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柱 作品数:84 被引量:401 H指数:14 供职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908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更多>>
渤海湾西北岸滨海湖埋藏牡蛎礁古生态环境 被引量:18 2008年 对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滨海湖埋藏牡蛎礁的分布形态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对位于礁体中央部位的一个垂直剖面上的礁体下伏沉积物、礁体内的泥砂质充填物连续取样。综合研究表明,该埋藏礁体生长于河流入海口处,长轴方向NW—SE、沿古河床分布。礁体开始建造于2445aBP前,基底坐落于当时的潮间带下部。持续建礁约160年后,至2287aBP时,礁体建造至潮间带中部海平面位置。随着岸线的推进,河流携带的大量泥砂逐渐掩埋了平均厚度约2m的滨海湖牡蛎礁。 范昌福 王宏 裴艳东 刘志广 王福 田立柱 商志文渤海湾贝壳堤:特征、成因与分类 被引量:1 2025年 【研究目的】贝壳堤及堤间低地系统作为重要的复合地质体,记录了渤海湾西岸、西南岸贝壳堤平原中全新世以来的海岸线位置与海陆变化。前人基本查明了贝壳堤的时空分布、解释了成因,并将它们归入“沿岸堤—海岸平原”体系。但是,这些基本认知数十年来很少再有新的发展和充实。另一方面,人类活动破坏了贝壳堤,堤间低地地貌也发生巨变,以至于渤海湾贝壳堤研究伴随着仍未解决的大量问题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有鉴于此,本文以作者所在团队40余年的积累为基础,系统研究了渤海湾贝壳堤,查明其基本特征、成因机制并试给予新的分类,期望为今后海岸带预测与沉积地层学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本文引述了国际上沿岸堤—海岸平原和障壁岛—潟湖两大体系的形成、区别和两个体系的转换,以及潮滩堤和障壁岛两个案例、侵蚀斜坡等研究成果。同时,另一篇论文(及详细的附件)(商志文等,2025)专门论述了渤海湾各道贝壳堤所有能找到的横截面原始材料,包括前人和作者的第一手野外原始记录与照片、堤与相关泥层的物质组成、微地貌及^(14)C年代学数据,绘制了贝壳堤—堤间低地时空分布图并尝试进行了堤与气候事件的对比。这是迄今为止对前人和我们自己贝壳堤研究的最为全面、详细的总结。在这些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得以进一步探讨贝壳堤及堤间低地的基本特征、成因与分类。【研究结果】(1)强调潮坪先经历了海进侵蚀,侵蚀历时数十年到数百年,形成了位于潮间带—潮下带上部的斜坡,遂即成为贝壳堤堆积的底板。(2)贝壳堤的初期在经历了一段相对温和的环境后,堤的中部,可分为岸进型和侵蚀型两类。后一类在近2 ka以来成为堤的主要类型,堤内发育众多侵蚀面,显示持续至今的海侵过程,并因此丰富了此前提出的“ 王宏 王宏 胡云壮 王福 施佩歆 胡云壮 陈永胜 田立柱 姜兴钰 施佩歆 杨朋 李建芬 王兴 陈永胜 王建龙渤海湾贝壳堤的横截面形态与内涵 被引量:2 2025年 【研究目的】贝壳堤(shelly ridge)是波浪和潮水将海里的贝壳和泥砂不断向岸边搬运,沿海岸线堆积而成的长垄状凸起的海堤。垂直于堤走向的横截面揭示了堤的物质组成、沉积结构与外部形态,是研究贝壳堤成因、形成过程、时空分布、海陆变化及与海面关系等问题的重要切入点。【研究方法】渤海湾沿海平原分布着5~8道贝壳堤,通过对11个地点的贝壳堤横截面研究,查明了贝壳堤的横截面形态、沉积物组成与沉积结构,讨论了贝壳堤的成因。【研究结果】贝壳堤的横截面形态分为完整型、半完整型与蚀退型三类。进一步,根据贝壳堤底板和初始发育形态,将渤海湾贝壳堤堆积体分成潮间带侵蚀斜坡贴附型、泥堤后缘向陆倾斜型、砂泥质潮间带沙坝向上生长型和现代贝壳滩型四类,提出了形成向海倾斜的斜坡—堆积贝壳体的气候成因假说。【结论】“小冰期”结束以来的最近约150年里,人为影响的气候变化加剧了最新一轮的海侵退积过程,这是整个渤海湾(乃至全国泥质海岸带(?))的大趋势。养殖池外侧堤坝基部贝壳滩的出现,是新生贝壳堤雏形。当前,宜停止将已关停的养殖区恢复到1980年代初状态,转而采取对养殖区外围新生贝壳质海滩加以养护,积极促成新的生态环境的出现。 