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菀玉 作品数:17 被引量:99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更多>>
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湿地健康评价 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评价红树林湿地内在健康与外在健康压力、分析红树林湿地健康组分与其所处环境的协调性(矛盾冲突或和谐一致)及未来健康发展趋势,以期为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寻求科学模式。【方法】基于清澜港1987,2000和2010年3期TM影像、地图、地形图及群落样地调查数据,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与综合干扰强度指数计算模型,评价研究区红树林湿地内在健康与外在健康压力。在此基础上,借鉴医学健康商数理论,用动态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区红树林湿地整体健康发展趋势。【结果】研究区各群落类型内在健康表现为:海漆+木榄群落表现为很健康,红树+木果楝群落、红树群落及红树+海莲群落表现为健康,角果木群落、海莲群落、角果木+木榄群落及红树+杯萼海桑群落表现为基本健康,榄李+角果木群落和杯萼海桑群落表现为一般病态;研究区内在健康指数为0.599 9,表现为基本健康,表明目前群落结构基本稳定;研究区各种干扰类型对湿地的干扰强度表现为林地损失﹥海堤建设﹥原生境破坏﹥围塘养殖﹥海平面上升﹥土壤重金属污染,贡献率分别为31.37%,29.41%,23.53%,11.76%,2.94%和0.98%,人为干扰强度远大于自然干扰强度,土壤重金属污染还没有对红树林湿地内在健康构成威胁,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湿地的干扰呈逐年增强趋势;研究区外在健康压力综合指数为0.816 0,表现为极强;湿地整体健康商数(HQW=0.735 2)<1,表明研究区外部干扰对红树林湿地的负面影响占主导地位。【结论】影响红树林湿地整体健康的环境因子主要为人类活动,其中,围塘养殖与海堤建设对生境的破坏最为突出;人为干扰直接导致红树林资源减少,原滩涂生境破坏,地形地貌改变,使得系统的完整性缺失,稳定性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部分红树植物濒临灭绝;健康压力对红树林内在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 郭菊兰 朱耀军 武高洁 郭志华 文菀玉关键词:红树林湿地 健康商数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路径探索--以重庆万盛经开区为例 2025年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改善城市生活质量与人居环境的基础,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本研究以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问题,分别从物种提升、生境恢复与拓展、生态连通、宣传教育等方面出发提出其在建设和管理中的保护和提升策略建议,以期对类似城市和区域在推进美丽城市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长财 龚明昊 卫俊男 杨乐欢 王宇航 文菀玉 杨淳 李薪雨 庞小平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空间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技术的秦岭羚牛活动节律分析 被引量:4 2023年 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是具有季节性的短日照物种,但有关羚牛夜间节律的研究很少且大多在固定的时间采集活动数据,导致其全天候活动节律的数据完整性和连续性较差。为掌握羚牛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2018年10月—2020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陕西省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秦岭羚牛进行了监测。秦岭羚牛主营昼行性活动,活动高峰时间段出现在06:00—08:00、10:00—12:00和17:00—19:00,但在夜间21:00、24:00、04:00时也有活动高峰出现,其活动强度和频率明显比白天弱,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影响羚牛活动强度的因素,结果表明:独牛夜间的活动强度低于集群牛(t=-2.982,P=0.006),仅在凌晨01:00—02:00时间段内活动活跃。集群中家群比混合群的活动强度要高(t=2.073,P=0.046),尤其是00:00—06:00期间,同期混合群趋于休息状态。独牛在产仔期的活动强度小于其交配期(t=-2.253,P=0.030),而羚牛群活动节律的特征却相反(t=3.810,P=0.001)。研究认为,秦岭羚牛的活动节律受到集群形式、社群结构以及生殖驱动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对该物种监测和保护的有效性。 