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祖云

作品数:38 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1篇病理
  • 9篇细胞
  • 8篇免疫
  • 7篇肿瘤
  • 6篇病理学
  • 5篇临床病理
  • 5篇基因
  • 5篇教学
  • 4篇组织化学
  • 4篇细胞癌
  • 4篇鳞状
  • 4篇鳞状细胞
  • 4篇免疫组化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4篇鼻咽
  • 4篇鼻咽癌
  • 3篇鳞状细胞癌
  • 3篇表达及意义
  • 2篇抑癌

机构

  • 32篇广西医科大学...
  • 8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37篇李祖云
  • 14篇陈罡
  • 8篇冯振博
  • 5篇吕自力
  • 3篇张勇
  • 3篇秦娜
  • 3篇韦康来
  • 3篇浣孝强
  • 3篇梁秀就
  • 2篇危丹明
  • 2篇于斌
  • 2篇龙莉玲
  • 2篇温冠媚
  • 2篇罗殿中
  • 2篇莫伟嘉
  • 2篇顾永耀
  • 2篇姚金光
  • 2篇庞玉艳
  • 2篇邝晓聪
  • 2篇宋英儒

传媒

  • 11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广西医学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智慧健康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右江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科教文汇
  • 1篇国际耳鼻咽喉...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 1篇青年与社会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1996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本科临床病理专业医学生课外科研训练培养体系的建立被引量:5
2018年
随着科研在临床医学生的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深入发展,我校病理教研室科研团队以本科病理专业医学生为教学对象,积极开展课外科研训练。通过建立针对病理专业医学生的课外科研训练培养体系,本团队在学生科研兴趣提高、基本科研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梁海薇冯振博李祖云吕自力黄兰姗危丹明庞玉艳莫伟嘉陈罡
关键词:病理学科研能力培养
乳腺疾病冷冻切片832例误诊与延迟诊断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乳腺疾病术中快速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分析容易误诊、延迟诊断的疾病。方法对2009年8月—2014年9月832例乳腺疾病的术中快速冷冻切片与术后常规石蜡切片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疾病术中冷冻切片确诊率为98.08%,误诊率为0.60%,均为假阴性,常见于良性叶状肿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延迟诊断率为1.32%,常见于导管内癌、导管内乳头状瘤、硬化性腺病。结论术中快速冷冻切片诊断对乳腺疾病术中定性有重要意义,提高对误诊、延迟疾病的认识水平,可提高准确率。
黄秋霞陈罡冯振博李祖云韦康来陈皓
关键词:乳腺疾病冷冻切片误诊
腹壁型侵袭性纤维瘤病MSCT静脉期强化率与组织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2018年
目的探索腹壁型侵袭性纤维瘤病(AF)静脉期强化率(v CER)与组织学成分的相关性。方法测定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27例腹壁型AF肿瘤实质区平扫及静脉期CT值,并计算v CER。对肿瘤相应区的瘤细胞密度、胶原束、微血管数(MVD)等指标进行定量和半定量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璧型AF肿瘤实质v CER与瘤细胞密度、MVD均呈正相关(r=0.631、0.673,P<0.01),与胶原束呈负相关(r_s=-0.578,P<0.01);瘤细胞密度与MVD呈正相关(r=0.505,P<0.01);胶原束与瘤细胞密度、MVD均呈负相关(r_s=-0.402、-0.602,P<0.01、0.05)。影响v CER的独立因素为瘤细胞密度及MVD,均为正相关因素,且两者的标准回归系数中,血管密度对v CER的贡献略高于瘤细胞密度。结论 vCER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腹璧型AF的病理组织学成分及生物学特性,可为临床术前定量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何华李凯龙莉玲李祖云
关键词:侵袭性纤维瘤病微血管密度
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裸鼠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探讨建立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裸鼠爪垫皮下注射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的方法建立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裸鼠模型,4周后收集腹股沟、腋窝、腹腔等部位淋巴结,进行H-E染色与EMA、CK18免疫组化染色以及体外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纯化培养等检测,判定裸鼠模型建立的成功与否。结果H-E染色与EMA、CK18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淋巴结有散在或灶性鳞状上皮癌细胞转移,体外纯化培养的细胞呈上皮样生长。在35只受试裸鼠中,23只建模成功,转移率为67.5%。结论裸鼠爪垫皮下注射可成功建立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模型,为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的机理研究、药物干预提供动物模型。
姚金光邝晓聪温冠媚李祖云李俊
关键词: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裸鼠
BRCA1相关散发性乳腺癌的病理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BRCA1基因突变的散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筛查出144例乳腺癌患者中有BRCA1基因碱基改变的标本20例,对BRCA1突变的乳腺癌和非BRCA1突变乳腺癌病例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突变相关性乳腺癌与非BRCA1突变乳腺癌相比,具有发病年龄早,肿瘤分化差,ER、PR、CerbB-2阴性率高和p53阳性率高等特点。结论:可以通过病理检测肿瘤分化程度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来预测BRCA1突变的几率,提示BRCA1基因与雌激素受体基因、孕激素受体基因、p53基因和CerbB-2基因有密切的联系。
张海添陆云飞曾健林坚廖清华万福强李祖云潘红波
关键词:BRCA1基因乳腺肿瘤DNA突变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体外细胞实验探究杜仲治疗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