商志文 李建芬 李建芬 陈永胜 吕允奇 陈永胜 王福 田立柱 姜兴钰 王兴 王福关键词:贝壳堤 底板 气候变化 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面变化 被引量:26 2015年 在讨论海面标志点基本定义的基础上,从渤海湾西岸534个原始数据中获得了136个指示高水位、潮间带或低水位的海面变化标志点,并重建了它们的相对海平面时空分布,进而获得了渤海湾西岸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带。约lOcal.kaB.P.时,相对海平面变化带达到-25m,以约6m/1000a(即约6mm/a)的平均速率上升,在6cal.kaB.P.前后达到现代海面的高度;6cal.kaB.P.至今,变化带的高度介于+lm- -2m之间,未发现中全新世相对高海面。再搬运海相贝类和陆相泥炭类样品的。℃年龄,分别存在约600年和660年的驻留时间。经过驻留时间校正的新海面变化年代学序列,将渤海湾相对海平面达到现代高度的时间点确定为约6cal.kaB.P.,从而与全球海面变化的对比更为准确。渤海湾盆地的长期稳定下沉和沉积自重压实的共同作用,可能抵消了冰川均衡调整(GIA)引起的中全新世数米高的相对高海面。 李建芬 商志文 王福 陈永胜 田立柱 姜兴钰 王宏关键词:渤海湾西岸 渤海湾西岸CH500孔磁性地层年代研究 被引量:9 2016年 对渤海湾西岸孔深503.22m的CH500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基于377个交变退磁样品分离出的特征剩磁,建立了钻孔的磁性地层,并与标准极性年表相对比,确定了极性时和极性亚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孔年代地层划分及其区域构造意义。结果表明:本钻孔B/M界限深度119.5m,M/G界限深度为359.1m,钻孔底部位于C2An.2r内,其年龄应小于3.33 Ma。通过与渤海湾西北岸的其他钻孔对比,发现各钻孔的B/M界限深度和M/G界限深度存在较大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级次构造单元地层厚度的差异。这一研究为该钻孔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标尺,为渤海湾西岸第四系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裴艳东 Hus J 田立柱 杨吉龙 姜兴钰关键词:磁性地层学 沉积速率 渤海湾西岸 渤海湾西岸BT113孔35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陆作用 被引量:14 2012年 根据渤海湾西岸有孔虫和介形虫与年代学(AMS14C和OSL测年)研究,将该段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U1—U6),它们依次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河流及全新世的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结束于约35 ka的U1单元的陆相环境,证实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渤海湾西岸未受海水影响。U1和U2单元之间,存在历时约27 ka的沉积间断(35~8.5 ka cal BP),研究区因此缺失早全新世沉积。U2单元的潮滩环境指示全新世海侵于8.5 ka cal BP到达渤海湾西岸,当时相对海平面为-16.7 m。U3单元为浅海环境,约6 ka cal BP时相对海平面上升到-6.8~-1.8 m。8.5~6 ka cal BP期间的海面上升速率是0.4~0.6 cm/a,可能与MWP1C事件有关。U4—U5单元,转为三角洲环境,沉积速率增大,反映自3.7 ka cal BP河流输入影响加强,约1.3 ka cal BP时成陆,形成U6单元。晚更新世35 ka以来的陆海环境演化,总体上是对气候变化控制下的海面变化的响应。 