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玉敏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市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针刀
  • 2篇整脊
  • 2篇整脊手法
  • 2篇手法
  • 2篇子宫
  • 1篇胸痛
  • 1篇整脊手法治疗
  • 1篇神经根
  • 1篇神经根型
  • 1篇神经根型颈椎...
  • 1篇食道
  • 1篇食道炎
  • 1篇手法治疗
  • 1篇染色
  • 1篇子宫肌
  • 1篇子宫肌瘤
  • 1篇子宫腺
  • 1篇子宫腺肌
  • 1篇子宫腺肌病
  • 1篇组化染色

机构

  • 4篇厦门市中医院

作者

  • 4篇杨玉敏
  • 2篇钟永泉
  • 1篇张雯婷
  • 1篇张清萍
  • 1篇陈锦红

传媒

  • 1篇湖南中医杂志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针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疗反流性食道炎及其所致胸痛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疗反流性食道炎及所致胸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92例反流性食道炎致胸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独给予针刀疗法,治疗组在针刀疗法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整脊手法,两组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各症状积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临床显效率低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血清中P物质(Substance-P,S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SP、IL-6、TNF-α以及IL-8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患者血清SP、IL-6、TNF-α以及IL-8水平降低程度更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与整脊疗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缓解反流性食道炎胸骨后疼痛、反酸、烧心或灼热感、腹部胀满不适等症状,并且可以消除患者的胸痛症状,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钟永泉杨玉敏陈少东
关键词:反流性食道炎胸痛针刀整脊手法疗效
P450arom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7年
目的通过检测P450arom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异位、原位及正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AM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对129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AM的标本组织中,P450arom进行检测,并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异位内膜、原位内膜及正位内膜组织中P450arom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94%、67.35%、19.35%,平均秩和分别为66.40、76.67、44.34,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12,P=0.000)。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原位内膜可使腺体向肌层浸润,异位内膜局部高雌激素状态可能促进异位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的生长。
杨玉敏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P450AROM免疫组化染色
米非司酮胶囊Ⅱ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胶囊Ⅱ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45例确诊子宫肌瘤的患者,服用米非司酮胶囊Ⅱ5 mg/d,从月经1~3 d开始,连续口服3个月,服药前后均用彩超检测子宫及子宫肌瘤的大小,监测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红蛋白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闭经,贫血得以纠正,临床症状改善。用药后肌瘤体积缩小,界限清楚,米非司酮可作为肌瘤剔除、子宫切除的术前用药,同时血红蛋白的上升为手术治疗提供了条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米非司酮胶囊Ⅱ保守治疗子宫肌瘤有效。
张清萍陈锦红张雯婷杨玉敏廖美光
关键词:子宫肌瘤保守治疗
小针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究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应用小针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单用小针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整脊手法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0%(47/50),对照组为80.00%(40/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小针刀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钟永泉杨玉敏陈少东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小针刀整脊手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