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力

作品数:21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肿瘤
  • 7篇细胞
  • 5篇切除
  • 3篇胰腺
  • 3篇胰瘘
  • 3篇制剂
  • 3篇十二指肠
  • 3篇切除术
  • 2篇心肌
  • 2篇心肌炎
  • 2篇胸腺
  • 2篇胸腺瘤
  • 2篇血管
  • 2篇胰肠吻合
  • 2篇胰十二指肠
  • 2篇胰十二指肠切...
  • 2篇胰十二指肠切...
  • 2篇抑制剂
  • 2篇十二指肠切除
  • 2篇十二指肠切除...

机构

  • 21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四川大学
  • 2篇湖北民族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绵阳市第三人...
  • 1篇内江市第二人...
  • 1篇四川省医学科...
  • 1篇中江县人民医...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王力
  • 9篇田伯乐
  • 6篇罗锋
  • 3篇陈阳
  • 2篇张懿
  • 2篇张志荣
  • 2篇刘燕扬
  • 1篇刘续宝
  • 1篇岳鹏举
  • 1篇熊俊杰
  • 1篇肖恒怡
  • 1篇卓瑜
  • 1篇朱大兴
  • 1篇徐松
  • 1篇林苹
  • 1篇苏安平
  • 1篇曹丹
  • 1篇李之曦
  • 1篇杨敏
  • 1篇张肇达

