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长林
- 作品数:31 被引量:113H指数:6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学校目标管理论纲被引量:7
- 2014年
- 学校目标管理是指学校领导者和学校成员共同确定学校目标体系,并以目标为中心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组织活动。学校目标管理不仅关注整体的系统管理,也重视成果的结果管理,更强调自觉的自我管理。学校目标管理要获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做好三个阶段的工作。目标确定阶段要构建完整的学校目标体系;目标实施阶段要激励下级进行自我管理;目标评估阶段要准确评估下级工作。
- 石长林
- 关键词:自我管理
- 论学校和谐管理模式的构建被引量:4
- 2012年
- 学校和谐管理模式是指由有利于实现学校和谐发展的学校管理系统各个要素构成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组合方式。构建学校和谐管理模式需要做到五方面:和谐的学校管理目标:培养出和谐发展的学生,关怀教师的生命成长;和谐的学校管理过程:强化尊重和理解,融入人文关怀;和谐的学校管理方式:发挥各类人员的主体性,引导教师自我管理;和谐的学校组织文化:强调价值观领导,构建学校共同愿景;和谐的学校领导者品质:提高综合素养,体现人格魅力。
- 石长林
- 关键词:人文关怀主体性共同愿景
- 关于依法治校构建问题的思考
- 1998年
- 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制,实现依法治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得出来的深刻结论。而依法治校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实现依法治教的重要一环。 如何实现依法治校呢?笔者认为,依法治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完成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关键要从三方面着手,构建好依法治校工程的三大基石——内容基础观念基础、实践基础。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一、构建依法治校的内容基础:有法可依 实现依法治校,首先必须具有内容基础,也就是要“有法可依”,否则,凭什么去“治校”呢?常言道:“国不可无法,无法则不治;教育不可无法,无法则不兴。”这说明了管理教育过程中“法”的重要性,同样说明了治校时有“法”的重要性。“依法治校”中的“法”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狭义上所指的“国家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内容(对全国或地方的学校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二是包括学校根据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的规章制度(这部分“法”只能在本校具有约束力)。应该明确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意义上是一致的,都具有法的约束力。只有完善了这两部分“法”,才能说为依法治校奠定了内容基础,也才能说实现依法治校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 石长林
- 关键词:法律意识治校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方针有法可依
- 高职院校多主体参与治理的模式、困境及路径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与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定位多主体在高职院校治理过程中的角色与任务是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治理的前提条件。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在阐述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三角模式,在目前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存在参与态度普遍冷漠、参与组织尚不成熟、参与资格的严重匮乏、参与能力的普遍低下等多重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高职院校治理思想产生的政府战略导向路径、基于高职院校治理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服务导向路径、基于高职院校治理结果运用的企业反馈导向路径,以期推动高职院校多元治理模式不断发展与创新。
- 张琼石长林
- 关键词:高职院校多主体参与
- 提高教师积极性的艺术
- 1998年
- 在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对人的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因为离开了人,办教育、育人才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提高学校全体人员积极性成为校长必须明确树立的基本观点,而依靠教师则是办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调动和发挥教师积极性更应成为校长工作的重心,唯此才能提高教育教学...
- 石长林
- 关键词:教师积极性教师工作校长教学质量
- 称赞下级的艺术
- 1999年
- 石长林
- 关键词:心理特征自我实现需要知识分子自信心不足
- 中国教师政策研究
-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因此制定科学的教师政策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就是对中国教师政策问题,从教育政策内容的视角进行的一种分析。由于本研究不仅对教师...
- 石长林
- 关键词:教师教师政策
- 文献传递
- 教师和学生关系的重构:教育惩戒权的正向作用被引量:16
- 2020年
- 教育惩戒是针对学生不当行为所采取的有效惩治措施,其不同于惩罚、体罚,与教育奖励有着目的上的内在统一性。当前,我国"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开始松动,许多教师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畏首畏尾,唯恐实施某种惩戒便被视为体罚或变相体罚,引起社会的谴责、家长的愤怒、师生关系的疏远甚至反目成仇等问题。赏识教育既有利也有弊。文章采用文献研究、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从认识惩罚和教育惩戒的区别,把握教育惩戒的意义及其理论依据,结合运用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等方面出发,在准确把握师生关系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义务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重构。
- 夏友奎石长林邱柏杨
- 关键词:教育惩罚赏识教育教育惩戒师生关系
- 试论教育评价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 2004年
- 石长林
- 关键词:教育评价教育评估教育行政部门
- 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心理学问题探讨
- 1998年
- 近几年来,在有关教育的新闻媒体与学术刊物中,“素质教育”成了使用频率极高的术语,关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怎样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本文拟就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心理学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心理教育应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分析,
- 石长林
-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应试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心理素质考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