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伟
- 作品数:52 被引量:243H指数:8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调控关键基因筛选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筛选结核感染的免疫调控基因,为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靶标。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9月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初诊(进展期)和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好转期)用PAXgene全血RNA管采集外周血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行基因本体(GO)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通过蛋白质互作数据库(STRING)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筛选结核病免疫调控的关键基因,在GSE83456数据集中进行关键基因诊断效能验证。结果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187个,其中上调基因149个,下调基因38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白细胞与细胞黏附及调节、细胞因子产生、T细胞激活的调节等生物过程,吞噬囊泡、溶细胞颗粒、T细胞受体复合物、次级颗粒、白明胶酶颗粒等细胞组分,以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b受体活性、二氧化碳转运复合体活性、MHCⅠ类蛋白复合物结合受体、MHCⅠ类受体活性、铵跨膜转运体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分化、疟疾、Th17细胞分化、凋亡等信号通路。PPI网络分析发现,穿孔素-1(PRF-1)、白细胞分化抗原2(CD2)、白细胞分化抗原247(CD247)、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D1(KLRD1)、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B1(KLRB1)、自然杀伤细胞颗粒蛋白7(NKG7)、颗粒溶素(GNLY)、T-box转录因子21(TBX21)、白细胞介素2受体亚基β(IL2RB)、颗粒酶H(GZMH)是结核病免疫调控的关键基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KLRB1诊断肺结核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54(95%置信区间:0.7832~0.9276),敏感度为82.22%,特异度为75.41%;CD2诊断肺结核的AUC为0.8357(95%置信区间:0.7578~0.9136),敏感度为62.22%,特异度为91.80%;CD247诊断肺结核的AUC为0.8659
- 孙家官瞿蓉蓉孟伟民崔俊伟王志霞宋杰
- 关键词:结核病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分析免疫调控
- Toll样受体在大鼠大脑皮层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TLR)在大鼠大脑分化和成熟过程中表达的变化。方法:取妊娠16、18 d的胎鼠和新生鼠(n=10)的大脑皮层,用抗体荧光染色检测Ki-67和Neu N阳性细胞百分比,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LR的表达。结果:随发育的进展,大鼠大脑皮层中Neu N和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逐渐降低(P<0.05),TLR1、TLR2、TLR3、TLR4、TLR7和TLR9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而TLR5、TLR6和TLR8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TLR可能参与了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和成熟。
- 靳玫刘晓利唐超智宿俊杰崔俊伟王文晟
- 关键词:TLR大脑皮层大脑发育
- 柯萨奇病毒B1型病毒培养及滴度检测方法建立
- 2024年
- 筛选出COXB1的最适培养基及病毒保护剂,并用微量细胞病变法建立COXB1滴度检测方法。方法 通过对比HepG2、Vero 和293T三种细胞接种COXB1后细胞的病变程度(CPE)及速度确定了COXB1的适宜培养基质,并通过比较六种保护液对COXB1反复冻融7次的稳定性影响,确定最适病毒保护液,最后通过微量细胞病变法建立了COXB1滴度检测方法。结果 三种细胞中Vero 细胞为COXB1最适培养基质,六种病毒保护液,其中配方以20mM Tris-HCl+1%牛血清白蛋白+0.5mM氨基比林+2%硫酸庆大霉素 pH7.4为最佳保护液。通过微量细胞病变法标定病毒滴度为TCID50/mL为1.62×108,接毒后76h细胞CPE为100%,同时用ELISA检测病毒效价结果显示76h时不同稀释比例组抗原效价均达到峰值,即76h为病毒的最佳收获时间。结论 建立了稳定可靠的COXB1培养及滴度检测方法。
- 祖翡翠崔俊伟
- 关键词:滴度检测
- 补肺活血胶囊联合四联抗结核疗法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观察补肺活血胶囊联合四联抗结核疗法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20年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9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利福平片,0.6 g/次,1次/d;异烟肼片,0.3 g/次,1次/d;吡嗪酰胺片,1.25 g/次,1次/d;盐酸乙胺丁醇片,0.75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补肺活血胶囊,4粒/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胸水吸收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胸膜厚度,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67%vs 72.92%,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胸水吸收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胸膜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CRP、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VC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肺活血胶囊联合四联抗结核疗法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有效阻止疾病进展,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肺功能改善,疗效可靠。
- 高远贾睿岐高景利李振云王永亮崔俊伟
- 关键词:补肺活血胶囊异烟肼片吡嗪酰胺片盐酸乙胺丁醇片结核性胸膜炎
- 沃林斯基分枝菌酸杆形菌肺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25年
