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78岁。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半月加重2 d”于2015年10月23日前往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就诊。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间断性胀痛不适,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无心慌、胸闷、憋气,偶有稀粪,未行特殊治疗。2d前突发腹痛加重,呈持续性胀痛,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伴纵膈淋巴结肿大,肺癌脑转移瘤,屈氏韧带处肠套叠;即行胃肠减压、输液等保守治疗未见明显缓解。患者既往肺癌病史2年,未行手术及放化疗治疗;曾因肺癌脑转移行伽马刀及生物治疗;20年前因“消化道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特殊病史。入院查体示:神志清,一般情况差,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及少量哮鸣音。心率76次/min,律齐。腹部膨隆,可见部分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紧张,全腹压痛伴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亢进。直肠指诊:未及明显异常,退指指套无血染。外院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前段可见最大直径约2.4 cm ×2.3 cm周围型肺癌,并纵隔淋巴结增大,见图1a。颅脑CT符合脑转移瘤治疗后表现,见图1b。腹部CT示十二指肠扩张明显,见图1c;屈氏韧带处肠管可见同心圆征,见图1d。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复查上腹部增强CT示:左上腹部肠管形态欠规则,呈同心圆样改变,管腔明显狭窄,见图1e-f。
目的探讨具有GTPase结构域、锚蛋白重复序列和PH结构域2的ADP核糖基化因子GAP(with GTPase domain,Anchor protein repeats and ArfGAP of PH domain 2,AGAP2)、离子型谷氨酸受体(Glutamate ionotropic receptor AMPA type subunit 2,GRIA2)、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结合蛋白(glutamate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1,GRIP1)和WNT信号通路中的MCC基因在肿瘤蛋白p53野生型与突变型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差异,并评估其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尤其是AGAP2在p53突变型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p53野生型和突变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样本,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检测AGAP2、GRIA2、GRIP1、MCC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AGAP2与GRIA2、GRIP1和MCC的蛋白相互作用,并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进行验证;p53突变型结直肠癌细胞株HT29和SW480中敲除AGAP2后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侵袭能力,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力、自由基、Fe 2+检测铁死亡指标。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在p53野生型和突变型结直肠癌组织中AGAP2、GRIA2、GRIP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而MCC表达显著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GAP2与GRIA2、GRIP1及MCC具有相互作用,并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得到了验证;p53突变型结直肠癌细胞株HT-29和SW480中敲除AGAP2后,CCK-8检测细胞增殖显著降低、Transwell检测侵袭能力受到抑制,铁死亡指标检测发现:细胞中GSH、GPX活力、GPX4蛋白水平均下调,但自由基水平和Fe 2+浓度均显著上调。结论AGAP2在p53突变型结直肠癌中的高表达可能通过调控GRIA2、GRIP1及MCC促进癌细胞的恶性行为。
目的对从人胃癌组织分离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human gastric cancer,hGC-MSCs)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分析,为hGC-MSCs的研究提供科学资料。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新鲜的胃癌标本中分离培养hGC-MSCs,研究其细胞形态、生长曲线、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细胞多向分化能力等。结果人胃癌组织中可分离培养出hGC-MSCs,hGC-MSCs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呈梭形或多角形的成纤维样细胞,细胞间排列呈漩涡状或辐射状;生长曲线提示细胞增殖能力很强,并随着传代有所降低。hGC-MSCs表面抗原高表达CD13、CD44和CD90,低表达CD45,CD34,HLA-DR,诱导分化实验显示hGC-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人胃癌组织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人类骨髓来源的MSCs相似的细胞生物学特性。hGC-MSCs的研究,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及MSCs的临床应用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