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断修

作品数:31 被引量:75H指数:6
供职机构:德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血管
  • 5篇卒中
  • 5篇出血
  • 4篇疗效
  • 4篇膜下
  • 4篇脑血
  • 4篇梗死
  • 3篇动脉
  • 3篇预后
  • 3篇缺血
  • 3篇蛛网膜
  • 3篇蛛网膜下
  • 3篇蛛网膜下腔
  • 3篇蛛网膜下腔出...
  • 3篇综合征
  • 3篇网膜
  • 3篇下腔出血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血管

机构

  • 31篇德阳市人民医...
  • 2篇德阳市精神卫...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成都医学院第...
  • 1篇德阳市第五中...

作者

  • 31篇廖断修
  • 22篇王淳
  • 11篇付秀全
  • 11篇张标
  • 11篇彭淼
  • 10篇陈纯
  • 9篇易兴阳
  • 9篇陈洪
  • 8篇刘平
  • 8篇冯芹
  • 5篇李洁
  • 5篇张萍
  • 4篇何妮
  • 2篇刘期文
  • 2篇蒲英梅
  • 2篇林静
  • 1篇周发忠
  • 1篇陈黎
  • 1篇赵彩云
  • 1篇陈荔川

传媒

  • 3篇西部医学
  • 3篇四川省医学会...
  • 2篇四川医学
  • 2篇实用医院临床...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临床神经电生...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外医疗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3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脑半球梗死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大面积大脑半球梗死患者的少见病因、临床特点及结局. 方法:对13例少见病因所致的大面积大脑半球梗死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结局进行分析. 结果:13例患者中有6例不存在任何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彭淼廖断修易兴阳王淳
关键词:病理机制合并症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Mimics: Characteristics of a Prospective Cohort in a Hospitalized Chinese Population
Objective: There is scant information about ischemic stroke mimics in a hospitalized Chinese population.This p...
李洁张萍易兴阳陈洪彭淼廖断修王淳
关键词:DIAGNOSIS
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观察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欣渠)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欣渠组(31例)与复方对乙酰氨基酚(散利痛)组(32例),头痛发作开始时分别服用欣渠10mg及散利痛1片。观察患者服药后起效的时间,服药后0.5h、1h、2h、4h的有效率及服药后4h的视觉模糊评分(VAS),服药后完全止痛持续时间。结果与散利痛组比较,欣渠组起效时间显著缩短,完全止痛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1,P<0.05)。欣渠组服药后1h、4h的有效率(51.6%,80.6%)明显高于散利痛组(28.1%,56.3%)(均P<0.05);两组治疗后VAS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3例出现轻微不适。结论欣渠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能减轻偏头痛发作的程度,缩短发作时间。
王淳张标刘平陈纯冯芹廖断修付秀全
关键词:偏头痛苯甲酸利扎曲普坦复方对乙酰氨基酚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陈纯王淳张标廖断修刘平付秀全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梗死患者大鱼际肌颈椎棘突腰椎棘突患侧上肢
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S)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8例SIHS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压力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眩晕等疾病进行鉴别。结果18例患者中15例出现起立性头痛,3例出现起立性眩晕,11例伴呕吐,6例出现颈强直。腰穿测脑压0~0.65kPa,其中4例呈血性CSF,7例蛋白增高。经治疗后脑脊液压力及常规生化恢复正常。结论立位时出现头痛、眩晕、呕吐,平卧减缓是SIHS的特征表现,腰穿脑压≤0.7kPa即可确诊,腰穿可有血性脑脊液。
陈纯付秀全张标王淳刘平廖断修冯芹刘川
关键词: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电生理变化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的变化。方法:对134例经临床确诊的PCI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CT、MRI检查结果分为梗死组(58例)和非梗死组(76例),均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并与健康对照组(68例)进行对比。结果:134例PCI患者TCD异常98例,异常率为73.1%,主要异常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降低或增快、血流频谱改变及PI值增高。其中梗死组TCD异常率(50/58,86.1%)高于非梗死组(48/76,63.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BAEP异常107例,异常率为79.7%,主要异常表现为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和Ⅲ-Ⅴ波的波间潜伏期(IPL)延长,脑干型所占比例较最高(44/134,32.8%),内耳型最低(25/134,18.5%),混合型介于其中(38/134,28.4%)。梗死组Ⅲ波PL(3.97±0.23ms)较非梗死组(3.78±0.25ms)显著延长(P<0.05),梗死组Ⅴ波PL(5.94±0.31ms)较非梗死组(5.65±0.29ms)显著延长(P<0.01),梗死组Ⅲ-Ⅴ波IPL(2.19±0.21ms)较非梗死组(1.92±0.22ms)显著延长(P<0.01)。结论:TCD可无创地检测PCI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BAEP能灵敏地检测出PCI患者的神经功能异常,其异常程度可部分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联合应用TCD及BAEP可为PCI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