陈永胜 王宏 李建芬 裴艳东 田立柱 商志文关键词:渤海湾西岸 CAL BP 沉积环境 海平面 渤海湾西岸钻孔记录的沉积演化过程和沉积物风化强度、物源重建 被引量:8 2018年 渤海湾沉积记录研究对于认识华北平原形成过程及晚新生代以来东亚季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渤海湾G4孔~5.2 Ma以来的沉积物开展了粒度、色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CIA、Al/Si、Al/Na、Al/K、Ba/Sr及(La/Sm)N、(La/Yb)N元素地球化学指标揭示钻孔底部5.2 Ma至1.6 Ma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程度由中等风化向弱风化转变,反映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和东亚冬季风对华北平原产生同步影响. 1.60 Ma以来G4孔沉积物出现(La/Sm)N、(La/Yb)N明显增大, CIA、Al/Si、Al/Na、Al/K、Ba/Sr变化趋势与同期深海氧同位素、黄土CIA及87Sr/86Sr缓慢降低特征不相符的情况,指示发生了一次物源变化,可能与黄河进入华北平原有关.渤海湾钻孔剖面显示自1.60 Ma开始至0.78 Ma,黄骅坳陷被快速填平补齐,可能揭示黄河带来的大量物质对华北平原形成贡献巨大. 杨吉龙 胥勤勉 胡云壮 袁海帆 王福 田立柱 肖国桥关键词:上新世 风化过程 地球化学 渤海湾北岸海相贝壳AMS 14C测年与“驻留时间” 被引量:2 2021年 以渤海湾地区曹妃甸沿海全新统埋藏贝壳为研究对象,对比同一层位中不同形态贝壳的AMS;C年龄,总结贝壳形态-年龄差异及所指示的"驻留时间"。测年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同一地层中,用于测年的腹足类-单瓣壳-贝屑3种形态贝壳的年龄通常具有依次变小的特征,以校正年龄中值计算,年龄差值总体介于52~466 yr。以2倍标准偏差的校正年龄对比,不同形态贝壳的年龄部分接近。这一结果明显不同于渤海湾西岸贝壳堤中同一单层同种贝壳的闭合壳-单瓣壳-贝壳碎片的年龄逐渐变老的次序。这种贝壳形态—年龄序列的差别系沉积环境不同,搬运营力及距离差异性导致。 陈永胜 李建芬 杨朋 王福 田立柱关键词:AMS 渤海湾天津滨海新区围海造陆前后海底冲淤变化 被引量:5 2021年 天津滨海新区2009—2010年实施了共计超过420 km;的围海造陆工程围堤建设,必然对该区的流场和侵蚀淤积产生影响。本文以2006—2009年海底地形地貌为本底,对比分析2015年海底地形地貌实测水深与浅地层剖面数据,结果显示,围海造陆外围海底冲淤与海底地形发生显著调整,呈现出北部淤积南部侵蚀的整体格局。淤积区主要分布于天津港航道防波堤以北、临港产业区,以及南港工业区南侧海域,淤积厚度可达0.9~1.3 m。侵蚀区主要分布于临港经济区至南港产业区东部的大片海域,北疆电厂东侧,以及中心渔港海挡豁口处,侵蚀量达0.4~2.0 m。原本平坦的海底在冲淤再平衡作用下,形成明显地形起伏。海底淤积区域的海底坡降显著增加,并接近强物源供给背景的河口坡降值。而侵蚀区海底被强烈冲刷改造至近乎水平。 田立柱 王福 王福 李勇 裴艳东 姜兴钰 李勇 商志文 施佩歆关键词:围海造陆 海底冲淤 小凌河下游晚全新世地层与环境 被引量:4 2007年 作为从出山口至入海河口直线距离仅约20 km的短途河流,小凌河下游地区及相邻潮间带表层发育了砾石质冲洪积扇、曲流河道滞留相-点状砂坝-泛滥平原与洼地、贝壳砾石海滩、盐沼、开放潮坪下部与中上部等一系列沉积环境。通过沉积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及新构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1)将中、晚全新世地层划分为7个年代地层单元,2)发现了夏-西周、元末-明初两道年龄分别约为2 050~650 BC和1 350 AD的古海岸线,3)确立了春秋、中唐-北宋初、"小冰期"结束以来3次小凌河沉积期,最有可能发育的时间进一步限定在约650~400 BC(第1期)、约700~1 000 A(D第2期)和1 850 AD以来(第3期),4)提出了NW向与NE向构造加剧小凌河下游曲流发育的假说。 裴艳东 王宏 李建芬 Manfred FRECHEN 张玉发 范昌福 田立柱关键词:冲积扇 砂坝 泛滥平原 古海岸线 新构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