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保娟
- 作品数:19 被引量:23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近40a来天山台兰河流域冰川资源变化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台兰河流域作为阿克苏河的支流,是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域面积为l324krn2。结合1:5万地形图、LandsatETM+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通过综合计算机自动解译及目视解译的方法,将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应用到该流域冰川信息提取中,并以影像叠加数字高程模型来提取表碛覆盖区的冰川末端边界,最后参照专家指导意见进行边界的再次修订,得到1972~2011年该流域的冰川变化数据,并分析了过去近40a来冰川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972~2011年,台兰河流域冰川退缩明显,冰川总面积从435.44km。退缩到385.38krn。,减少了50.06km。,退缩率为11.50%,年均减少约1.25km2,平均单条冰川面积减小0.31km。;冰川总条数从113条减少到109条,消失冰川10条,有3条冰川分离成了9条,其余100条冰川都呈减小趋势。结合阿克苏和拜城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认为,台兰河流域冰川萎缩与该地区气温快速上升关系密切,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
- 怀保娟李忠勤孙美平周平
- 关键词:冰川变化
- 遥感影像提取冰川信息方法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以天山博格达峰地区为例,综合目视解译以及计算机自动解译,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冰川信息提取方法。对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优势与限制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展望下一步研究方向。在冰川边界提取研究中,目视解译精度高,仍是冰川解译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传统基于光谱的解译方法各有优缺,应用于冰川信息的提取需借助于人工修正;基于象元的遥感解译方法应尝试应用到冰川的解译中。
- 牛生明李忠勤怀保娟
- 关键词:遥感解译冰川LANDSATETM+
-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9年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研究被引量:28
- 2012年
-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8/1959—2008/2009年度物质平衡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51a来1号冰川物质平衡经历了9次负平衡波动和9次正平衡波动,负平衡年与正平衡年之比为35∶16,负平衡年平均物质平衡-450mm,正平衡年平均物质平衡130mm,多年平均物质平衡-267mm.1997—2008年,该冰川连续12a的物质平衡观测结果均为负平衡年,并且总体上处于数值很大的强负平衡,直至2008年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负平衡,物质平衡量为-999mm.1959—2009年,累积亏损达-13 646mm(约-2 402.6×104 m3),即冰川平均较之1959年减薄了15.2m,这种长时期连续物质亏损状态对1号冰川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 张国飞李忠勤王文彬王卫东李慧林怀保娟
- 多种遥感分类方法提取冰川边界探讨--以喀纳斯河源地区为例被引量:24
- 2013年
- 综合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的方法,将冰川解译的传统方法及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应用于喀纳斯河源的冰川边界提取中,并对提取出的单条冰川逐一分析。研究发现:面向对象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能较好的提取具有特征类型的地物;目视解译的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适用于任何类型冰川的提取;传统比值阈值、雪盖指数法、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在无表碛覆盖,积雪覆盖较少的纯冰区效果明显。对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源区的40条冰川进行解译,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到喀纳斯河源地区精确的冰川边界。结果表明:喀纳斯河源区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1959—2011年冰川面积共减少了23.43 km2。
- 怀保娟李忠勤孙美平夏明营
- 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厚度特征及冰储量估算被引量:7
- 2016年
- 冰下地形与冰川体积的估算对冰川水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影像数据、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冰川厚度数据以及差分GPS数据,分析模拟了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横纵剖面的厚度分布特征,采用多种插值方法比较分析,得到木斯岛冰川冰舌区的厚度分布图,初步估算了该冰川的冰储量.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及冰川厚度分布图,绘制了木斯岛冰川冰舌区冰床地形图.研究表明,两个横剖面的冰川槽谷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横剖面B1-B2有典型的"U"型地形发育,冰川厚度可达116.4m;C1-C2横剖面底部地形比较平缓,冰川厚度分布较均匀,平均在70~90m.纵测线A1-A2冰下地形成阶梯状分布,纵剖面冰体平均厚度约为80.89m,最大冰体厚度为122.67m.木斯岛冰川的冰床地形图与该冰川的冰厚度等值线图形成明显对比.在海拔3 240m和3 280m处存在明显的冰斗地形地貌.初步估算木斯岛冰川冰舌区的平均厚度和冰储量分别为60.5m和0.195km^3.与传统计算冰储量的方法相比,利用GPR测量得到的冰川厚度数据来插值计算冰储量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 怀保娟李忠勤王飞腾王璞玉李开明
- 关键词:冰储量