王淳陈纯张标刘平付秀全廖断修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TCD)
脑干出血3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影响脑干出血治疗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脑干出血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4例中,痊愈4例,致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1例,病死率61%;自动离院3例。死因:17例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3例因放弃呼吸机辅助呼吸而死亡,猝死1例。结论脑干出血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病,意识障碍为脑干出血的首发表现,呼吸衰竭为主要并发症,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呼吸衰竭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与出血量相关,出血量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脑干出血的治疗仍是临床难题,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可能带来希望。
冯芹何妮王淳张标付秀全廖断修刘平
关键词:并发症预后
以脊髓半切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椎动脉夹层一例被引量:2
2014年
椎动脉夹层是中青年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常见病因之一,通常以小脑脑干症状伴颈痛起病,罕见脊髓受累.到目前为止,国外报道以脊髓半切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椎动脉夹层仅有2例,本例系国内首次报道.
李洁张萍冯芹彭淼廖断修王淳
关键词:脊髓半切综合征首发表现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常见病因
CYP4A1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评估CYP4A1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脑梗死发病及梗死后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DLDI-TOF-MS)对396例脑梗死患者及378例对照者的CPYP4 A11rs2269231、CPYP4A11rs9333025、CYP4F2rs3093135及CYP4F2rs2108622 SNPs进行检测。并对所有的脑梗死患者随访12月。结果 脑梗死组CPYP4 A11rs9333025 GG基因型频率发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CPYP4 A11rs9333025 GG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OR=1.82,95%CI:1.24~5.04,P=0.016)。rs9333025 GG基因型患者在随访期内脑梗死复发率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rs9333025 AG基因型患者(P=0.04)。rs9333025 GG为脑梗死后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R=1.87,95%CI:1.16~5.36,P=0.003)。结论 rs9333025 GG基因型增加了脑梗死的易感性和脑梗死后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廖断修陈洪易兴阳何妮王淳林静
关键词:脑卒中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4F2
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5 h内,年龄≥75岁),随机分为小剂量组(0.6 mg/kg)和标准剂量组(0.9 mg/kg)。主要转归指标为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判定的转归良好(mRS评分0~2分)和转归不良(mRS评分〉2分);次要转归指标为溶栓后24 h内颅内出血、有症状颅内出血和90 d内死亡。结果共纳入65例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小剂量组32例,标准剂量组33例,两组各项基线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7 d、14 d和90 d mRS评分0~2分者所占比例均显著增高,但治疗后相同时间点两组间转归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标准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治疗后24 h内颅内出血(36.4%对25.0%;χ2=0.985,P=0.321)、有症状颅内出血(21.2%对9.4%;χ2=1.749,P=0.186)和治疗后90 d内死亡发生率(12.1%对6.3%;χ2=0.151,P=0.6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阿替普酶(0.6 mg/kg)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标准剂量相当。
刘勇杨杰陈洪彭淼廖断修易兴阳蒋娟莉
关键词:卒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输注静脉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