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黎

作品数:66 被引量:514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15篇生物学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2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1篇生态系统
  • 10篇陆地生态
  • 9篇陆地生态系统
  • 8篇生态
  • 6篇植被
  • 6篇初级生产力
  • 5篇中国生态系统...
  • 5篇森林生态
  • 5篇森林生态系统
  • 5篇气候
  • 4篇氮沉降
  • 4篇蒸散
  • 4篇中国陆地生态...
  • 4篇数据融合
  • 4篇土壤
  • 4篇雷达
  • 4篇高寒草甸
  • 4篇草甸
  • 3篇植被指数
  • 3篇数字相机

机构

  • 63篇中国科学院
  • 40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浙江农林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天津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鲁东大学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国家农业信息...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作者

  • 66篇张黎
  • 54篇何洪林
  • 38篇任小丽
  • 20篇于贵瑞
  • 6篇郭学兵
  • 6篇苏文
  • 5篇王辉民
  • 5篇唐新斋
  • 5篇李攀
  • 4篇高超
  • 4篇孙晓敏
  • 4篇顾峰雪
  • 4篇周磊
  • 4篇景元书
  • 3篇张心昱
  • 3篇石培礼
  • 3篇葛蓉
  • 3篇刘敏
  • 3篇刘敏
  • 2篇周园春

传媒

  • 13篇生态学报
  • 5篇环境科学研究
  • 5篇中国科学数据...
  • 4篇地理学报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中国科技资源...
  • 2篇数据与计算发...
  • 2篇中国科协青年...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年份