齐宏运 龚明昊 文菀玉关键词:秦岭羚牛 红外相机 活动节律 人类干扰进入大熊猫栖息地的路径与影响——以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内穿孔为例 2024年 【目的】在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分析穿孔干扰源进入栖息地的特征、周边景观产生的影响以及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空间利用对人类干扰的响应。【方法】基于最优觅食理论,假设人类干扰沿坡度较小的平缓区域即河谷/沟谷进入大熊猫栖息地,且进入强度由坡度决定;借助空间分析工具及景观指数,对比分析同一干扰源影响下,具有景观差异的邻近沟谷内大熊猫活动对人为干扰的回避距离和对海拔及坡度的利用特征。【结果】栖息地穿孔内的人类干扰沿平缓河谷/沟谷进入栖息地,对大熊猫空间利用和种群格局造成影响。坡度是人类干扰进入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限制因子:坡度越小干扰越易进入,迫使大熊猫选择距离沟谷更远、海拔更高的空间,但对大熊猫的坡度利用选择影响较小。【结论】人类干扰以坡度为导向进入大熊猫栖息地,迫使大熊猫对人类干扰产生距离和海拔上的回避;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人类干扰进入大熊猫栖息地的特征以及大熊猫空间利用和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提供栖息地内人类活动管理和修复决策的依据。 杨志娇 杨淳 杨思萌 李长财 李薪雨 文菀玉 王宇航 张希明 朱大鹏 朱代博 刘刚 刘刚关键词:栖息地破碎化 大熊猫 红树林异速生长方程估算生物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14年 阐明了红树林生物量分配和生产力的特性,介绍了红树林异速生长方程和生物量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红树林通用异速生长方程和不同地域不同树种的异速生长方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红树林通用异速方程不同树种之间差别较大,但不同地域差别不大,红树林生物量的差异取决于林木密度;在全球范围内,热带地区的红树林具有比温带地区更高的地上生物量;红树林根部积累了大量的生物量,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比例明显低于陆地森林。 武高洁 郭志华 郭菊兰 朱耀军 文菀玉关键词:红树林 生物量 北京市房山区湿地景观格局研究 被引量:2 2020年 以北京市房山区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湿地资源调查数据,采用景观指数形态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湿地资源现状、景观格局及连通性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房山区湿地占全区面积的2.75%,天然湿地占全区湿地面积的61.62%;湿地最大斑块面积1230.71 hm^2,最小斑块面积0.12 hm^2,斑块间面积差异较大;全区湿地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区域的东部及南部,湿地类斑块间连通性较低。研究发现房山区湿地资源存在总量低、类型简单、景观破碎、斑块间交流困难及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景观指数与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为湿地景观格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龚明昊 龚明昊 文菀玉 赵乾龙 王嘉晨 李惠鑫 李惠鑫 刘刚 王宇航关键词:湿地资源 基于DNA条形码分析大鸨繁殖期动物性食物 被引量:6 2021年 动物性食物是满足繁殖期大鸨(Otistarda)能量和营养需求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传统食性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大鸨繁殖期的动物性食物组成目前还不清楚,不同繁殖地大鸨的食性差异还有待研究。高通量测序应用于食性分析,具有工作量小、数据量大和分类精度高的优点。基于粪便取样,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靠山核心区和马鞍山片区繁殖期大鸨的动物性食物种类和组成进行分析,并比较食物多样性的空间差异。物种累计曲线表明,研究中的最小采样强度(n=11)能够使MOTUs的检测限达到平台期。在24份大鸨粪便中,共发现29种不同动物性食物的DNA序列,均来源于无脊椎动物,以节肢动物门的鞘翅目占比最高(44.83%)。按照科水平分类,以金龟科占比最高(24.14%),其次为蝗科(13.79%)、芫菁科(10.34%)和蓟马科(6.89%)。马鞍山片区大鸨对食物的取食频率和粪便中被检测到其所取食食物种数均显著高于靠山核心区,食物多样性也显著高于后者,大鸨食性表现出一定空间差异。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大鸨食性与栖息地选择的关系,以及了解大鸨繁殖期的觅食对策奠定了基础,为保护部门有效保护和恢复大鸨栖息地提供了食性水平的参考依据,同时为分子食性分析方法用于其他动物的觅食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示范。 