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岚

作品数:43 被引量:207H指数:9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流产
  • 8篇细胞
  • 8篇疗效
  • 7篇免疫
  • 6篇染色
  • 6篇染色体
  • 4篇主动免疫
  • 4篇习惯性流产
  • 4篇疗效评估
  • 4篇米非司酮
  • 4篇精子
  • 4篇核型
  • 4篇非司酮
  • 3篇遗传学
  • 3篇原因不明习惯...
  • 3篇妊娠
  • 3篇子宫
  • 3篇临床疗效
  • 3篇临床疗效评估
  • 3篇免疫治疗

机构

  • 37篇汕头大学医学...
  • 12篇汕头大学
  • 2篇皖南医学院
  • 2篇江南大学附属...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天津市计划生...
  • 1篇济南市妇幼保...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作者

  • 43篇徐岚
  • 14篇张永凤
  • 12篇张新能
  • 11篇郑燕銮
  • 5篇杨雪娇
  • 5篇杨美如
  • 4篇张晓红
  • 4篇褚桂芬
  • 3篇陆仁康
  • 2篇张锦堃
  • 2篇程明华
  • 2篇林琼霞
  • 2篇黄天华
  • 2篇刘少辉
  • 2篇陈海滨
  • 2篇苏中静
  • 1篇庄儒耀
  • 1篇黄萍
  • 1篇史桂芝
  • 1篇何学军

