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帅

作品数:19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蛋白
  • 6篇诺卡菌
  • 5篇基因
  • 4篇免疫
  • 3篇克隆
  • 2篇多位点序列分...
  • 2篇药物敏感
  • 2篇药物敏感性
  • 2篇物种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因子
  • 2篇细胞因子分泌
  • 2篇细菌
  • 2篇细菌鉴定
  • 2篇敏感性
  • 2篇耐药
  • 2篇分泌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蛋白磷酸化

机构

  • 18篇中国疾病预防...
  • 8篇西藏大学
  • 8篇温州医科大学
  • 5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海南省三亚市...
  • 2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宁夏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传染病预防控...
  • 1篇郴州市疾病预...
  • 1篇西藏民族大学

作者

  • 19篇徐帅
  • 18篇李振军
  • 8篇孙丽娜
  • 6篇侯雪新
  • 5篇韦超
  • 4篇唐璐
  • 3篇张景山
  • 3篇刘志国
  • 3篇朱雄
  • 2篇李振军
  • 2篇李欢
  • 1篇陈东科
  • 1篇谢祎
  • 1篇孙渭歌
  • 1篇杨海燕
  • 1篇刘爱忠
  • 1篇娄静
  • 1篇袁敏
  • 1篇黄元铭
  • 1篇周海健