2025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体外细胞实验探讨杜仲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杜仲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HCC相关基因表达谱数据和相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R语言软件进行HCC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将杜仲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和HCC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获得杜仲治疗HCC的潜在作用靶点。针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筛选有预后预测价值的基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绘制“杜仲⁃有效成分⁃作用靶点⁃HCC”网络图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筛选主要有效成分和关键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采用CCK⁃8和划痕实验检测不同浓度槲皮苷对肝癌细胞HCCLM3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槲皮苷对Serpin家族E成员1(SERPINE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获得60个杜仲治疗HCC的潜在作用靶点,主要涉及对外源刺激的反应、突触后膜、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和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多种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进一步筛选出11个有预后预测价值的基因,风险评分=KCNH2×0.007825+EGF×0.0423204+HMOX1×0.000572+CCNB1×0.020393+SERPINE1×0.000500+NQO1×0.000701+CLDN4×0.000448+SPP1×0.000025+PON1×0.001001+HK2×0.00667+CHEK1×0.018271。“杜仲⁃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图显示槲皮苷、山柰酚、表奎宁定和(⁃)⁃Tabernemontanine为杜仲治疗HCC的主要有效成分。PPI网络显示,SERPINE1是杜仲治疗HCC的关键作用靶点,同时也是构建风险评分模型的基因。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苷与SERPINE1可相互结合且对接分数最高。(2)与对照组(0μmol/L槲皮苷)相比,高于25μmol/L浓度的槲皮苷可抑制肝癌细胞HCCLM3细胞活性,25μmol/L、100μmol/L、400μmol/L浓度的槲皮苷可抑制肝癌细胞HCCLM3细胞的迁移能力,
廖志红梁美铝韦雅肖李祖云覃凯李伟成谭颖
关键词:肝细胞癌网络药理学槲皮苷体外实验
TGR7 mRNA在肺癌石蜡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中Mas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TGR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提取125例NSCLC及其对应癌旁肺组织的mRNA,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qPCR检测TGR7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各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TGR7 mRNA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1.068 2±0.609 6)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0.399 4±0.283 8),P<0.001。TGR7 mRNA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1.201 0±0.633 4)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0.904 5±0.540 6),P=0.006,在肿瘤直径≥3cm组(1.193 5±0.589 5)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组(0.932 3±0.606 6),P=0.016,在TNM临床Ⅲ、Ⅳ期(1.176 2±0.632 9)明显高于Ⅰ、Ⅱ期(0.926 1±0.551 5),P=0.022。结论:TGR7mRNA的高表达与NSCLC发生与进展密切相关,可望作为NSCLC的促癌基因及成为NSCLC诊断、预后和靶向治疗的指标。
李祖云沈思乔罗飞飞陈罡
关键词:MAS
淋巴道转移舌鳞癌细胞RECK、MMP-2和MMP-9表达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在动物模型水平探讨RECK表达水平与MMP-2和MMP-9的关系。方法采用爪垫注射Tca8113细胞建立舌鳞癌淋巴道转移裸鼠模型,收集4周后回流淋巴结,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ECK、MMP-2、MMP-9水平。结果8例舌癌淋巴结转移模型裸鼠均有MMP-2、9表达,细胞染色呈较强的阳性,而RECK未发现较强阳性细胞出现,只有可疑的阳性细胞散在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舌癌细胞RECK表达明显低于用于移植的Tca8113舌癌细胞(t=7.78,P<0.01);MMP-2、9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用于移植的舌癌细胞(t分别为3.06,2.25,P<0.01或0.05)。结论动物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RECK低水平表达可增加舌癌侵袭转移机率,其调控机理可能与RECK抑制MMP-2、9表达有关。
姚金光李龙江邝晓聪温冠媚李祖云李俊
关键词:鳞状细胞RECK淋巴动物
BUB1B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究纺锤体装配检查点蛋白家族成员BUB1B在肺鳞状细胞癌(LUS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BUB1B在LUSC中的表达值,通过计算标准化均数差(SMD)及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综合分析BUB1B mRNA在公共数据集中的表达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验证BUB1B在LUSC细胞系(NCI-H2170)与人正常肺上皮细胞系(BEAS-2B)中BUB1B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技术(IHC)验证61例LUSC组织和对应54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BUB1B蛋白的表达情况,搜索癌症中的增强子RNA(eRic)数据库在LUSC中与BUB1B表达相关增强子RNA(eRNA),RT-qPCR验证eRNA在NCI-H2170和BEAS-2B中mRNA的表达。结果:BUB1B mRNA在公共数据集中均呈现出在LUSC组织中的高表达趋势(P<0.05)。BUB1B在LUSC细胞系中的表达高于人正常肺上皮细胞系(P<0.05)。BUB1B蛋白在LUSC组织中高表达(P<0.05),且在原发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中的差异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吸烟史中的差异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ENSR00000075512在LUSC组织中与BUB1B表达相关,且ENSR00000075512 RNA在LUSC细胞系中的表达高于人正常肺上皮细胞系(P<0.05)。结论:BUB1B在LUSC中高表达,可能通过与ENSR00000075512相互作用参与LUSC的发生发展。
丁彤彤王君萍李祖云
关键词:肺鳞状细胞癌基因芯片基因表达免疫组化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科研思维培养的探讨
2025年
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科研思维的培养已逐渐成为众多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中,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其教学体系的优化与科研思维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科研思维培养展开探讨,分析其必要性、实施方法及所面临的挑战,旨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推动“5+3”一体化临床医学教学的不断发展。
杨林杰冯振博陈罡李祖云吕自力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科研思维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