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巴殿君

作品数:78 被引量:322H指数:8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政治法律
  • 14篇经济管理
  • 3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3篇东北亚
  • 10篇政治
  • 8篇外交
  • 6篇地缘
  • 6篇地缘政治
  • 5篇东北亚区域
  • 5篇文化
  • 5篇核问题
  • 5篇一带一路
  • 4篇同盟
  • 4篇逻辑
  • 4篇核危机
  • 4篇朝核问题
  • 3篇东北亚安全
  • 3篇对台政策
  • 3篇战后
  • 3篇人类命运
  • 3篇日朝关系
  • 3篇日美同盟
  • 3篇内在逻辑

机构

  • 78篇吉林大学
  • 4篇辽东学院
  • 4篇吉林建筑工程...
  • 1篇长春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长春中医学院
  • 1篇吉林省社会科...
  • 1篇吉林省经济管...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银行
  • 1篇吉林省档案馆
  • 1篇吉林建筑大学

作者

  • 78篇巴殿君
  • 6篇于洪洋
  • 4篇沈和
  • 3篇王胜男
  • 2篇满海峰
  • 2篇王箫轲
  • 1篇沈海涛
  • 1篇吴昊
  • 1篇张佳睿
  • 1篇张硕
  • 1篇姜秀敏
  • 1篇朴英爱
  • 1篇潘海英
  • 1篇于素秋
  • 1篇王振彬
  • 1篇陈景彦
  • 1篇张慧智
  • 1篇衣保中
  • 1篇王彦军
  • 1篇王胜今

传媒

  • 20篇东北亚论坛
  • 6篇韩国研究论丛
  • 4篇世界知识
  • 4篇现代日本经济
  • 3篇新视野
  • 3篇社会科学战线
  • 3篇东疆学刊
  • 3篇日本学刊
  • 3篇辽东学院学报...
  • 2篇吉林大学社会...
  • 2篇税务与经济
  • 2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学术交流
  • 1篇行政论坛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国际问题研究

