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正东

作品数:15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麻城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肌
  • 5篇心肌梗死
  • 5篇梗死
  • 4篇衰竭
  • 4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心病
  • 3篇心力衰竭
  • 3篇美托洛尔
  • 3篇老年
  • 3篇冠心病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室性
  • 2篇疗效
  • 2篇临床效果观察
  • 2篇老年冠心病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综合

机构

  • 13篇麻城市人民医...

作者

  • 13篇戴正东
  • 7篇万伟
  • 5篇郑鹏
  • 2篇蔡红专
  • 2篇徐高峰
  • 1篇罗晓芳

传媒

  • 3篇中国处方药
  • 3篇中外医学研究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左室重构、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改善作用
2024年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效果,并分析其在心室重构等指标改善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5例,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5例)。本研究开始时间为2022年8月,截止于2023年8月。两组均应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利尿、强心、吸氧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左室重构指标、心率变异性指标、QT离散度、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较高(P<0.05);观察组LVEDD、LVESV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DNN、pNN50、SDANN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两组QT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SDNN、pNN50、SDAN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QT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效果理想,对疾病引起的异常改变均有缓解作用,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戴正东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
尿激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0例患者实施研究,根据患者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分为传统组和溶栓组,每组60例,传统组患者实施传统对症处理,对溶栓组患者实施对症处理+尿激酶溶栓治疗,分析总结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溶栓组患者2 h胸痛缓解、2 h心电图ST段回落≥50%、冠脉再通发生率与传统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溶栓组发病时间<3 h患者冠脉再通发生率与发病时间≥3 h相比明显较高(P<0.05);溶栓组患者治疗后CK峰值、CK-MB峰值、达峰时间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死亡率与传统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优良。
万伟徐高峰戴正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
外源性GDF11通过调控LOX-1介导的内质网应激途径改善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
2024年
[目的]探讨外源性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通过调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介导的内质网应激途径对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ngⅡ诱导的高血压大鼠模型组)、r-GDF11组、Ab-LOX-1组和r-GDF11+r-LOX-1组,每组10只。采用动物无创血压仪检测大鼠尾动脉血压变化;HE染色评估主动脉血管形态;Masson染色评估主动脉组织胶原沉积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组织中GDF11、LOX-1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压升高,主动脉组织中膜厚度(MT)、MT/管腔内径(LD)比值增大,LD减小(均P<0.05);主动脉组织胶原纤维容积分数(CVF)值、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转录激活因子6(ATF6)蛋白表达、磷酸化PKR样内质网调节激酶(p-PERK)/PERK和磷酸化肌醇需求酶1α(p-IRE1α)/IRE1α比值均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r-GDF11组和Ab-LOX-1组大鼠血压降低,主动脉组织MT、MT/LD均减小,LD增大(均P<0.05);主动脉组织CVF值、GRP78和ATF6蛋白表达、p-PERK/PERK和p-IRE1α/IRE1α比值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r-GDF11组比较,r-GDF11+r-LOX-1组大鼠血压升高,主动脉组织MT、MT/LD增大,LD减小(均P<0.05);主动脉组织CVF值、GRP78和ATF6蛋白表达、p-PERK/PERK和p-IRE1α/IRE1α比值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外源性GDF11通过抑制LOX-1介导的内质网应激途径改善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
戴正东胡良坤万伟徐丽新
关键词:高血压血管重构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内质网应激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冠心病(CHD)发生的相关性及MP引起冠心病的致病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CHD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人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MP抗体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MP-IgG和MP-IgM阳性率分别为73.33%和62.22%,而CRP升高率为71.11%,对照组分别为37.78%、28.89%和24.4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中MP-IgG阴性组患者TC、TG和LDL-C水平分别为(4.02±0.38)mmol/L、(1.21±0.22)mmol/L和(2.32±0.21)mmol/L,MP-IgG阳性组分别(5.89±0.45)mmol/L、(2.04±0.28)mmol/L、(3.43±0.27)mmol/L,MPIgG阴性组均明显低于MP-IgG阳性组,而MP-IgG阴性组患者HDL-C水平为(1.34±0.15)mmol/L,MP-IgG阳性组为(0.94±0.13)mmol/L,MP-IgG阴性组显著高于MP-IgG阳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可能与MP影响脂质代谢或通过炎症反应参与冠心病的病理过程有关。
戴正东万伟郑鹏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冠心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799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确诊为冠心病者3589例,占总病例数的74.79%,其中男性2188例,女性1401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单个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2型糖尿病、吸烟、高TC、高LDL-C和低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TC以及吸烟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为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按性别进行分组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男性中,2型糖尿病仍为冠心病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女性中,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吸烟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在女性组中更为突出,吸烟、高血压病、高TC和年龄亦不可忽视。
戴正东万伟郑鹏
关键词:老年人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给予洋地黄类药物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给予洋地黄类药物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方法现从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患者中筛选出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入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洋地黄治疗,对照组的用药时机为再灌注后3 d,研究组的用药时机则为再灌注后2 h,对比两组疗效、各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好转率为92.9%,比较于对照组的71.4%显著更高(P<0.05);两组治疗前SBP(收缩压)、HR(心率)、EF(射血分数)及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两组均好转显著(P<0.05),而研究组好转幅度更优(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率7.1%,与研究组4.8%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采用洋地黄能够优化左室功能,促进疗效增加,安全性好。
戴正东万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灌注洋地黄
头孢他啶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探讨头孢他啶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6月124例心力衰竭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心律失常、控制钠盐摄入等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组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他啶;观察两组的疗效、炎症因子的变化及细菌的清除率,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7%;治疗后两组血脑钠肽(BNP)、白介素-6(IL-6)及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BN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细菌总清除率为6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9.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与头孢他啶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可迅速控制感染症状,促进病原菌清除,改善心功能。
戴正东万伟郑鹏
关键词: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
功能性室性早搏给予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的临床效果评价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功能性室性早搏给予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现从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符合相关纳入标准的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中筛选出84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参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入组42例。对照组单纯使用美托洛尔治疗,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追加稳心颗粒治疗,持续治疗4周后,以心电图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等为标准对两组用药效果予以评析,并观察用药的安全性。结果研究组的心电图总好转率为85.7%,比较于对照组的64.3%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0.5%,比对照组66.7%显著更高(P<0.05)。全部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仅4例(9.5%)出现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研究组仅3例(7.1%)出现头晕、食欲下降、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室性早搏给予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疗效极大提升,极大消除症状、优化心电图水平,安全性好。
戴正东郑鹏
关键词:功能性室性早搏美托洛尔稳心颗粒
急诊PCI和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比照观察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与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急诊组、择期组分别采取急诊PCI、择期PCI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TIMI血流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诊组治愈率为66.67%,高于择期组的4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TIMI血流分级为3级的患者占比为70.00%,显著高于择期组的4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择期组的2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择期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择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PCI治疗安全有效。
万伟戴正东徐高峰蔡红专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代谢综合征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代谢综合征(M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AMI伴MS老年患者124例,其中病死34例,存活9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实验室化验指标、临床特征及心血管并发症的情况,对患者病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究。结果患者年龄、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史、心力衰竭、脑卒中病史、贫血、血红蛋白降低、并发心源性休克等因素都会导致AMI伴MS老年患者死亡,其中存活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分别占15.56%、25.56%;病死组分别占67.64%、6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院时肾小球滤过率(e GFR)、同工酶及肌酸激酶的峰值水平也会影响AMI伴MS老年患者的死亡率。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代谢综合征患者院内死亡主要受患者年龄、MI病史、糖尿病及e GFR与酶的水平的影响。
戴正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代谢综合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