- 近50a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我国监测时间最长、资料最为完备的一条冰川。1962年以来,采用5种观测方法共开展过9次地形图测量和3次乌鲁木齐河源区的航空摄影测量。通过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已有观测数据的分析,结合2012年最新观测资料对该冰川近50 a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2年和1980年的面积数据存在偏差。对原始测图重新数字化后,得到1962年和1980年该冰川面积分别为1.91 km2和1.86 km2。2012年采用GPS-RTK测量技术,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进行详细的地形测绘和末端变化观测,结果显示,冰川面积为1.59 km2,其中东支和西支面积分别为1.02 km2和0.57 km2。近50 a来,该冰川退缩率为16.8%。冰川整体处于消融状态,但冰面消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冰面坡度10°区域消融最为强烈。东支南北坡退缩普遍较强,西支北坡退缩快,东北坡面积有所增加,消融速度加快主要受气温和地形共同影响。
- 姚红兵李忠勤王璞玉怀保娟张慧
- 关键词:数字测图面积变化坡度
- 近50年来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变化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选取了博格达峰地区的112条冰川,对近50年来该区的冰川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结合1:5万地形图、Landsat ETM+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通过雪盖指数提取的方法,参照专家指导意见进行冰川边界的再次修订,得到1962-2011年该区的冰川变化数据,并分析了过去近50年来冰川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962-2011年,研究的112条冰川总面积从109.94km2减少到85.88km2,减少了24.06km2,退缩率为21.88%;冰川平均面积从0.98km2减小为0.78km2。结合蔡家湖、乌鲁木齐、达坂城、奇台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冰川萎缩与该地区气温快速上升关系密切,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
- 牛生明李忠勤怀保娟
- 关键词:冰川变化LANDSATETM+
- 天山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雪坑离子浓度特征被引量:2
- 2015年
- 运用海盐离子示踪法对于2009年8月在天山东段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采取的雪坑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Ca^(2+)和Na^+为主要阳离子,Cl^-为主要的阴离子,该雪坑化学离子排名为Cl^->Na^+>Ca^(2+)>K^+>SO_4^(2-)>NO_3^->Mg^(2+)>NH+4,Mg^(2+)是所有离子中变率最大的离子.K^+和Ca~(^(2+))主要来源于陆源物质,而Mg^(2+)和Na^+大部分来源于海洋源.部分离子受局地气候环境和地形影响较大.
- 陈物华李忠勤怀保娟
- 关键词:天山东段雪冰化学离子特征
- 近50a来中国阿尔泰山冰川变化——基于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成果被引量:46
- 2012年
- 利用"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最新冰川编目成果和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结果,对中国阿尔泰山冰川近50 a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至2009年期间,中国阿尔泰山地区冰川普遍退缩,冰川数量、面积与冰储量分别减少116条、104.61 km2和6.19 km3。与中国其他山系冰川变化相比,阿尔泰山冰川面积年平均减少率最大,是冰川退缩最强烈的地区。阿尔泰山冰川在各个朝向均呈退缩趋势,其中朝北向冰川条数与面积减少大于其他朝向,朝西向冰川变化最小。2 400~2 600 m、2 600~2 800 m和3 000~3 200 m三个海拔区间冰川条数和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2 600~2 800 m冰川退缩最为显著。冰川变化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布尔津河流域冰川数量和面积减少最多,但在其他流域冰川条数减少与面积减少并没有保持一致性,小冰川大规模退缩(或消失)是导致阿尔泰山地区冰川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阿尔泰山地区冰川退缩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对研究区4个气象台站5—9月平均气温和10—4月降水变化分析表明,自1960年代以来,阿尔泰山地区5—9月平均气温显著上升,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固态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
- 姚晓军刘时银郭万钦怀保娟孙美平许君利
- 关键词:冰川变化冰川编目气候变化遥感
- 中国西部冰川小冰期以来的变化——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为例被引量:7
- 2016年
- 利用航拍地形图、TM影像、spot5及landsat 8影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研究小冰期以来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变化。对能够观察到小冰期最盛时期冰碛垄的73条冰川研究发现:小冰期到2014年冰川整体呈退缩趋势。相对于小冰期最盛期,面积共退缩了37.22 km^2,退缩率为64.84%;总长度共退缩了52 878.67 m,退缩率为49.83%,1959年以来,流域内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一直处于退缩状态,物质平衡持续亏损。小冰期以来,海拔3 400~4 000 m之间的冰川退缩最明显,海拔3 400~3 600 m之间的冰川消失。冰川朝向分析表明,流域朝北向冰川多于其它方向,冰川在各个朝向上面积均呈退缩趋势,正东向冰川退缩最为严重。分析发现,流域冰川大幅度退缩的主要缘于该流域小冰川数量较多(小冰期冰盛期面积<1 km^2的冰川数量达75.3%),小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大西沟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表明,降水的增加无法弥补夏季气温的持续升高引起的冰川消融是该流域普遍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 蒙彦聪李忠勤徐春海怀保娟
- 关键词:冰川变化遥感解译乌鲁木齐河流域气候变化小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