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春
- 作品数:38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论范源廉高等教育思想
- 2015年
- 范源廉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民国时期担任过教育部总长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范源廉高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办大学的动机在于兴国雪耻和祛科举之弊,高等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二是校长最好由系主任轮流担任;三是学生管理上厉行严格主义;四是学生培养上兼重常识与专长,强调文科生不仅要学习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理工科生不仅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社会科学知识;五是营造良好的师友情谊,包括营造良好的教职员工之间的同事情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职员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学情谊。范源廉高等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曾受到过范源廉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
- 张绍春
- 关键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教育思想教育管理师生情谊
- 民国时期高跟鞋的流行及符号意义
- 2021年
- 民国时期,高跟鞋作为新事物出现,引发国人在报刊媒体上对女性穿着高跟鞋的热议。借助大众传媒,时人发表支持与反对的不同声音,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女性身体和思想的解放,也使得高跟鞋备受关注。高跟鞋的流行也是女界名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影视明星、政坛人士、文坛作家等。此外,高跟鞋已不仅是时尚潮流的代表,更是有身体审美、文化象征、社会信息这三层符号的象征意义,同时映射出中国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
- 尹智张绍春
- 关键词:民国时期高跟鞋女性
- 常道直师范教育思想论略
- 2011年
- 常道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他在师范教育等领域建树颇多,而且蜚声海外,活跃于国际教育界。20世纪30年代,针对国民党政府企图取消师范大学的错误言行,常道直予以了强烈批评,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师范教育思想,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 张绍春庹新岗
- 关键词:师范教育民国时期
- 论民国时期马叙伦的教育思想被引量:1
- 2011年
- 民国时期,马叙伦的教育思想主要由整顿教育的思想、教育宗旨思想和高等教育改进思想三个部分组成。这些思想促进了民国时期教育的发展,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造旧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 张绍春
- 关键词:马叙伦民国时期教育思想
- 中央机关创办五七干校的历史脉络与特点
- 2013年
- 1968-1971年,中央机关掀起创办五七干校的热潮。中央机关各自分头办,总体数量多,规模大;将进五七干校作为干部下放的主要形式;所办五七干校大多集中在河南、湖北、江西、湖南等省。
- 张绍春
- 关键词:中央机关五七干校历史脉络
- 论刘少奇的高等教育思想被引量:1
- 2009年
- 本文认为,刘少奇的高等教育思想极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国外高等教育经验与中国教育实际三者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融会贯通其中,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杨兰英张绍春
-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想教育事业教育改革
- 近代中国跪拜礼俗衰废新论
- 2019年
- 近代最早对跪拜礼俗提出异议的中国人是龚自珍。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后,西方列强破除了驻华使节须跪拜朝见中国皇帝的外交礼制。戊戌维新运动期间,福建维新志士高凤谦不仅早于梁启超提出废除跪拜礼,而且阐释的理由也更充分、全面和透彻。辛亥革命将沿用几千年的跪拜礼制更替为鞠躬礼制,使人们的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焕然一新。民国时期,有三股势力竭力维护跪拜礼俗,使得其垂而不死。1931年,国民政府不得不第二次大张旗鼓地禁止跪拜。
- 张奕博张绍春
- 关键词:跪拜鞠躬戊戌维新辛亥革命
- 论五七干校产生和兴办的原因
- 2016年
- 五七干校之所以能产生和兴办,是五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五·七"指示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导;二是苏联领导干部特权化和腐化加深了一些人对干部队伍的担忧;三是1957-1965年干部下放运动为其提供了一些模板;四是广大"靠边站"干部亟需重新安置;五是毛泽东"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与决策为其提供了政策驱动力。
- 张绍春
- 关键词:五七干校
- 论“五·七”大学
- 2007年
- 莫志斌张绍春
- 关键词:毛泽东
- 华侨对中国共产党抗日策略与路线的积极响应——以华侨奔赴抗大求学为例
- 2025年
- 论文回顾了抗战期间华侨奔赴抗大求学概况,分析了华侨奔赴抗大求学的影响因素、华侨奔赴抗大途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华侨与抗大积极的交互影响。抗战时期,众多华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和全面抗战路线,积极主动地奔赴抗大求学。这些人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中共各级组织选派而来的;二是从国内各地自发而来的;三是直接从国外归来,从国外归来的华侨大多来自东南亚。中共报刊的宣传和华侨社会三大支柱的影响,是促使这些华侨投奔抗大的主要因素。他们克服了路途上诸多困难与挑战,在抗大接受教育和锻炼,成为革命战士、军政干部和栋梁之才。同时,华侨进抗大求学,扩大了抗大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从经济上支持了抗大扩大办学。
- 张绍春虢啸虎
- 关键词:抗日战争华侨抗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