔者所在医院于微创手术的基础上,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对2例脾囊肿患者的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和术前评估,为手术方案个体化规划和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决策,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降低手术风险上实现了对病灶的切除并保留了部分脾脏,报道如下。
- 朱恒昌管加福吴华俊周兵海胡志刚袁荣发余新邹书兵王恺
- 关键词:脾部分切除术腹腔镜三维重建脾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