- 目的分析1例沃林斯基分枝菌酸杆形菌肺病的临床特点、影像特点和预后,并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回顾1例沃林斯基分枝菌酸杆形菌肺病的诊疗经过。以“M.wolinskyi”OR“Mycobacterium wolinskyi”OR“Mycolicibacterium wolinskyi”为检索词在PubMmed数据库进行检索,以“沃林斯基分枝杆菌”或“沃林斯基分枝菌酸杆形菌”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截止2023年8月26日共检索到40篇文献。结果本文患者为女性,59岁,自2015年出现间断咯血,曾被诊断为肺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后仍出现咯血症状。后经多次痰样本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沃林斯基分枝杆菌,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沃林斯基分枝菌酸杆形菌肺病。根据药敏实验结果予以阿奇霉素片、盐酸莫西沙星片和肌肉注射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治疗。1个月后痰样本分枝杆菌培养转阴,并持续阴性,巩固治疗12个月。精读及去重后发现国内外病例32例,加上本文病例,共33例。沃林斯基分枝菌酸杆形菌感染病例罕见,临床症状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主要为创伤或手术后的伤口皮肤、软组织或者骨组织感染,还有少数为血流感染,大部分患者在接受多种敏感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沃林斯基分枝菌酸杆形菌肺病少见且临床症状不典型,可能造成长期误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免疫抑制人群的增多,罕见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治值得临床关注。
- 马军珂崔俊伟王世岩张静王永亮段鸿飞
- 关键词:非结核分枝杆菌肺部疾病罕见病
- 利奈唑胺对肺结核并重症肺炎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血常规、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究利奈唑胺对肺结核并重症肺炎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血常规、血清IL-1β、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92例PT合并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抗结核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万古霉素,研究组给予静脉滴注利奈唑胺,观察两组患者4周后T细胞亚群水平、血常规、血清IL-1β、IL-8和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方面,重复测量结果显示,Waldχ^(2)=11.649,P=0.00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2.563,95%置信区间为(1.090,4.034),提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时点方面,Waldχ^(2)=42.261,P<0.001,时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提示不同时点下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显著;研究组患者治疗后WBC、PLT、N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D4^(+)、CD8^(+)、CD4^(+)/CD8^(+)、IL-1β、IL-8、TNF-α的时点、CD4^(+)、CD8^(+)、IL-1β、TNF-α的组间、CD4^(+)、CD8^(+)、CD4^(+)/CD8^(+)、IL-1β、TNF-α的时点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D4^(+)、CD8^(+)、CD4^(+)/CD8^(+)、IL-1β、IL-8、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D8^(+)、IL-1β、IL-8、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CD8^(+)、IL-1β、IL-8、TNF-α均低于治疗前,CD4^(+)、CD4^(+)/CD8^(+)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并重症肺炎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与血常规,降低机体血清IL-1β、IL-8和TNF-α水平。
- 高远贾睿岐高景利李振云崔俊伟
- 关键词:利奈唑胺T细胞亚群水平血常规血清IL-1Β血清IL-8
- 慢性支气管炎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反复发作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药物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病症反复发作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判定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4月1月至2021年4月30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年内复发次数是否≥2次,分为反复发作组和非反复发作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时间点CD3^(+)、CD4^(+)、CD8^(+)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关系,以Kaplan-Meier法绘制T淋巴细胞亚群的无复发曲线。结果共纳入患者162例,反复发作组95例(58.64%),非反复发作组67例(41.36%)。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显示,非反复发作组治疗10 d的CD3^(+)、CD4^(+)和CD4^(+)/CD8^(+)上升,CD8^(+)下降(P<0.05);反复发作组治疗前后CD3^(+)、CD4^(+)、CD8^(+)和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显示,反复发作组治疗5 d和治疗10 d的CD3^(+)、CD4^(+)、CD4^(+)/CD8^(+)低于非反复发作组,而CD8^(+)高于非反复发作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10 d的T淋巴细胞亚群是反复发作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CD8^(+)升高是危险因素,CD3^(+)和CD4^(+)升高是其保护因素;而治疗前与治疗5 d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反复发作不相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治疗10 d的CD3^(+)>58.73%且CD4^(+)>34.69%患者、CD8^(+)≤24.15%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无复发情况较好(P<0.05)。结论慢性支气管炎治疗10 d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反复发作有相关性,CD3^(+)和CD4^(+)降低、CD8^(+)升高是反复发作的主要影响因素。
- 贾睿岐高远张春晓冯宪军崔俊伟
-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T淋巴细胞亚群
