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轶杰

作品数:53 被引量:207H指数:8
供职机构:云南省精神病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11篇哲学宗教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儿童
  • 11篇精神分裂症
  • 11篇分裂症
  • 7篇抑郁
  • 6篇精神分裂症患...
  • 5篇父母
  • 4篇学习障碍儿童
  • 4篇养育方式
  • 4篇障碍儿童
  • 4篇症状
  • 4篇述情障碍
  • 4篇童期
  • 4篇情绪
  • 4篇情绪障碍
  • 4篇自我
  • 4篇精神病
  • 4篇儿童期
  • 4篇儿童期虐待
  • 4篇父母养育方式
  • 3篇心理

机构

  • 44篇云南省精神病...
  • 5篇解放军第30...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0篇张轶杰
  • 15篇杨丽
  • 10篇雷杰鹏
  • 10篇马润娟
  • 9篇胡怡
  • 9篇姚坚
  • 5篇唐岩
  • 4篇黄朝红
  • 4篇周利国
  • 4篇李斌
  • 4篇李来春
  • 3篇栾利昆
  • 3篇陈蛟
  • 2篇吴桂霞
  • 2篇付荣
  • 2篇王海明
  • 2篇刘琼
  • 2篇朱蕾
  • 2篇阮冶
  • 2篇林海波

