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旭玲

作品数:3 被引量:8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乙烯
  • 2篇四氟乙烯
  • 2篇聚四氟乙烯
  • 2篇氟乙烯
  • 1篇亚胺
  • 1篇填充PTFE
  • 1篇填充聚四氟乙...
  • 1篇填充聚四氟乙...
  • 1篇轴承
  • 1篇自润滑性能
  • 1篇酰亚胺
  • 1篇磨损
  • 1篇磨屑
  • 1篇摩擦学
  • 1篇聚苯
  • 1篇聚苯酯
  • 1篇聚四氟乙烯复...
  • 1篇聚酰亚胺
  • 1篇分子
  • 1篇分子量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李旭玲
  • 2篇李同生
  • 1篇赵普
  • 1篇王齐华
  • 1篇刘近朱
  • 1篇沈维长
  • 1篇张招柱
  • 1篇陶江
  • 1篇杨丽君
  • 1篇胡廷永

传媒

  • 1篇润滑与密封
  • 1篇摩擦学学报(...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年份

  • 1篇2003
  • 1篇1997
  • 1篇199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聚四氟乙烯磨损机理的探讨被引量:29
1992年
作者用MPX-200型栓-盘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模压聚四氟乙烯的磨损性能,考察了滑动速度、负菏、温度及偶件表面粗糙度对磨损的影响。磨屑分子量的测试结果表明,其大小与聚四氟乙烯磨损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磨屑的分子量比聚四氟乙烯本体的小,在本试验条件下磨屑分子量的降低为2—3个数量级;当超过极限PV值时,磨屑分子量的下降幅度急剧变小。作者指出,聚四氟乙烯之磨损随温度的变化与其所处的力学状态有关。通过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对试样、偶件和磨屑的表面观察,作者提出了聚四氟乙烯薄带状磨屑的形成机理,认为它是由聚四氟乙烯分子链受剪拉伸成束及较弱的束断裂的形式所产生。
李同生孙守镁胡廷永李旭玲
关键词:聚四氟乙烯磨损磨屑分子量
聚苯酯、聚酰亚胺填充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被引量:53
2003年
利用M 2 0 0 0型试验机考察了一种以聚苯酯、聚酰亚胺填充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 ,发现此复合材料具有优良自润滑性能 ,PTFE、EKONOL、PI之比为 5 0∶30∶2 0是本实验的最佳配比。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对磨损表面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聚酰亚胺可以增加转移膜与对偶的结合强度 。
赵普刘近朱王齐华杨丽君李旭玲
关键词:聚苯酯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摩擦学自润滑性能
填充PTFE轴承保持架材料的研制与应用被引量:1
1997年
报道了以玻璃纤维、石墨和二硫化钼为填料的PTFE复合材料(FC--5)的配方设计及其摩擦磨损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的评价结果。并通过EPMA(电子控针)对试样及对偶摩擦表面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了其润滑机理。以2002轴承保持架的形式所做的500h台架试验结果表明,FC—5材料可以满足使用要求,是取代青铜作为液压油环境下使用的较理想的保持架材料。
李同生陶江孙守镁李旭玲沈维长张招柱尹克里张世铎王兆新
关键词:填充PTFE轴承保持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