刘刚 李皓 吴自有 李惠鑫 文菀玉 周景英 魏秀宏 岳伟 白洁 钱英 龚明昊关键词:DNA条形码 食性分析 非损伤性取样 高通量测序 放牧对甘肃多儿保护区大熊猫小种群形成的驱动探讨 被引量:1 2023年 小种群是在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具有生存风险的隔离或异质种群,认识其形成原因并制定保护对策是开展救护行动的基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具有许多相互隔离的小种群,各小种群的生存状况决定该物种的整体保护成效。本文以甘肃多儿保护区大熊猫种群为例,在对保护区内大熊猫进行种群分布、空间利用、干扰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分析了保护区大熊猫有效利用空间及其时空格局与环境容纳量。结果显示:(1)保护区适宜栖息地面积5789.2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8165.6 hm^(2),共占保护区总面积43.9%。优质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工布龙区域,该区域森林和生态系统保持原生状态,也是保护区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2)工布龙区域总面积9949.7 hm^(2),其中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共5129.4 hm^(2),牧场是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干扰因子,放牧干扰下工布龙区域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面积共减少12.9%,破碎化水平加剧;(3)牧场与大熊猫栖息地镶嵌分布,导致适宜栖息地隔离,放牧活动有季节性,为回避放牧干扰大熊猫被迫季节性地沿海拔逆行迁移,夏季可供其利用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为364.0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088.9 hm^(2),冬、春季分布区可利用的适宜栖息地756.4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719.2 hm^(2)。研究表明,牧场布局和放牧活动导致大熊猫有效生存空间隔离和供给不足,尤其夏季最低环境容纳量仅为2或3只,无法保障较大种群长期驻留,并对其生活史和种群适合度造成影响,使遇见率长期偏低。建议通过优化功能区划、调整牧场布局及加强对放牧活动的管控,减小栖息地干扰和增加供给,开展小种群复壮等措施改善该小种群的栖息环境和生存状况。 杨志娇 马佳雯 文菀玉 王宇航 刘刚 刘刚 刘刚 李惠鑫 闹九次仁 加保次仁 龚明昊关键词:放牧 大熊猫 小种群 栖息地 基于森林火险指数的森林火险实时预警系统 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森林火险指数仪进行森林火险实时监测,以ArcGIS Engine10作为开发平台、以SQL server 2005作为数据库设计开发了森林火险实时预警系统。系统构建包括森林火险指数仪的选址、火险指数和火险等级计算及专题图制作、信息发布。系统能以简明的电子地图和二维表,直观显示火险指数、火险等级的监测结果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四川仁寿为例,展示了森林火险预警功能的实现过程和效果。结果表明,预警系统能够对森林火险进行实时监测与及时预警,有利于对森林火灾进行合理预防。 郭彦茹 王凯松 张艳 曹萌 文菀玉 武高洁 郭志华关键词:可燃物 新疆昆仑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地貌资源价值评价 2025年 【目的】构建新疆地貌资源价值空间分布评价体系可以更直观地认识新疆各地区地貌价值空间分布的异质性,为重点保护区域的确定和新疆国家公园的分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方法】综合参考有关文献及现行地貌资源评价体系,提出了7个新疆地貌资源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并根据指标特性对可量化与不可量化的指标制定不同的赋值方法;最后基于各指标的权重与得分,通过GIS加权分析得出地貌资源价值空间分布的评价结果。【结果】以昆仑山候选区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貌资源等级高的区域零星分布在候选区东南部,地貌资源等级为中高的区域散布在候选区东部,地貌资源等级中的区域散布在候选区东部,地貌资源等级低的区域分布在候选区西部。【结论】本研究得出的评价结果能更加直观、全面地展示新疆地貌资源空间分布,为新疆国家公园候选区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支持新疆国家公园的选址、规划和保护项目设计,确保公园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同时,本研究构建的价值空间评价体系可为新疆其他地区的地貌资源评价提供方法借鉴,有利于拓宽地貌资源的研究和应用。 杨思萌 马佳雯 杨淳 王宇航 文菀玉 龚明昊 龚明昊关键词: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