传媒

  • 9篇疾病监测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微生物与感染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国外医药(抗...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构建双质粒系统对ISCR28元件功能的初步研究
2025年
目的构建一种双质粒系统评估ISCR28元件的功能,初步评估ISCR28转移armA基因的方式。方法比较分析Genbank库里含有完整ISCR28元件序列的基因环境,推测ISCR28转移armA基因的三种可能方式。用无缝克隆技术将三种可移动元件分别引入温度敏感型质粒pKD46中,构建重组质粒(供体),之后与pSTV28(受体)质粒一起导入大肠埃希菌DH5α,构建双质粒系统。引入卡那霉素抗性在42℃条件下培养抑制温敏质粒的复制,使用双抗性平板筛选重组pSTV28质粒的大肠埃希菌。三代基因组测序验证重组质粒的构建和耐药基因的转移情况。通过反向PCR及产物测序检测环状中间体并确定耐药基因转移的最小单元。结果序列分析表明ISCR28是活跃的元件。双质粒系统构建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供体质粒携带armA-ISCR28或ISCR28-armA-ISCR28时,即当armA基因下游的ISCR28完整时,能形成环状中间体,通过测序发现这些环状中间体含有armA和下游的ISCR28,而当供体质粒携带ISCR28-armA-ΔISCR28时,即下游ISCR28不完整时,未能获得环状中间体。结论环状中间体的形成是ISCR28作为转座酶有功能的确切证据。只有armA下游的ISCR28序列完整时,才可介导armA基因和ISCR28序列剪切成环。环状中间体是界定armA基因转移的最小单元,其移动到靶位点序列可能需要整合酶的进一步辅助。本研究首次通过实验证实ISCR28的转座酶功能,填补了ISCR家族元件功能研究的空白。研究成果为解析耐药基因通过可移动元件的传播路径提供了直接证据,对遏制临床耐药菌播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宿哲弟杜逸瑶袁敏王立程邱小彤徐帅刘志国朱雄李振军
基于物种特异性PCR技术检测鼻疽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的初步研究
2022年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鉴别鼻疽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的双重物种特异性PCR(species-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S-PCR)诊断方法。方法基于鼻疽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物种特异基因NFA_41530和O3I_RS18895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体系,建立快速准确的双重SS-PCR。对95株鼻疽诺卡菌、13株巴西诺卡菌和42株非目标菌株进行扩增,分析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通过模拟痰样本验证方法的准确性,预估其在临床诊断的价值。结果鼻疽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质检分别扩增出一条清晰且单一的目标条带,其余42株非目标菌株均未扩增,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该方法对鼻疽诺卡菌、巴西诺卡菌的检测下限分别为1.3×10^(4)copies/μL、2.4×10^(4)copies/μL,灵敏度较高。使用20个健康人的痰液模拟痰样本,检测符合率为100%。结论基于NFA_41530和O3I_RS18895基因建立的双重SS-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较高,是一种可以同时鉴定鼻疽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的简便、快速、可靠、经济的方法。
李芳隗明徐帅岳苑邱小彤韩李超陈胜林刘雪萍任明辉李振军
关键词:细菌鉴定
53例诺卡菌感染病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2
2015年
目的探讨诺卡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治疗、预后。方法检索1998-2013年国内医学数据库所报道的53例诺卡菌感染病例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既往患病的诺卡菌病例为研究组,既往体健的诺卡菌病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53例诺卡菌病例中,31例存在基础疾病。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表现除凹陷性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2,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药敏试验结果提示菌株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TMP-SMX)、阿米卡星、米诺环素等敏感。两组病例间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6,P<0.05)。结论诺卡菌感染部位多见于肺,其临床特点无明显异质性,预后存在明显异质性,复方磺胺甲恶唑仍然是治疗诺卡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临床上对于可疑病例应及早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
谢祎侯雪新徐帅张景山刘爱忠李振军
关键词:诺卡菌病例报告病例分析
鼻疽诺卡菌菌体蛋白的免疫蛋白质组学研究
2018年
目的通过鉴别鼻疽诺卡菌菌体蛋白中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为筛选鼻疽诺卡菌特异诊断抗原提供线索。方法提取鼻疽诺卡菌菌体蛋白进行双向电泳,结合免疫印迹法筛选与抗鼻疽诺卡菌兔血清发生免疫反应的蛋白点。结果在鼻疽诺卡菌菌体蛋白的免疫杂交膜上,共发现9个具有抗原活性的蛋白,其中8个可在考马斯蓝染色胶上找到匹配点,通过介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成功鉴定8个蛋白,全部定位于胞内。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鼻疽诺卡菌免疫蛋白质组学方法,在鼻疽诺卡菌菌体蛋白中发现新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可作为鼻疽诺卡菌特异性诊断候选抗原,用于诊断试剂的研究。
徐帅侯雪新孙丽娜张景山吉兴照唐璐韦超李和桥王雪冰李振军
关键词:菌体蛋白
尖锐湿疣组织p53Ser15蛋白磷酸化的研究
2017年
目的研究临床收集的尖锐湿疣样本中p53Ser15蛋白的磷酸化状态,初步探讨其磷酸化对尖锐湿疣组织不发生癌变的意义。方法收集了30例临床尖锐湿疣患者的病变组织标本和健康对照,采用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p53Ser15蛋白的检测。结果 p53Ser15蛋白的检测显示:30份尖锐湿疣皮损组织中25份阳性,阳性率为83.33%,其中强阳性19份,强阳性率为63.33%,阳性表达程度积分为(5.663±0.201)分,p53Ser15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t=39.337,P<0.01)。p53Ser15蛋白主要定位于基底细胞和棘层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核。结论尖锐湿疣组织中p53Ser15磷酸化呈高表达,保护了抗肿瘤蛋白p53不会被降解,可能是尖锐湿疣不发生癌变的原因之一。
孙丽娜韦超徐帅李振军
关键词:尖锐湿疣磷酸化
鼻疽诺卡菌感染小鼠足垫后组织病理变化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的初步研究
2017年
