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心肺
  • 8篇心肺复苏
  • 7篇心脏
  • 5篇代谢
  • 5篇心脏停跳
  • 5篇氧代谢
  • 5篇停跳
  • 5篇自主循环恢复
  • 3篇氧利用率
  • 2篇心脏复跳
  • 2篇胸外
  • 2篇胸外按压
  • 2篇医学救援
  • 2篇中毒
  • 2篇救援
  • 2篇急救
  • 2篇急诊
  • 2篇复跳
  • 2篇按压
  • 2篇创伤

机构

  • 9篇解放军171...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阜新市公安医...
  • 4篇解放军第17...
  • 2篇解放军总医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第10...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7篇柯友洋
  • 10篇何忠杰
  • 6篇陈东
  • 3篇彭国球
  • 3篇张宪
  • 3篇林洪远
  • 2篇党伟
  • 2篇陈平
  • 2篇刘波
  • 2篇赵晓东
  • 2篇贺少枫
  • 2篇陈春鸣
  • 2篇郭健
  • 2篇袁晓玲
  • 1篇果应菲
  • 1篇马俊勋
  • 1篇徐桂琴
  • 1篇罗文婷
  • 1篇徐世英

传媒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九江医学
  • 1篇首都医药
  • 1篇河北医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世界急危重病...
  • 1篇九江学院学报...
  • 1篇2008北京...
  • 1篇第四届全国灾...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良氧利用率在心脏停跳后自主循环恢复早期阶段的变化研究
创伤急救小组建设可以支持“白金10分钟”这个急救新时间概念得以在急救中实施高级生命支持。而在呼吸心跳停止的“白金10分钟”内,对于心肺复苏氧代谢的关注,起先多以动脉血气指标进行研究报告。近年人们开始对人体心肺复苏过程的氧...
何忠杰任国军柯友洋陈东张宪彭国球赵晓东党伟果应菲刘波陈春鸣袁晓玲
关键词:氧代谢心脏停跳心跳停止
文献传递
心肺脑复苏35例临床分析
2007年
目的总结分析1996年以来心肺脑复苏病人35例,探索复苏下血液循环时间对救治成功的影响。方法对35例心跳骤停经心肺脑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并能维持的患者,收入ICU病房继续治疗,并对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心肺脑成功复苏患者中,24例完全康复出院,8例因脑部原发性疾病尚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呈植物人状态。结论心肺脑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的病死率仍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复苏时间、基础疾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给药途径及用药间隔、复苏后综合征等。
柯友洋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
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中氧利用率监测及预后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氧利用率 (O2 UC)作为判断心肺复苏和创伤性休克病人预后的监测指标。方法 :对 2 6例病人 (其中急诊创伤 11例 ,心肺复苏 15例 )的O2 UC进行前瞻性监测。结果 :创伤休克 11例病人O2 UC为 0 3 7±0 0 7,全部救治成功 ;心肺复苏 15例病人O2 UC为 0 67± 0 2 7,14例死亡 ,1例救治成功 ,救治成功与死亡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O2 UC持续在 0 67± 0 2 7时 ,病人预后严重。O2 UC >0 40是组织缺氧的危险限值 ,该指标可作为危重病人救治的监测指标。O2 UC监测简便、直观、灵敏。
柯友洋何忠杰
关键词:氧利用率心肺复苏休克创伤预后
创伤后颈椎挥鞭样损伤急诊诊治疗效探讨
2012年
目的:探讨创伤后颈椎挥鞭样损伤急诊诊治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0年4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的48例创伤后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实施对症的急诊诊治,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记录治疗后24h、2周、4周联合行为计分结果,评价急诊诊治的整体疗效。结果:48例患者经治疗颈部强直、有压痛1例,手部肩部、放射痛2例,无耳鸣,头晕、恶心,焦虑失眠及其他症状的出现,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1);治疗前联合行为计分值为(4.36±0.03),治疗后24h、2周、4周计分值分别为(3.20±0.05)、(3.18±0.02)、(2.3±0.04),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经治疗,有效32例,显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诊断,结合创伤后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表现给予患者合理的急诊诊治,神经功能恢复快,效果显著。
柯友洋
关键词:急诊诊治疗效
胸外按压循环支持下血液循环时间的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研究胸外按压下血液循环时间 ,探讨临床心肺复苏过程血管活性药物用药间隔时间。方法 :对ICU病房和急诊抢救的危重病人 12例 ,行有创的动脉压监测或Swan -Ganz导管血流通动力学监测和呼吸支持。在标准的心肺复苏 (CPR) 30~ 90min后病人仍无成活可能者 ;11例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循环支持方法 ,按压频率 90~ 140次 /分 ;1例有自主循环与复苏时对比结果 ;1例为开胸心脏按压。从所选取的部位 (踝静脉 ,足背动脉 ,股静脉 )注入 740MBO (TcO4 -锝淋液 ) 2mL ,从所测部位 (右心房 ,股动脉 ,桡动脉 ,足背动脉 )连续抽取血标本 15份 ,每份标本是在 15s内缓慢抽血 2mL ,测量诸份标本放射性含量 ,以时间 -放射剂量曲线计算各间隔的血液循环时间。结果 :在胸外按压循环支持下 ,心排量为 1 81± 0 6 5升 /分 (n =10 )时 ,血液循环时间为 :股静脉 -右房为38 7± 9 9s(n =6 ) ;踝静脉 -右房 (推注 )为 2 2 5± 7 8s (n =7) ;足背动脉 -右房为 74 7± 7 5s (n =3) ;右房 -股动脉为 6 4 3± 14 2s(n =7) ;右房 -足背动脉为 92 7± 30 6s(n =3) ;足背动脉 -足背动脉为 170 5± 31 0s (n =4)。结论 :在胸外按压下 ,血液做 1次周身循环的时间在 3min左右 ;从外周静脉到右心房的血液循环的时间为0 5~ 1min ,?