传媒

  • 5篇中国普外基础...
  • 3篇肿瘤预防与治...
  • 2篇华西药学杂志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沉默Versican基因对鼠源性肝癌细胞株Hepa1-6体外增殖及迁移影响的研究
2017年
目的:检测Versican基因在鼠源性肝癌细胞的表达情况,观察沉默Versican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鼠源性肝癌细胞株Hepa1-6中Versican的表达。构建沉默Versican基因的shRNA质粒(shVCAN)稳定转染Hepa1-6,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shVCAN质粒转染效率,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Versican基因的沉默效率。CCK-8法检测稳定转染shVCAN质粒后Hepa1-6的增殖能力变化;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稳定转染shVCAN质粒后Hepa1-6的迁移能力变化;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稳定转染shVCAN质粒后Hepa1-6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鼠源性肝癌细胞株Hepa1-6中Versican蛋白呈阳性表达。荧光显微镜显示shVCAN质粒稳定转染Hepa1-6效率高;RT-PCR及Western blot显示,shVCAN质粒稳定转染Hepa1-6后,其内的Versican表达受到明显抑制。此外,shVCAN质粒稳定转染Hepa1-6后,其增殖及迁移能力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显示,shVCAN质粒稳定转染的Hepa1-6内,EMT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上调,N-cadherin的表达下调。结论:沉默鼠源性肝癌细胞株Hepa1-6内Versican基因的表达,其增殖及迁移能力均受到抑制,其部分机理可能与沉默Versican基因引发Hepa1-6内E-cadherin上调及N-cadherin下调有关。
李之曦王力刘燕扬王喻义罗锋曹丹
关键词:肝癌VERSICAN增殖迁移
PD-1抑制剂治疗复发难治性胸腺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抑制剂在胸腺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例晚期胸腺瘤患者使用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PD-1 inhibitor"、"PD-L1 inhibitor"、"pembrolizumab"、"nivolumab"或"atezolizumab"联合"thymoma"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9年9月30日。结果:患者男,26岁,B2/B3型胸腺瘤,在多次姑息性手术治疗,多线化疗,纵隔放疗后病情出现进展,后续使用PD-L1抑制剂pembrolizumab联合培美曲塞治疗,在第一次使用pembrolizumab治疗后患者出现免疫相关心肌炎,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后好转,药物减停过程中患者出现心肌炎复燃,并伴随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最后在使用PD-1抑制剂后5个月死亡。在Pubmed数据库共检索到5篇文献共12例胸腺瘤患者使用免疫治疗,加上本例共13例。在这13例使用PD-1抑制剂的患者中,9例进行了疗效评价,3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6例患者疾病稳定;然而有11例患者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6例患者死亡。结论:PD-1抑制剂在胸腺瘤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致死率,在临床应用中应慎重考虑患者的获益和风险。
龙浪罗锋王力鄢国清
关键词:胸腺瘤心肌炎
肺部同时性、持续性多发磨玻璃结节自然病程的全程随访管理策略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肺部多发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s,GGNs)的发展变化规律与病程管理是当前肺癌临床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了解肺部多发GGNs自然病程的最新进展,对掌握此疾病的变化规律及制定管理策略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利用智能化全程随访管理平台的先进方法,使得GGNs的长期规范化管理成为可能。为此,本文将对肺部多发GGNs自然病程的研究新进展及管理新经验进行综述。
黄成铭周永召方裕锦刘燕扬王力卓瑜朱大兴
关键词:自然病程
血管活性肠肽瘤:1例报道及文献资料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特点,以及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方法报道1例胰腺VIPoma,同时检索国内文献得到49例胰腺VIPoma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此50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分泌性腹泻、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是胰腺VIPoma的主要临床表现,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增高具有诊断价值。经手术治疗,腹泻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对于远处转移患者,生长抑素、化疗、干扰素等治疗均有效。结论 VIPoma早期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典型临床症状、血浆VIP水平、影像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可改善预后,生长抑素等治疗可缓解症状,发生转移者也应积极治疗。
岳鹏举苏安平张懿杨敏王力田伯乐
关键词: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血管活性肠肽血管活性肠肽瘤
miR-210-3p靶向调控BTG2促进肺癌转移的实验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210-3p(microRNA-210-3p,miR-210-3p)在肺癌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裸鼠移植瘤模型检测miR-210-3p对肺癌荷瘤小鼠移植瘤生长及小鼠肺转移瘤形成的影响。通过RT-qPCR验证数据库分析所获得的靶基因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210-3p与下游靶基因BTG2的结合情况;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CCK-8、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BTG2表达变化对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肺癌细胞转移相关分子蛋白表达变化。结果:miR-210-3p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miR-210-3p过表达促进肺癌荷瘤小鼠移植瘤生长(P<0.001);miR-210-3p过表达组的小鼠肺内转移灶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显示,miR-210-3p可直接靶向结合BTG2;下调BTG2表达,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上调BTG2表达,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减弱。结论:miR-210-3p可靶向调控BTG2表达,进而促进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何君陈莉高琴易光明王丽斌唐友攀王力
关键词:肺癌
活性乳清蛋白对乳腺癌荷瘤小鼠化疗期间营养状态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究活性乳清蛋白对化疗期间荷瘤小鼠的营养状态、免疫调节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建立三阴乳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干预措施不同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紫杉醇化疗组(Control+紫杉醇组)、添加酪蛋白的紫杉醇化疗组(酪蛋白+紫杉醇组)、添加活性乳清蛋白的紫杉醇化疗组(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观察和测量小鼠体重、肿瘤体积、肿瘤重量的变化情况,比较各组小鼠的生存期,检测各组小鼠血液及肿瘤组织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结果]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瘤鼠体重下降速度明显缓于酪蛋白+紫杉醇组和Control+紫杉醇组,试验进行第31d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瘤鼠体重[(20.52±1.10)g],显著高于酪蛋白+紫杉醇组[(19.03±1.76)g]和Control+紫杉醇组[(18.71±0.86)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瘤鼠肿瘤体积变化与其他各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生存期较Control+紫杉醇组与酪蛋白+紫杉醇组生存期明显延长。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肿瘤组织中GSH含量[(34.5±18.0)μmol/L]低于酪蛋白+紫杉醇组[(55.3±23.8)μmol/L]和Control+紫杉醇组[(54.9±11.7)μmol/L]。而血液中,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血液的GSH含量[(19.1±0.7)μmol/L]高于酪蛋白+紫杉醇组[(13.0±8.8)μmol/L]和Control+紫杉醇组[(15.2±9.7)μmol/L]。但无论是肿瘤组织中还是血液中,各处理组间GSH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性乳清蛋白联合化疗减缓小鼠体重下降,改善营养状态,抑制肿瘤增长,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改善预后。
曾珍杜驰涂梨王力王喻义罗锋
关键词:营养治疗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抑制剂Atezolizumab引起免疫相关性心肌炎一例报道被引量:5
2021年
近几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免疫相关性不良事件(irAE)的报道也随之增多,其中免疫相关性心肌炎是一种罕见但病死率高的irAE。本文报道1例胸腺瘤患者使用Atezolizumab治疗后出现免疫相关性心肌炎,对免疫相关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治疗与预后进行文献回顾。
龙浪罗锋王力鄢国清
关键词:心肌炎胸腺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空肠袋-残胃吻合合理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消化道重建中,胰肠吻合备受关注,但研究胃肠吻合的文献不多。随着吻合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PD术后胃肠吻合方法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PD术后残胃与空肠的吻合为其消化道重建的重要一环。
田伯乐王力徐松茆竟宇陈阳王维国刘续宝张肇达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胃肠道重建术后并发症
胰瘘——胰腺外科永恒的话题被引量:1
2013年
与外科领域的其它专业相比,胰腺外科的发展尤其缓慢.1882年Trendelenberg第一次成功实施了胰腺体尾部肿瘤切除术,拉开了手术治疗胰腺疾病的序幕,但由于当时人们对胰腺的解剖特点及生理功能认识不足,没有妥善的处理胰腺断端,术后不久患者即死亡,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胰瘘.从此,胰瘘便不可避免地与胰腺外科手术如影随形.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胰腺术后的病死率已显著降低,目前报道的病死率通常在5%以下.虽然病死率降低了,但是术后并发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1].
王力田伯乐
关键词:胰瘘肿瘤切除术胰腺体尾部外科领域胰腺疾病
胰肠吻合方式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相关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胰管对黏膜胰肠吻合(dmPJ)和套入式胰肠吻合(iPJ)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在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所有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拟定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参考Jadad质量评分系统;meta分析运用Rev Man 5.2版。结果共纳入9篇RCT,患者1 032例,其中dm PJ组510例,i PJ组5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dm PJ组和i PJ组的总胰瘘发生率(OR=0.95,P=0.78)、临床相关胰瘘发生率(OR=0.78,P=0.71)、总并发症发生率(OR=0.93,P=0.60)、围手术期死亡率(OR=0.86,P=0.71)、再手术率(OR=1.18,P=0.59)及住院时间(WMD=-1.11,P=0.19)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dm PJ或i PJ对术后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黄明全陈阳王力田伯乐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术胰瘘META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