目的了解鼻疽诺卡菌感染动物模型小鼠足垫后不同时间的组织病理进展变化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情况,为鼻疽诺卡菌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对数生长期的鼻疽诺卡菌注射于小鼠足垫,建立感染模型。将感染1、3、7、14 d后小鼠分别脱臼处死,用手术刀片切取感染小鼠的足垫,制备切片,应用HE染色观察组织不同时间的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研究感染过程中IL-6、IL-12、IFN-γ、TNF表达分泌情况。结果通过HE染色观察到感染后第1天中性粒细胞浸润,炎症形成;感染后第3天中性粒细胞脓肿形成,进入急性感染时期;感染后第7天肌肉组织间大量肌纤维母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感染转入慢性感染时期;感染后第14天肌肉组织间大量肌纤维母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见局灶小脓肿,周围见片状增生的泡沫样巨噬细胞,进入感染修复期。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炎症形成时期,组织中的IL-6和TN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感染期,组织中仅可见TN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感染期,组织中IL-6、IL-12、IFN-γ和TNF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修复期,组织中的IL-6、IFN-γ和TN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疽诺卡菌感染小鼠足垫后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周期,在感染第3天开始进入急性感染时期,感染后第7天转入慢性感染时期,感染后第14天进入组织修复期,并且IL-6、IFN-γ、TNF参与了炎症反应,尤其是IL-6表达量最高,主要促进Th0向Th1和Th17亚群分化,激活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NK细胞等,增强其吞噬和杀伤功能,以杀伤胞内鼻疽诺卡菌。
吉兴照侯雪新孙丽娜谭晓罗司晨琛徐帅唐璐韦超李振军
关键词:HE染色免疫组化细胞因子
西非防控埃博拉病毒病暴发和流行的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埃博拉出血热自1976年首次暴发以来,其高致死率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已造成6800多人死亡。其暴发流行既有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因素,也与西非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现状及应对措施密切相关。因此,综合分析造成流行的因素,有利于尽快控制疫情的迅速蔓延。目前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国际社会给予了积极帮助,国际社会与西非本国防控力量的有效结合将在更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并为我国做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相关防控提供新的思考。
李振军侯雪新徐帅
鼻疽诺卡菌Nfa34810蛋白的抗原表位筛选与鉴定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制备鼻疽诺卡菌IFM10152的Nfa3481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B细胞抗原表位的筛选与鉴定。方法首先将Nfa34810蛋白截成相互重叠20个氨基酸的P1和P2,使用重组Nfa34810蛋白兔多抗血清与鼻疽诺卡菌IFM10152的鼠多抗血清,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1和P2,初步定位抗原表位,对初步确定表位所在片段的P2进行纯化,并使用纯化的P2和Nfa34810蛋白分别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应用肽扫描法进一步用单克隆抗体对逐步截短表达的短肽进行筛选,从而确定Nfa34810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成功制备了5株针对Nfa34810完整蛋白和4株针对P2的单克隆抗体,抗体能与P2和重组Nfa34810蛋白发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通过肽扫描法成功筛选到1个抗原表位和2个抗原表位区域。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Nfa3481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抗原表位进行定位,为开展鼻疽诺卡菌病原学检测、流行病学研究等奠定基础。
宋韩李振军吉兴照孙丽娜徐帅韩李超郑宁伟楼永良
关键词:B细胞抗原表位单克隆抗体
克隆、表达和纯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巴西诺卡菌P61蛋白
2017年
目的构建巴西诺卡菌P61基因原核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P61蛋白,为P61蛋白的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基因合成的方法合成P61基因,将其插入到质粒pET30a(+)载体并导入BL21大肠杆菌,应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应用过氧化氢酶检测试剂盒检测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 P6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且具有较高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能被感染巴西诺卡菌的小鼠血清识别。结论成功构建了巴西诺卡菌P61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能在原核表达宿主E.coli BL21中进行高效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过氧化氢酶活性。
吉兴照唐璐侯雪新孙丽娜韦超徐帅司晨琛李振军
关键词:过氧化氢酶原核表达
鼻疽诺卡菌NFA47650蛋白的鉴定与免疫原性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构建鼻疽诺卡菌NFA47650蛋白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及纯化NFA47650蛋白,并分析其免疫原性。方法根据鼻疽诺卡菌nfa-47650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通过PCR扩增基因片段并构建pET30a(+)表达载体,导入BL21大肠埃希菌诱导表达并纯化。制备NFA47650小鼠抗血清,通过Western Blot对NFA47650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和免疫原性研究。结果成功构建鼻疽诺卡菌NFA47650蛋白的原核重组表达载体,该蛋白在BL21大肠埃希菌中以包涵体的形式高效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FA47650蛋白主要存在于菌体培养上清中,能够被鼻疽诺卡菌抗小鼠和兔血清特异性识别。另外,该蛋白与巴西诺卡菌和盖尔森基兴诺卡菌抗小鼠血清均可发生血清交叉反应。结论鼻疽诺卡菌NFA47650蛋白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可以与不同种的诺卡菌抗血清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免疫应答,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显性蛋白。
范仕弘吉兴照韩李超徐帅郑宁伟王成玲魏孔娇李振军
关键词:免疫原性亚细胞定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