年份

  • 4篇2025
  • 6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础与障碍被引量:82
2015年
美国通过TPP和TTIP在欧洲与东亚打造出全新的扩大版"经济北约",提高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准入门槛。中国则推出"一带一路"的区域发展计划,以实现欧亚经济融合的目标。但由于"一带一路"的推行,面临恐怖主义与海盗袭击等地区安全的威胁,具有潜在的战略弱点。2014年9月,习近平提议建立"中蒙俄经济走廊",将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倡议的"草原丝绸之路"进行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一个整体,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起点,不仅能够"稳疆兴疆"、改善民生、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同时,对于推动"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推动欧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作用。2014年11月11日,习总书记倡议启动亚太自贸区一体化建设,决定出资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倡议可能会推动新亚太世纪时代的到来。
于洪洋欧德卡巴殿君
关键词:一带一路草原丝绸之路经济民族主义
多层次治理视域下的中国实践与未来发展被引量:1
2022年
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为全球、地区、国家和社会等不同层次的治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彰显了国内治理与国际治理紧密联结、协调推进的重要价值。在全球化时代,应从“全球—地区—国家—社会”的整体视野理解和解决治理问题。全球治理、地区治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等多层次治理直面的对象与问题虽然有差异,但仍处于相互影响和作用中。多层次治理的中国实践体现在: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在地区治理中着力“促进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发展;在国家治理方面,求实有效、成绩显著,铸就了中国自信;在社会治理方面,党建引领、多元互动,建构了中国模式。多层次治理的中国未来发展旨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倡导“亲、诚、惠、容”理念,构筑友好交往和务实合作的地区环境;加强党的领导,夯实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基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社会治理优质高效。
程聪巴殿君
新时代视角下中国在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中的战略新转向被引量:2
2020年
受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和多方战略博弈的影响,图们江地区在国际合作开发中的地缘战略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关注图们江地区国际关系新动向,分析我国在该地区合作中的优、劣势,以及厘清日本海在图们江地区发展布局及国际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可以发现日本海在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上具有“联合俄朝,缓解半岛局势与美日同盟压力”“获得出海权,推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造战略威胁,牵制美日军事部署”等战略意义。
巴殿君刘天竹
日本“政治大国”走向与自主防卫被引量:2
2006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已经不再满足于“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地位,历届内阁开始要求与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大国地位。日本政府在寻求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过程中,主要选择了以军事领域作为突破口,以成为军事大国带动政治大国目标的实现。具体体现在强化日美同盟、建立和完善有事法制、保持自主、高效的自卫力量与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四个方面。
巴殿君吴迪
关键词:日美同盟有事法制政治大国
论日台关系的历史演变——日台关系政治演变的解读被引量:1
2014年
二战结束之后,日台关系的国家化倾向一直存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和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在中日建交之前,开创了日台关系国家化的先河。中日建交后,尽管中日建交公报重新确定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台湾地位未定论"并未明确地从日本官方语言中消失。日台关系依然存在某种国家间关系的特征。近年来,日本鼓励台湾加入WHO,推动日台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行为,都代表了日本对日台关系国家化的某种企图。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是不变的,任何时候都要堵塞日台关系跨入国家化或准国家化的任何企图。
于洪洋巴殿君
关键词:日台关系对台政策
制衡视角下美国“以台制华”的逻辑、路径及困境
2025年
当前,美国“以台制华”政策在军事、经济和价值观领域呈现出显著的多重制衡特征。外部结构压力、国内战略共识和台湾地区当局态度共同构成影响美国“以台制华”行为的主要因素。尽管特朗普政府抑或拜登政府具体制衡手段存在不同侧重,但始终意在通过操弄台海局势,实现制衡中国崛起、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图谋。两届政府对台政策有着显著的延续性,呈现出从双向平衡到单向制衡、软制衡和硬制衡兼施、内部制衡与外部制衡并举的特征和走势。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面临严重掣肘,美国制衡意愿与制衡能力的失调、盟友对涉台问题的谨慎有限配合、中国台湾岛内不同战略选择间的博弈。这一制衡与反制衡的互动加剧中美两国间的不确定性,对双边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巴殿君韩铭洋冯冠
关键词:台湾问题
我国制造业外循环国际环境问题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自2010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世界工厂”,制造业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世界科技变革正在不断加速,而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局部冲突愈演愈烈等问题,使得世界进入了一个快速运动和革命的新时期。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风险期和挑战期,面对个别外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围剿逐步升级,我国依然要坚定对外开放的态度,完善外循环服务内循环的经济发展理念,借力RECP建立供应链外循环平衡发展新模式,抓住机遇加强对制造业供应链的风险预测,利用数字经济消除制造业供应链外循环阻点,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进一步优化发展制造业。
巴殿君刘力源
关键词:制造业外循环国际环境供应链
简论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因、措施与趋势
2016年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安倍第二次执政后,基于国内发展需要以及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需要,依托日美同盟,高调介入南海问题。日本作为域外大国,通过经济、军事、外交、舆论等多方面的手段,挑动南海诸国围攻中国,使南海问题更加复杂化,中日在南海问题上存在冲突风险。未来日本南海政策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受美日同盟、中日经贸联系、东盟国家与台湾当局的立场三个方面的影响。
巴殿君朱振恺
关键词:南海问题美日同盟
21世纪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被引量:3
2007年
中美双方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一些分歧,既有积极协调合作的需要,又会发生摩擦对抗。中美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定为非零和博弈。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美国对台政策具有一贯的现实主义本质。围绕台湾问题中美应从近期、中期、长期目标集中探讨两国合作议题。
巴殿君
关键词:非零和博弈对台政策现实主义
中国新型消费发展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24年
本文基于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中国新型消费发展水平,并借助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新型消费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新型消费内容在中国新型消费发展水平各子系统中位列第一,其次为新型消费环境,再次为新型消费潜力,最后为新型消费方式;各地区中国新型消费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趋势。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强度、就业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均对中国新型消费发展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就业发展水平对中国新型消费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强,而对外贸易强度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对此,要持续壮大新型消费发展规模、差异化推动新型消费发展、纵深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中国新型消费发展。
郑重巴殿君
关键词:熵值法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