-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超声引导靶位给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观察被引量:22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超声引导靶位给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抗结核化学治疗方案2HRZE/10HR(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靶位给药治疗,疗程为2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FEV_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吸压(MEP)、最大吸气压(MIP)及胸膜厚度,并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PaO_2、PaCO_2、FEV_1、FEV_1/FVC、MEP、MI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8、0.203、0.192、0.119、0.927、0.867,P>0.05)。2组患者治疗后PaO_2、FEV_1、FEV_1/FVC、MEP及MIP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t=2.907、2.736、2.357、3.825、3.071,P<0.05;观察组:t=3.182、4.165、3.263、7.397、5.105,P<0.05),PaCO_2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t=2.587,P<0.05;观察组:t=3.712,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_2、FEV_1、FEV_1/FVC、MEP及MIP显著高于对照组(t=2.753、2.899、2.282、5.367、3.229,P<0.05),PaCO_2显著低于对照组(t=2.522,P<0.05)。2组患者治疗前胸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2,P>0.05);2组患者治疗后胸膜厚度显著小于治疗前(t=2.592、4.196,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胸膜厚度显著小于对照组(t=2.973,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2%(92/108)和93.5%(101/108),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941,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胸膜粘连发生率为44.4%(48/108),胸膜包裹发生率为35.2%(38/108);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胸膜粘连发生率为17.6%(19/108),胸膜包裹发生率为13.9%(15/108);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胸膜粘连�
- 崔俊伟王永亮蔡瑞艳崔秀琴李振云张春晓高景利
- 关键词:超声引导结核性胸膜炎
- 肺结核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MIF、CUL4A、HBD-2水平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泛素连接酶cullin4A(CUL4A)、人β防御素-2(HBD-2)水平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关系。方法队列研究。抽取2020年1月至2024年7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耐药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将患者分为耐药组(70例)和敏感组(64例),耐药组患者根据耐药情况分为耐多药组(45例)和广泛耐药组(25例)。所有入选者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MIF和HBD-2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UL4A水平。同时采用Spearman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MIF、CUL4A、HBD-2水平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相关性。结果耐药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MIF、CUL4A mRNA水平高于敏感组,HBD-2水平低于敏感组(P<0.05);广泛耐药组肺泡灌洗液MIF和CUL4A mRNA高于耐多药组患者,HBD-2水平低于耐多药组患者(P<0.05);采用Spearman分析发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MIF和CUL4A mRNA水平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呈正相关,HBD-2水平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呈负相关(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MIF、CUL4A、HBD-2水平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 马军珂张静王世岩崔俊伟
- 关键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人Β防御素-2
- 胸腺五肽与莫西沙星对肺结核患者体液免疫、痰上清液细胞及痰菌转阴率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探讨胸腺五肽与莫西沙星治疗肺结核对患者体液免疫、痰上清液细胞与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予以莫西沙星治疗)与观察组(予以胸腺五肽与莫西沙星治疗),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FN-γ、TGF-β及痰菌转阴率。结果治疗4周,观察组IgM(1.76±0.45)g·L^(-1)、IgG(8.25±0.95)g·L^(-1)、IgA(0.95±0.38)g·L^(-1)、TGF-β(26.98±3.02)ng·L^(-1),高于对照组[(1.39±0.21)g·L^(-1),(7.01±0.740)g·L^(-1),(0.74±0.24)g·L^(-1),(23.78±2.11)ng·L^(-1)],而IL-4(125.65±35.12)ng·L^(-1)、TNF-α(326.45±42.12)ng·L^(-1)、IFN-γ(52.33±6.21)ng·L^(-1),低于对照组[(212.12±57.05)、(462.58±62.45)、(85.78±10.05)]n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观察组IgM、IgG、IgA、TGF-β水平高于对照组,IL-4、TNF-α、IFN-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痰菌转阴率(80.00%)、8周痰菌转阴率(90.00%)及12周痰菌转阴率(97.50%),高于对照组(55.00%、70.00%、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五肽联合莫西沙星治疗肺结核,既可改善免疫功能,又可减少痰上清液细胞的表达。
- 高远贾睿岐高景利李振云崔俊伟
- 关键词:肺结核胸腺五肽莫西沙星体液免疫