柯友洋何忠杰林洪远
关键词: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
人心肺复苏中脑灌注压的测定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在人心肺复苏胸外按压状态下,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研究未见报告。方法13例危重患者在SICU临终前已做了血流动力学监测和上呼吸机等综合的生命支持,在心搏停止后以胸外按压(频率120~140/min,用药间隔2~3min)20min后腰穿针做颈部小脑延髓池穿刺成功后,接测压管,同时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动静脉和中心静脉血气,并计算。结果在血流动力学指标(10例)的心排量平均为2.34±1.19L/min时,氧代谢指标(13例,心排量为2.11±1.02L/min):动脉氧含量(CaO2):10.7±3.3ml/dl;混合静脉氧含量(CvO2):4.1±2.5ml/dl;氧载(O2AV):216±96ml/min;氧耗(VO2):135±62ml/min;氧提取率(O2ER):0.65±0.16;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457±192mmHg;动-静脉分流率(Qs/Qt):42.0±15.3%。氧耗与氧载存在依赖关系条件下。颅内压(intraerail pressure ICP 12例)为:12.8±7.9mmHg,脑灌注压为18.3±17.1mmHg。脑压水平与生理相当,脑灌注压为正常低限生理灌注压的1/3。结论胸外按压下颅内压与生理数值相差不大。而脑灌注压确只有最低生理灌注压的1/3。对脑血流的情况的估价,本临床试验没能客观提供,但从心肺复苏时眼底动脉荧光显影推断脑血流是存在的。这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陈东何忠杰任国军柯友洋林洪远张宪彭国球徐桂琴
关键词:脑灌注压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中脑氧耗
血液灌流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及大剂量VitB_6救治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研究血液灌流(HP)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及大剂量VitB6救治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59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分为: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常规+二巯基丙磺酸钠+大剂量VitB6治疗;C组常规+二巯基丙磺酸+大剂量VitB6联合HP治疗。结果①C组与A组、B组相比疗效更满意,HP联合治疗后血液毒鼠强浓度、APACHEⅡ评分均有明显降低,Glasgow评分明显升高(P<0.01);C组与其他两组比较,相同时期内血液毒鼠强浓度下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识转清醒及抽搐停止时间均显著提前(P<0.01)。B组、C组治愈率明显高于A组(P<0.01),安定及苯巴比妥用量比A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常规+二巯基丙磺酸钠+大剂量VitB6联合HP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疗效优于常规和常规+二巯基丙磺酸钠+大剂量VitB6治疗,可作为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案。在无条件行HP治疗时,常规+二巯基丙磺酸钠+大剂量VitB6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可作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手段。
柯友洋何忠杰
关键词:毒鼠强中毒血液灌流二巯基丙磺酸钠
心肺复苏期间心脏氧利用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2000年
:目的 :通过心肺复苏期间对心脏氧利用率 (O2 UCc)的测量来评估心脏复跳的可能性。方法 :19例患者分别为 , 冠心病组 10例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36~ 6 2 (4 9.5± 10 .3)岁 ,血流动力学稳定 ,插入右心导管取冠状窦静脉血标本。 心肺复苏组 9例 ,男 8例 ,女 1例 ,年龄 2 0~ 70 (39.0± 15 .5 )岁 ,心脏停跳后 ,先按照标准心肺复苏步骤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 2 0分钟 (胸外按压频率 12 0~ 140次 / min,血管活性药用药间隔为 2分钟 ,应用 4%碳酸氢钠液 2 5 0~ 5 0 0 m l)。如心脏未复跳 ,再继续开胸心脏按压复苏 2 0分钟 (按压频率为 80~10 0次 / m in)。此间用呼吸机控制呼吸 ,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 (Sa O2 ) 0 .90 0以上。抢救停止后即刻抽取冠状静脉血和动脉血。所有血标本均即刻进行血气分析 ,并计算心脏氧利用率〔O2 UCc=(Sa O2 Sv O2 ) / Sa O2 〕。根据所得结果分析其对心肺复苏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 组患者冠状静脉窦血的血气分析结果 :Pa O2 (4 .2 0±0 .41) k Pa(1k Pa=7.5 mm Hg) ,Sa O2 0 .5 32± 0 .0 90 ,O2 U Cc为 0 .46± 0 .0 9; 组患者 O2 U Cc=0 .85± 0 .11,其中 4例心脏复跳者 O2 UCc=0 .78± 0 .10 ,5例无效者 O2 UCc=0 .91± 0 .0 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
何忠杰林洪远柯友洋程尉新陈东张宪夏云峰郭旭升翁志华彭国球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复跳
改良氧利用率在心脏停跳后自主循环恢复早期阶段的变化研究
:利用改良氧利用率MO2UC[Modify Oxygen UtilizationCoefficient O2UC=(SaO2-SvO2)/SaO2]指标对心肺复苏期间自主循环恢复早期的氧代谢进行监测研究。 方法:...
何忠杰任国军柯友洋陈东林洪远
关键词:心脏停跳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氧代谢
军队中心医院对成批烧伤患者的早期救治
2005年
0引言 成批烧伤常见于战争、事故及灾难,患者多,伤情复杂,抢救治疗现场乱,合并伤及并发症多,治疗难度较大,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院1991-01/2003-01共11批烧伤患者在急诊室的救治经验如下.
柯友洋
关键词:成批烧伤早期救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