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452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452例室间隔缺损患儿应用国产对称双盘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并进行术中、术后第1、3、6、12、18、24、36个月随访,包括12导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并发症情况(有无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形态、主动脉瓣及三尖瓣返流情况及有无残余分流等),评估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本组452例中,治疗成功445例,总有效率为98.9%。因1例术后脑出血做开颅手术,2例术后1周出现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1月后恢复,2例半年后出现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手术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其余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双盘对称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应成为室间隔缺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同时应掌握好适应证,注意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并发症。
- 王垒行海舰蹇强王涛李丹孙敏杨华
- 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小儿脑积水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小儿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52例脑积水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盲选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患儿采用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感染、低颅压综合征、颅内水肿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3182,P=0.0211)。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小儿脑积水,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史航宇王涛
- 关键词:脑积水腹腔镜脑室-腹腔分流术
- 川崎病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 2016年
- 目的:探讨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与促炎性细胞因子在川崎病(KD)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Real-time PCR检测KD患儿急性期及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内11β-HSD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11β-HSD蛋白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7A和IL-6水平。结果:病例组患儿治疗前外周血单核细胞内11β-HSD1 mRNA表达水平及IL-17A和IL-6水平分别为7.13±0.79、(43.40±5.20)pg/m L、(68.30±6.26)pg/m L,较正常对照组1.00±0.07、(24.30±2.26)pg/m L、(30.04±2.86)pg/m L明显升高(P<0.01),而治疗后结果分别为3.43±0.52、(27.30±2.50)pg/m L、(38.30±3.50)pg/m 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前11β-HSD2 mRNA表达水平为0.32±0.0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00±0.06(P<0.01),治疗后水平为0.82±0.04,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免疫印迹检测11β-HSD蛋白表达水平的结果分析与11β-HSD mRNA表达水平结果分析一致。结论:KD急性期11β-HSD、促炎性细胞因子在调节KD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王娟莉周南吴守振严晓华王涛行海舰
- 关键词:川崎病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促炎性细胞因子
- Rubinstein-Taybi综合征一例被引量:2
- 2011年
- 患儿男,2个月,因“咳嗽10天”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孕40周顺产,出生体重3kg。父母非近亲婚配,表型正常,已生育1子,身体健康。母亲妊娠期健康。患儿出生后即发现其双手、双足畸形;双手拇指宽阔,双足拇趾短粗。既往患肺炎2次,治愈。坐位竖头稳,逗不笑。此次入院前10天无诱因出现咳嗽,伴呛奶、吐奶,无发热、抽搐,无呼吸困难,未治疗。
- 王涛周南王垒
- 关键词:身体健康出生体重近亲婚配患儿妊娠期足畸形
- 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小儿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和随访研究,分别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心脏超声测量指标。结果:两组(生存组和死亡组)LVEF有统计学差异(P=0.016),其它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超声检测的二尖瓣病变和肺动脉瓣病变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VEF值和三尖瓣病变程度可作为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儿临床预后的指标。
- 王涛周南王垒穆艳红师军利
- 关键词:扩张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
- 川崎病患儿血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的变化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外周血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的变化,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测并比较病例组、健康对照组患儿及病例组患儿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外周血中11β-HSD_1和11β-HSD_2的水平。结果 11β-HSD_1水平免疫球蛋白治疗前病例组(8.21±2.83ng/mL)高于对照组(6.61±0.65ng/m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29,P<0.05);治疗后病例(5.63±3.36ng/mL)组低于对照组(6.61±0.65ng/mL),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1β-HSD_2水平免疫球蛋白治疗前病例组(2.30±1.46ng/mL)低于对照组(3.18±1.34ng/m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2,P<0.05);治疗后病例组(2.98±1.43ng/mL)低于对照组(3.18±1.34ng/mL),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发病初期,体内存在的炎症因子影响11β-HSD的表达。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发挥更有效的抗炎作用。
- 王娟莉周南苏德成王涛高晓鹏
- 关键词:川崎病糖皮质激素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外周血
- 小儿川崎病38例外周血糖皮质激素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急性期外周血糖皮质激素受体(GR)α、β水平的变化,为其选择糖皮质激素(GC)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急性期KD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前后血中GRα和GRβ水平,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IVIG静注前KD患儿GR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VIG后第3天、7天内,GCR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KD患儿GRβ水平在IVIG治疗前后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KD冠状动脉异常组与冠状动脉正常组治疗前后GRα、GRβ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KD急性期及早给予外源性GC,则可以发挥更强的抗炎作用。
- 周南王涛苏德成高晓鹏王娟莉王嵩
- 川崎病伴指趾坏疽1例报告被引量:1
- 2012年
- 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害及其心脏后遗症,出现肢体坏疽者甚为罕见,且一旦出现疗效不佳,预后不良^[1]。我院成功救治1例川崎病伴冠状动脉血栓及指趾坏疽息儿,现报告如下。
- 周南刘小权常文毅王涛
- 关键词:肢体坏疽川崎病指趾全身性血管炎冠状动脉损害冠状动脉血栓
- 小儿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护理体会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对小儿扩张性心肌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30例扩张性心肌病患儿均为我科2007-2011年收治的病例,对此患儿住院期间的护理过程进行的总结。结果30例患者中19例病情稳定,8例因病情严重治疗无效死亡,3例失访。结论:加强护理观察,做好预见性护理,注重心理护理,加强健康指导,是减少扩张型心肌病心衰复发的一项重要措施。
- 李丹王涛
- 关键词:护理扩张型心肌病小儿
-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造影20例结果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单中心20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患儿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1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住院的20例川崎病合并CAL且行CAG的患儿资料、CAG结果及随访。结果20例患儿中男16例,女4例,患病年龄3.55(1.96,5.81)岁,诊断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的时间9.50(8.00,12.25)d,CAG检查时间为病程第41.00(28.25,75.75)个月,共发现38支冠状动脉血管受累,平均1.9支/例。发生CAL的部位共54个,其中冠状动脉瘤最常见(34个,63.0%),其次为轻度扩张(15个,27.8%)、完全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3个,5.6%)、节段性狭窄(2个,3.7%),其中右冠状动脉闭塞伴辫样新生血管形成1例。34个冠状动脉瘤位于右冠状动脉主干最多见(21/34,61.8%),其次为左冠状动脉主干(7/34,20.6%)、左前降支(5/34,14.7%)、左回旋支(1/34,2.9%);冠状动脉瘤的形态以囊梭型冠状动脉瘤最多见(17/34,50.0%),其次为梭型冠状动脉瘤(12/34,35.3%)、囊型冠状动脉瘤(3/34,8.8%)、管型冠状动脉瘤(2/34,5.9%)。轻度扩张位于左冠状动脉主干(7/15,46.7%)、左前降支(5/15,33.3%)、右冠状动脉(2/15,13.3%)、左回旋支(1/15,6.7%)。2例患儿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其中1例系左前降支重度狭窄,病程2个月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程7个月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另1例系左前降支完全闭塞,病程2年余时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遂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所有患儿未发生冠状动脉瘤破裂,无死亡病例。结论川崎病合并CAL类型以冠状动脉瘤为主,多位于右冠状动脉主干、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左前降支近端;CAG是准确评估川崎病合并CAL的重要手段,对早期评估病变程度及病程中及时准确评估狭窄及闭塞病变有临床指导价值。
- 雷茜王涛许小艳刘美琪王娟莉王洁蒋丛姗张艳敏
-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