传媒

  • 8篇中国临床药理...
  • 5篇癌变.畸变....
  • 3篇中国妇幼保健
  • 3篇汕头大学医学...
  • 3篇中国实用妇科...
  • 2篇中国计划生育...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生殖医学杂志
  • 2篇中国优生与遗...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产前诊断...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3
  • 9篇2008
  • 2篇2006
  • 5篇2005
  • 7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宫颈癌早期筛查与预防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23年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性感染密切相关;采取宫颈癌的一级、二级预防措施,进行宫颈癌预防的公众教育、宫颈癌疫苗接种及规范的宫颈癌筛查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甚至在将来可能通过宫颈癌疫苗接种的早期普及做到消除宫颈癌。宫颈细胞学检查、VIA/VILI、HPV-DNA检测、HPV E6/E7 m RNA检测、阴道镜检查等均为早期筛查宫颈癌病变的重要方法,为临床明确病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文将对上述目前临床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及宫颈癌疫苗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吴志丽徐岚
关键词:宫颈癌细胞学检查HPV-DNA检测阴道镜检查
脐带血树突状细胞疫苗体外诱导杀伤人肝癌细胞
2004年
目的 :制备人脐带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 )疫苗 ,并观察其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rhGM CSF10 0 μg/mL、rhTNF α 5 0u/mL诱导人脐带血CD3 4+ 干细胞向DC分化 ,用超声破碎的人肝癌细胞BEL 740 2裂解物冲击DC ,制备DC疫苗。活细胞计数和中性红比色法检测DC疫苗致敏的脐带血或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对BEL 740 2的杀伤活性。结果 :脐带血CD3 4+ 细胞在细胞因子诱导下 ,细胞体积增大 ,变为不规则形 ,细胞数量增多 ,形成细胞集落。在培养后期集落周围的细胞伸出长的树枝状突起并不断从集落脱落下来。活细胞计数和中性红比色法显示负载肿瘤抗原的DC致敏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对BEL 740 2的杀伤活性明显强于未致敏的淋巴细胞 (P <0 0 1) ,DC致敏的脐带血来源淋巴细胞和DC致敏的外周血来源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44 0 9%和 47 92 % (P >0 0 5 )。结论 :人脐带血干细胞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扩增并分化为DC。经肝癌细胞裂解抗原致敏、人脐带血来源的DC疫苗 ,能增强淋巴细胞对相应人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 。
苏中静陈海滨张锦堃徐岚刘少辉
关键词:人脐带血人肝癌细胞DC疫苗BEL-7402细胞体积
育龄女性早期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研究
2025年
目的:分析育龄女性发生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组织的遗传物质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育龄女性自然流产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进行99例早期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和100 kb及以上基因片段微重复或微缺失检测,回顾性分析育龄女性发生早期自然流产的胚胎组织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与母体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检出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染色体微重复或微缺失异常56例,其中46例为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流产组织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核型;流产组织具有致病意义的染色体微重复或微缺失的发生与孕妇年龄有关(P=0.004)。在妊娠产物中检出具有明确致病意义的100 kb及以上染色体微重复或微缺失的发生率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孕次的增加,胚胎组织发生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也随之增加(P<0.05)。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建议对早期流产组织进行常规的遗传学检查以明确自然流产的病因,并在发现异常后进行父母双方的细胞遗传学检查,以明确是否为遗传或新发突变。
朱雨露徐岚
关键词:早期自然流产染色体非整倍体拷贝数变异孕次
不同的MTX治疗方案对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探讨氨甲喋呤(MTX)联合米非司酮(Ru 486)及单用MTX注射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比较。方法:对256例患者行血绒毛促性腺激素(β-HCG)测定和B超检查,确诊异位妊娠后,应用随机分类法分为2组,A组119例采用MTX 50 mg/m2单次肌注并加服Ru 486 150 mg,MTX剂量≤80 mg/次;B组137例单用MTX治疗。用药5天后两组若血β-HCG下降<15%,可再次用药。结果:A组成功率88.23%(105/119),B组86.13%(118/13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一疗程成功率,A组71.42%(85/119),B组56.20%(77/13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MTX剂量:A组平均93.33 mg,B组113.37 m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住院日:A组(9.1±3.6)天,B组(13.48±5.2)天,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MTX与Ru 486联合治疗异位妊娠效果确切,剂量小,疗程短,副反应较微,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张永凤褚桂芬杨雪娇杨美如徐岚
关键词: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氨甲喋呤米非司酮
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遗传缺陷筛查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遗传缺陷与精子生成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G显带技术分析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的患者进行Y染色体上基因微缺失检测,已正常生育的男子设为对照组。结果:205例无精子症和39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74例,异常核型发生率为30.33%,正常对照组只发现1例异常核型,占3.33%;其中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发现Y染色体上基因微缺失3例,缺失率为8.33%,正常对照组无1例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均为引起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的重要原因。同时采用这两种遗传学筛查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遗传缺陷状况,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病因诊断、遗传咨询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张永凤徐岚郑燕銮张新能
关键词:无精子症严重少精子症基因微缺失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调查
2008年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分析3751例母婴同室的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结果: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1.09%(41/3751),娩出时窒息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P<0.01)。结论:建立医院感染监控网络,搞好消毒隔离,树立高度责任感,加强新生儿护理为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张永凤徐岚杨雪娇杨美如
关键词:母婴护理
三维超声评价克罗米酚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预测克罗米酚(CC)疗效,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84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服CC前后测定血清生殖激素水平、超声了解卵巢形态并监测排卵。结果:卵泡早期LH、FSH、LH/FSH、E2、T在无反应组和有反应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卵泡晚期和黄体中期:无反应组LH、FSH、E2及黄体高峰期P均低于有反应组,两组间差别显著(P<0.05);无反应组平均卵巢容积显著大于有反应组(P<0.01),平均卵泡数及平均髓质容积也大于有反应组(P<0.05)。结论:卵巢三维超声形态评价结合血清生殖激素测定可初步预测CC疗效,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价值。
张晓红肖泽曦徐岚奚宝珊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三维超声克罗米酚
妊娠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清TPOAb、TGF-β水平及其对母婴不良结局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妊娠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患者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及对母婴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1月-2023年3月本院治疗的妊娠并发甲减患者92例临床资料纳入病例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4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20周时血清TPOAb、TGF-β、水平,分析妊娠并发甲减患者发生不良母婴结局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TPOAb、TGF-β评估妊娠并发甲减患者发生不良母婴结局价值。结果:病例组TPOAb水平(394.26±54.65U/ml)高于对照组(19.21±9.13 U/ml),TGF-β水平(268.79±89.65ng/L)低于对照组(381.23±98.45ng/L),不良母婴结局总发生率(29.4%)高于对照组(8.7%),病例组中母婴结局不良组血清TPOAb水平高于良好组,TGF-β水平低于良好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TPOAb升高、TGF-β水平降低是妊娠并发甲减患者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血清TPOAb、TGF-β预测母婴不良结局均有价值,2项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0.915)高于单项指标(P<0.05)。结论:妊娠并发甲减患者血清TPOAb水平升高、TGF-β水平降低,这两个指标是患者发生不良母婴结局的危险因素,且联合预测母婴不良结局有较高临床价值。
朱雨露徐岚任萍
关键词: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转化生长因子-Β
产科危重症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30例临床分析
2004年
褚桂芬张永凤徐岚
关键词:产科危重症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人脐血CD34^+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在SCID小鼠体内的抗肿瘤免疫作用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观察脐血CD34+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疫苗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combinedimmunitydeficiency,SCID)小鼠体内对人肝癌细胞的免疫治疗和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微磁珠分选系统(MiniMACS)从脐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CD34+干细胞。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edhuman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MCSF)、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inedhumantumornecrosisfactor,TNF)α诱导脐血CD34+细胞向DC分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DC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变化。用人肝癌细胞BEL7402裂解物冲击DC制备DC疫苗。在SCID小鼠体内观察DC疫苗致敏的淋巴细胞对人肝癌细胞的免疫治疗和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脐血CD34+细胞在细胞因子诱导下,细胞形态由小变大、由圆形逐渐变为不规则形;细胞分裂扩增过程中,数量逐渐增多,形成细胞集落。经过细胞因子联合诱导2周的DC胞质突起丰富,具有典型的树枝状形态。在体内的抗肿瘤实验中,经DC疫苗致敏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治疗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小于未致敏淋巴细胞治疗组(P<005)。与未致敏淋巴细胞免疫组和DC疫苗致敏的淋巴细胞治疗组比较,经DC疫苗致敏的淋巴细胞免疫SCID小鼠,肝癌细胞攻击后。
苏中静陈海滨张锦堃徐岚刘少辉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脐血SCID小鼠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