  • 6篇2025
  • 5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6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据处理方法不确定性对CO_2通量组分估算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4个站点(2个森林站和2个草地站)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CO2通量数据处理过程中异常值剔除参数设置、夜间摩擦风速(u*)临界值(u*c)确定及数据插补模型选择对CO2通量组分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数据处理方法均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年总量估算有显著影响,其中u*c确定是影响NEE估算的重要因子;异常值剔除、u*c确定及数据插补模型选择导致NEE年总量估算偏差分别为0.62~21.31 g C.m-2.a-1(0.84%~65.31%)、4.06~30.28 g C.m-2.a-1(3.76%~21.58%)和0.69~27.73 g C.m-2.a-1(0.23%~55.62%),草地生态系统NEE估算对数据处理方法参数设置更敏感;数据处理方法不确定性引起的总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和生态系统呼吸年总量估算相对偏差分别为3.88%~11.41%和6.45%~24.91%.
刘敏刘敏何洪林于贵瑞孙晓敏朱旭东张黎赵新全王辉民石培礼
关键词:CO2通量数据处理方差分析不确定性
基于SOA架构的碳通量数据在线处理系统开发与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涡度相关技术是目前CO2通量观测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由于环境和气象条件等问题观测数据经常有异常或缺失,因此观测数据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校正等处理工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 FLUX)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制定了一套30 min CO2通量数据处理流程,主要步骤包括数据质量控制、缺失数据插补及分解和统计;并开发了China FLUX桌面版通量数据处理系统,解决了传统通量观测数据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处理过程繁琐、方法不统一、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但该系统自身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用户需在本地安装客户端程序,若系统更新则需相应升级,且系统运行效率依赖于用户的软硬件平台等。为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和Web Service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便于共享、即时可用的通量数据在线处理系统,实现了不依赖于操作系统和软件平台的方便、快捷的在线通量处理,用户只需一个Web浏览器即可随时随地在线处理通量数据。本研究成功地将SOA架构应用到了China FLUX通量数据处理业务上,解决了桌面版通量数据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任小丽何洪林王晓锋刘宝付张黎
关键词:碳通量WEB服务
一种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数据自动化质量控制系统
本发明涉及生态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数据自动化质量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检查模块、处理模块、调整模块以及标记输出模块。本发明通过自动化数据处理,显著提高了数据质量控制,减少了人工...
张黎苏文何洪林郭学兵唐新斋侯艳飞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千烟洲亚热带人工林碳水通量模拟被引量:21
2012年
人工林生态系统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通量观测站的碳水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通过模型数据融合方法对碳水循环过程模型——SIPNET模型关键参数进行反演,模拟了2004—2009年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结果表明:仅用碳通量观测数据优化模型参数时,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模拟效果较好(R2=0.934),而生态系统蒸散(ET)模拟效果较差(R2=0.188);同时用碳水通量观测数据优化时,NEE模拟效果稍差(R2=0.929),但ET模拟效果显著提升(R2=0.824),说明利用碳水通量观测数据同时优化,SIPNET模型才能较好地模拟试验站点碳水通量。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对降水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分析,发现降水量减少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比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更为强烈,且碳水通量同时参与优化时模型才能较好地模拟碳通量随降水减少而快速降低的趋势,表明如果不能同时利用碳水通量进行参数优化,模型无法正确揭示生态系统碳循环对降水变异的响应。
任小丽何洪林刘敏张黎周磊于贵瑞王辉民
关键词:人工林
基于激光雷达的叶绿素荧光观测系统
本发明涉及植被遥感观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激光雷达的叶绿素荧光观测系统,包括,目标评估模块,用以响应于观测评估条件,以确定各观测目标的观测分析策略;观测分析模块,用以确定观测目标的镜面主导方向,并响应于反演执行条件...
石亮张黎何洪林
Species- and Community-Scale Simulation of the Phenology of a Temperate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 Based on Digital Camera Images被引量:3
2013年
Vegetation phe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models of global vegetation and land surfaces, as the accuracy of these simulations depends strongly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anopy status. Temperate forests represent one of the major types of vegetation at mid-high latitud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act as a globally important carbon sink. Th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logical variables of temperate forests will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vegetation models and estimates of regional carbon fluxes. In this work, we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digital camera images to monitor phenology at species and community scales of a temperate forest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used the greenness index derived from these digital images to optimize phenological model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species scale, the onset dates of phenological phases (Korean pine, Mongolian oak) derived from the images are close to those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error 〈 3d). At the community scale the time series data accurately reflected the observed canopy status (A^2=0.9) simulated using the phenological model, especially in autumn. The phenological model was derived from simple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ptimized using the greenness index. These simulations provide a powerful means of analyz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phenology of temperate fores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gital images can be used to obtain accurate phenologicai data and provide reference data to validate remote-sensing phenological data. In addition,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to accurately track phenological phases in land-surface models and reduce uncertainty in spatial carbon flux simulations.
周磊何洪林孙晓敏张黎于贵瑞任小丽王佳音张军辉
关键词:PHENOLOGY
基于涡度相关通量数据的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反演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准确估计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空变化是预测气候变化的基础,也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最大光能利用率(εmax)是遥感估算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参数之一,本研究基于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简称MCMC)方法,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8个野外台站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对εmax进行反演,得到εmax的最优估计值及其不确定性,并利用优化后的εmax对2003~2008年各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简称GPP)及其不确定性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8个生态系统εmax后验估计结果均呈近似正态分布,森林、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εmax分别为0.737±0.026 ~0.850±0.035g C/MJ·PAR,1.056±0.090g C/MJ· PAR和0.199±0.068~0.469±0.043g C/MJ·PAR;εmax估计的不确定性将导致内蒙、当雄和海北草地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的模拟值产生9.17% ~ 14.20%的误差,长白山、鼎湖山、千烟洲和西双版纳4个森林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的误差为3.52%~7.79%,禹城农田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的误差为8.52%.对εmax进行优化后,GPP年总量模拟值的相对误差显著降低,有效改善了原模型对内蒙草地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的高估和除当雄草地生态系统外其他6个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的低估.
张强张黎何洪林韩士杰李英年欧阳竹石培礼王辉民郝彦宾张一平闫俊华
关键词:CASA模型GPP参数估计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基于过程模型和遥感模型的评估结果被引量:50
2012年
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基础,是区域和全球尺度碳循环和碳收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域和全球尺度的净初级生产力主要依靠模型手段实现,过程和遥感模型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两种模型形式。本文搜集并整理了基于过程模型和遥感模型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时间变化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旨在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平均为(2.828±0.827)PgC.a-1。1982-1998年的年际变化特征上,NPP平均每年增加0.027 PgC,年增长率为1.07%,总体上呈现在波动中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的单位面积NPP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但不同研究结果间变化范围很大;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相差较小;农作物低于阔叶林,但高于针叶林;草地和荒漠均位于低值区,但前者显著高于后者。不同植被类型的NPP总量总体表现为农作物和草地位居前两位,两者之和高达各植被类型NPP总量之和的58.34%;除灌丛和常绿针叶林外,其余植被类型均不足总量的10%。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总体上可能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高艳妮于贵瑞张黎刘敏刘敏黄玫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遥感模型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数据产品体系被引量:1
2022年
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要素的长期定位观测和数据积累可为生态系统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但目前国内尚未建立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数据产品体系,无法为数据产品的生产提供有效指导。首先分析了国际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数据产品体系,然后结合我国现有生态系统长期观测规范与数据资源的实际状况,基于数据产品分类、数据产品分级两个维度提出了一套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数据产品体系。该体系既能表现长期观测数据产品的内容,又能表达数据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并被应用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数据产品体系的设计。该数据产品体系具有较好的实际操作价值,对提升长期观测数据的使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苏文张黎张黎何洪林郭学兵任小丽
关键词:数据产品
新一代“生态网络云”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构建高效的信息化云平台,是实现多源异构生态大数据仓储与开放共享的重要支撑手段。【方法】结合生态大数据的演变、国家科学数据政策的影响,按照科学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分析了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现有信息化平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尝试采用领域驱动设计方法,开展生态科学数据汇聚微服务拆分。【结果】基于“开放汇聚、协同管理、智慧服务”理念,提出了新一代“生态网络云”大数据平台(Eco-Cloud)的总体架构设计,结合当前需求从多源数据汇交、统一存储管理、数据加工与挖掘分析、服务与展现四个层次给出了主要系统组成及其应用场景。【结论】新平台有助于推动生态科学数据多源开放汇聚、资产化管理,提升生态科学数据分析能力与共享服务水平。
唐新斋陈昕陈昕何洪林苏文郭学兵沈志宏苏文任小丽谢传节沈志宏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汇聚资源服务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