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上康

作品数:17 被引量:70H指数:6
供职机构:吴川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出血
  • 7篇血肿
  • 7篇脑出血
  • 6篇高血压
  • 5篇引流
  • 5篇微创
  • 4篇术后
  • 4篇高血压脑出血
  • 4篇穿刺
  • 3篇亚低温
  • 3篇内血肿
  • 3篇清除术
  • 3篇外伤
  • 3篇外伤性
  • 3篇微创血肿
  • 3篇局部亚低温
  • 3篇老年
  • 3篇穿刺引流
  • 3篇创血
  • 2篇血压

机构

  • 17篇吴川市人民医...
  • 3篇广东医学院附...

作者

  • 17篇文上康
  • 12篇杨朔
  • 7篇李越
  • 3篇李辉
  • 3篇欧海荣
  • 3篇龙霄翱
  • 2篇覃木秀
  • 2篇许秋常
  • 1篇麦晓
  • 1篇梁春华

传媒

  • 7篇广东医学院学...
  • 4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河北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瓣开颅治疗单纯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48例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分析单纯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总结48例单纯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枕后马蹄形切口/枕下倒钩形切口+跨横窦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后置回骨瓣。全部病例术后行头CT复查。结果术前颅高压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经CT确诊。术中见枕骨线形骨折患者38例,血肿量5~46mL,平均(21±4)mL,出血来源于横窦8例,骨折线处板障渗血24例,脑膜血管渗血4例,未见活动出血点12例。术后第1、3天CT扫描显示血肿全部消失,骨瓣无移位。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颅内高压发展迅速易致脑疝,需结合CT检查以确诊。骨瓣开颅能更有效地清除血并避免颅骨缺损,解除横窦受压迫,避免致命性脑疝。
文上康龙霄翱
关键词:横窦硬膜外血肿
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2021年
目的分析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盐酸纳美芬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15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研究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盐酸纳美芬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5、15、20 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后世界卫生组织与健康有关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评分、BI指数。结果治疗后5、15、20 d,两组GC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GCS评分均不断上升;治疗后5、15、20 d,研究组患者GCS评分(4.6±0.5)、(8.7±1.5)、(14.8±0.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7±0.7)、(7.2±1.3)、(12.9±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15、20 d,两组NIHS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NIHSS评分均不断降低;治疗后5、15、20 d,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躯体、情感评分及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盐酸纳美芬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能够改善脑神经功能缺损。
麦晓陈纪光梁春华欧海荣文上康
关键词: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盐酸纳美芬生活质量神经缺损
甘露醇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甘露醇的不同用药方案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68例CT显示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1例)及治疗组(137例),对照组常规应用甘露醇(1.0 g/kg每8h 1次),治疗组则给予短间隔、小剂量甘露醇(0.5g/kg每6h 1次)的脱水治疗。观察两组患者72h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和GCS评分。结果两组伤后72h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颅内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5%vs28.2%,P<0.05)。结论短间隔、小剂量应用甘露醇能有效降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
杨朔文上康许秋常龙霄翱
关键词:甘露醇颅内血肿
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老年性小脑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了解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指征及疗效。方法 206例老年性小脑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GCS>7分),随机分为治疗组(108例)和对照组(98例)。治疗组应用小骨窗(直径≤3cm)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7 d GCS评分、1个月GOS评分、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治疗组、对照组7d GCS评分分别为(13.2±1.3)、(12.2±1.5)(P<0.01)。1个月GOS评分为:治疗组Ⅱ~Ⅲ级15例,Ⅳ~Ⅴ级87例;对照组Ⅱ~Ⅲ级30例,Ⅳ~Ⅴ级59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再出血分别为3例和9例(P<0.05)。结论小骨窗微创手术适用于GCS>7分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降低术后再出血率,改善GOS评分,提高生存质量。
文上康龙霄翱
关键词:脑出血手术
微创血肿清除术后醒脑静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后醒脑静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外伤性脑实质出血患者均接受微创血肿清除术,术后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醒脑静+局部亚低温,42例)、醒脑静组(36例)及局部亚低温组(38例),采用多田公式和Scandinavian中风量表(SSS)评估治疗前后的血肿大小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d,联合治疗组血肿体积明显小于醒脑静和局部亚低温组(P<0.01)。治疗后7、14d,联合治疗组SSS评分比醒脑静组和局部亚低温组显著升高(P<0.01),而血肿体积明显减小(P<0.01)。治疗后30d,联合治疗组和局部亚低温组SSS评分比醒脑静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后醒脑静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恢复。
文上康李越杨朔
关键词:脑内血肿醒脑静亚低温
研究神经外科外伤性癫痫患者应用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应用对治疗神经外科外伤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60例外伤性癫痫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差异性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研究组予以联合用药方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脑电图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脑电图正常17例,出现慢波8例、尖波2例、尖慢波3例,脑电图正常率为56.67%(17/30);对照组中脑电图正常9例,出现慢波11例、尖波5例、尖慢波5例,脑电图正常率为30.00%(9/30)。研究组脑电图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药物联合治疗对提高神经外科外伤性癫痫患者临床整体疗效具有显著价值,显著改善脑部异常电位活动,对癫痫发作频率予以有效控制,使患者及早康复,进而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文上康
关键词:神经外科外伤性癫痫药物联合治疗
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87例临床体会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经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治愈76例(87.4%),无1例死亡;出院时按Bender分级:0+Ⅰ级病例为66.7%(58/87),与治疗前(27.6%)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为10.3%;7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0%。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安全、有效、简便的优点。
李越文上康杨朔
关键词:钻孔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3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将我院脑积水患者30例给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痊愈1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0%。术后感染2例,其中颅内感染1例,腹腔感染l例;分流管脑室端堵塞2例,腹腔端堵塞1例;术后出现低颅压反应7例,发热3例,皮下积液l例,癫痫1例;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明确,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李越欧海荣文上康杨朔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开颅术后患者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应用甘露醇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观察开颅术后患者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应用甘露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20年12月广东省吴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应用甘露醇治疗,对照组根据临床观察应用甘露醇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分(MMSE)评分,甘露醇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前1 d 2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2组患者MMSE评分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术后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甘露醇用药剂量少于对照组、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1);2组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弥漫性脑肿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开颅术后患者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应用甘露醇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在保障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用药治疗安全性。
文上康杨朔李辉
关键词:开颅术颅内压监测甘露醇
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脑梗死33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法评估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d、30d的临床疗效,采用多田公式计算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4d的缺血灶大小。结果治疗7d后,三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联合治疗组缺血灶大小较单纯亚低温组明显减少(P<0.01),依达拉奉组缺血灶大小较单纯亚低温组也明显减少(P<0.05);但联合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缺血灶大小减少差异依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进行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小缺血灶体积,挽救缺血半暗区神经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文上康李越杨朔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梗死局部亚低温依达拉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