传媒

  • 6篇中国健康心理...
  • 5篇现代预防医学
  • 4篇中国学校卫生
  • 3篇临床儿科杂志
  • 3篇解放军医院管...
  • 3篇临床心身疾病...
  • 2篇中国心理卫生...
  • 2篇四川精神卫生
  • 2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中国卫生质量...
  • 1篇上海精神医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10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丁二酸洛沙平与利培酮治疗12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丁二酸洛沙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将120例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洛沙平组)和对照组(维思通组),分别予丁二酸洛沙平和利培酮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8周分别进行PANSS量表和TESS量表评分。结果:两组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在阳性症状评分方面丁二酸洛沙平组和维思通组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EPS、心动过速及植物神经不良反应,对照组主要为EPS、焦虑、失眠及泌乳。结论:丁二酸洛沙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在控制患者的阳性症状方面优于维思通,少数患者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康红英张轶杰陈蛟周利国
关键词:丁二酸洛沙平利培酮精神分裂症
莫沙必利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莫沙必利对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设计。将84例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研究组使用莫沙必利治疗,对照组使用安慰剂治疗,治疗期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和排便困难症状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排便次数增加,大便性状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排便困难症状评分均下降(P<0.05),但研究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能增加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排便次数,改善大便性状。
唐岩张轶杰雷杰鹏栾利昆
关键词:莫沙必利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与共情缺陷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述情障碍与共情缺陷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单纯随机对照研究,将17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取170名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分别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研究组TAS总分及各项因子分高于对照组(t=31.57,48.05,27.17,8.35;P<0.05);IRI-C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低于对照组(t=23.90,17.87,10.38,16.15,27.14;P<0.05);研究组TAS总分、因子2与IRI-C的总分、想象力因子和共情性关心因子呈负相关(r=-0.210^-0.548,P<0.05);TAS的因子1和IRI-C的总分及各因子呈负相关(r=-0.186^-0.354,P<0.05);TAS的因子3与观点采择、个人痛苦因子呈正相关(r=0.182,0.391;P<0.05),与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呈负相关(r=-0.286,-0.454;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和共情缺陷,且述情障碍与共情缺陷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述情障碍越明显,共情缺陷越严重。
何金华王建平普建文李斌李中才张轶杰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述情障碍
齐拉西酮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分别给予齐拉西酮或氯丙嗪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韦氏记忆测验和河内塔测验评定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研究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韦氏记忆测验及河内塔测验各项成绩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均<0.05)。结论:与氯丙嗪比较,齐拉西酮能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胡怡张轶杰刘琼
关键词:齐拉西酮氯丙嗪精神分裂症
帕利哌酮、阿立哌唑及利培酮治疗儿童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0
2021年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阿立哌唑及利培酮治疗儿童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云南省精神病医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首发性精神分裂症儿童青少年85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甲组27例、乙组30例及丙组28例。甲组予以帕利哌酮治疗,乙组予以阿立哌唑治疗,丙组予以利培酮治疗。3组均持续给药3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脂代谢指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观察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PANSS评分、PS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PNASS评分低于乙组、丙组,甲组、丙组PSP评分高于乙组(P<0.05)。治疗前后,3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利培酮与阿立哌唑比较,帕利哌酮治疗儿童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更佳,可更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雷杰鹏杨丽张轶杰张体苑
关键词:首发精神分裂症儿童青少年阿立哌唑利培酮
孤独症患儿父母的精神症状与应付方式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孤独症患儿父母的精神症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是72例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诊断标准的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和72名与孤独症儿童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的父母(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精神症状,应付方式问卷(WCSQ)评估应对方式。结果:孤独症儿童的父母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SAS评分,SDS评分和WCSQ的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如,SCL-90总分(150.6±14.2)vs.(124.4±13.0),均P<0.05];而WCSQ的退避、自责因子分低于对照组[(0.3±0.1)vs.(0.4±0.1),(0.1±0.1)vs.(0.2±0.1),均P<0.05]。孤独症儿童的父母组WCSQ的退避、幻想、求助、合理化因子分与SCL-90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r=0.65~0.92,均P<0.05),而WCSQ的自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r=-0.67~-0.89,均P<0.05);WCSQ的解决问题与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呈负相关(r=-0.26、-0.26、-0.24,均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父母有较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但孤独症患儿父母多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这可能有助于减轻精神症状的影响。
张轶杰杨丽雷杰鹏马润娟
关键词:孤独症父母心理健康
住院精神病患者使用阿立哌唑药物调查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了解某院住院精神病患者使用阿立哌唑药物的情况,为医院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法对该院的169例住院精神患者的一般情况、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对其中使用阿立哌唑的临床病例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169例病人均使用精神药物,其中使用阿立哌唑34例,占精神药物使用频度的第三位(20.12%);第一位利培酮73例(43.20%),第二位氯氮平61例(36.10%);特殊治疗应用很少,仅6例行现代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使用阿立哌唑的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在15~54岁,平均(34.5±8.74)岁。住院天数(39.03±27.39)d。初发和复发患者均使用,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占82.35%,其次是心境障碍占14.71%。单用阿立哌唑2例(5.89%),联合一种精神药物14例(41.18%),联合二种精神药物11例(32.35%),联合3种或以上精神药物7例(20.59%)。每天服1次7例(20.59%),每天服2次27例(79.41%)。联用苯海索9例(26.47%)。结论阿立哌唑使用基本能按说明书和循证医学结论使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阿立哌唑的合理使用。
姚坚张轶杰胡怡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患者精神药物阿立哌唑
情绪障碍儿童的亲子关系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情绪障碍儿童的亲子关系与其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对照研究,将68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标准的儿童情绪障碍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与情绪障碍患儿年龄、性别和年级相同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使用亲子关系诊断量表(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est,PCRT)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 Uppforstran,EMBU)作为评定工具,分别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进行评定。结果病例组PCRT的拒绝、支配和服从量表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EMBU中,父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干涉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父母的否认、拒绝和惩罚严厉因子分与PCRT的拒绝量表分呈正相关,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被试因子与PCRT的拒绝量表分呈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和情感温暖、理解与PCRT的支配量表分呈正相关;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和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PCRT的保护量表分呈正相关,惩罚、严厉因子与保护量表分呈负相关;父母的偏爱被试和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PCRT的服从量表分呈正相关,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因子与服从量表分呈负相关。结论情绪障碍儿童的亲子关系和其父母的养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情绪障碍儿童的亲子关系与父母养育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轶杰胡怡雷杰鹏杨丽马润娟
关键词:情绪障碍儿童亲子关系父母养育方式
情绪障碍儿童的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特征
2012年
目的探讨情绪障碍儿童的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特征。方法本研究采用对照研究,把32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儿童情绪障碍诊断标准的儿童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取与情绪障碍儿童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儿童32名为对照组。采用自动思维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对2组儿童进行测评。结果研究组儿童自动思维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儿童应付方式问卷中,退避、自责因子分高于对照组,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因子分低于对照组。结论情绪障碍儿童存在负性自动思维和消极的应付方式。
杨莉张轶杰雷杰鹏胡怡
关键词:情绪障碍自动思维
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系统分层抽样问卷调查设计。对安宁市某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系统分层抽样,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548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μ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行为与合群因子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因子存在性别差异。在相关分析中,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正相关;行为因子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呈负相关,与母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焦虑因子与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负相关;合群因子与父母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呈负相关;幸福与满足因子与父母偏爱被试呈正相关,与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负相关;自我意识总分与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负相关。结论: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相关性。
唐岩张轶杰黄芹付荣李志鹏栾利昆
关键词:自我意识父母教养方式小学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